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西大桥。因其"通沁水、阳城之路"亦称沁阳桥。据《重修沁阳桥堤碑》载,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新中国建立初期,桥身拱券崩塌,桥上栏板残损无几,1956年,国家拨款重新维修,增筑栏板,使桥恢复旧貌。
景区相关资料
景德桥,又名沁阳桥、西关大桥,是古泽州通往阳城、沁水的交通要道,是继赵州桥之后我国现存历史悠久的古代珍贵桥梁之一。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明昌二年(1191)落成,前后施工3年。主拱净跨21米,拱高9米,拱厚1米,桥身连同东西桥堍共长33米,桥面宽5.9米,两肩小拱净跨3.08米,全桥用15道立券石并排砌成,大券两肩各有一小券,既可在洪水季节分流水量,又能减轻桥身券脚的荷重,还增添了桥自身的美感。东西两岸设有金刚墙,保护桥基。清乾隆48年(1783)以景德厢改名为景德桥。并在桥北两侧金刚墙埋设有铁柱两根,以预报水情。桥的主拱上有清晰可辨的兽面、海马、龙形、海水以及螭首等精美的浮雕,用心细密,独具匠心,使人看后具有"长桥卧波,坦道凌空"的美感。在800余年的漫长历史中,大桥经历了无数次的兵燹地震,惊涛骇浪,迄今仍巍然挺立,坚不可摧。
看着碑文上介绍桥的文字,想起本地的一个青年人整理的有关"晋城老城"的文字,脑海中又一次叠现着当年城西门外景德桥上的繁华情形,耳畔又一次响起辚辚车声和有浓郁地方气风味的小摊小吃的吆喝声叫卖声。
有城就有护城的河,有河就有桥。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昔日的老城已渐渐在时间的流里消湮了,而饱经沧桑忧患的景德桥还在,仿佛见证着一段历史,见证着一个城市从远古到现代从粗蛮到文明的沉顿行走的印迹,风中雨中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