海阳地雷战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位于海阳市朱吴镇,距离城区12公里,占地面积6万多亩,总投资近2.7亿元,按照国家4a级标准建设而成。
地雷战景区----海阳是地雷战的发生地。景区是根据战争年代海阳人民用地雷抗击日寇,以及红色经典影片《地雷战》等众多历史背景所创建,再现了当年地雷战烽火连天的战斗场面。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海阳民兵并没有地雷,也没有用雷打击敌人的经验。1943年春,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县武委会主任栾进阶介绍了平度县大泽山区民兵摆地雷阵杀伤敌人的经验,参谋杨兆龙传授了埋雷方法,并发给各区数颗铁制地雷,海阳民兵才开始认识了地雷,并同地雷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2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最艰苦的年月,那时候,我们敌后的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日本强盗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同年5月,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瑞宇、东村庄之间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从行村出来抢小麦的日伪军5名,揭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
抗日战争期间,海阳民兵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各村建立地雷加工厂,自己碾炸药,制造石雷,创造了夹子雷、连环雷等10多种地雷和子母雷、头发雷等30多种埋雷方法,先后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897多人,沉重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从此海阳地雷战的英雄事迹轰动全国、家喻户晓。海阳地雷战中出现了一批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等。1945年10月许世友将军为赞扬海阳地雷战曾挥毫写下“英雄造地雷、雷乡出英雄”10个大字;1989年8月迟浩田将军题写了“地雷战倭寇丧胆、卫海防壮我国威”;1991年7月杨得志将军题写了“地雷战”三个大字.
初期地雷战的成功实践,大大鼓舞了全县民兵的抗日斗志,地雷战开始由点到面在全县普遍展开。起初,地雷战仅在靠近敌人据点的小纪、行村、大山等区开展,后来渐及全县,榆山、龙山、磊石、昌水、高家、徐家店等区一些村庄的民兵,把地雷战成功地运用到反“扫荡”中去,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海阳地雷战有力地支援了胶东其它地区的抗战。海阳民兵不仅在海阳境内大显身手,而且还奉上级武委会之命,多次组织远征爆炸队,到周边县配合当地部队作战,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了若干爆炸能手,有力地支援了相关地区的抗战,从而推动了整个胶东地区的抗战,为胶东地区的抗战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地雷战景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所创建的。地雷战景区还推出了集参与性、娱乐性、教育性为一体的《地雷战》、《文革大舞台》、《海阳大秧歌》等三场大型实景剧,场面宏伟壮观,让您身临其境。
【景区的大门】它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后期制作而成。主要由仿古建造的碉堡、古槐和世界上最大地雷之一的巨型地雷组成,寓意着景区将踏着“地雷之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地雷战”这三个雄浑有力的大字是1991年杨得志将军亲笔提下的。
【民国一条街】为了发展旅游事业,振兴经济文化,景区重现了民国时期的街道风貌。通过这些古老的民俗建筑,可以找到到民国时期的感觉。旁边的建筑就是以前达官贵人所住的地方,旁边还有一个粮仓,上面一个大大的“丰”字,祈求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井】1933年4月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时发现沙洲坝的军民饮水困难,于是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了乡亲们吃水的困难,解放后,乡亲们饮水思源,为了纪念毛主席,在井边立碑,上述七个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景区还原了这样的一个场景,意在教育后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文革大舞台】景区中的这座大型的建筑就是我们的文革大舞台,是以中国历史上那段红色革命为主题。三楼四楼为文革舞台和大型的餐厅,可容纳七、八百人。在这您可以欣赏到文革时期的精彩表演,将把我们重新带回那段久远的岁月。五楼为海阳大秧歌展览馆和演出场地,海阳大秧歌曾在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极大的渲染了大会气氛,为我们海阳赢得了“中国民间艺术乡”的美誉,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