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是指北京西部山区的古代交通道路。它以西山大道为主线,连接了众多支线,形成一个道路系统。西山大道在王平口以东分为北、中、南三线,分别从三家店、圈门、潭柘寺进山并会合于王平口。壮观的京西古道在王平口会集,被称为“过山总路”,王平古道是京西古道中最美丽、丰富的一个部分。王平古道两侧遗迹众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马致远故居。漫步其中,让人能触摸到那历经千年的厚重古风遗韵。
景区相关资料
王平古道,位于北京西部郊区。
北京西部的山区,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产资源丰富。王平古道层峦叠嶂的九龙山,俯瞰蜿蜒曲折的永定河。
王平地区地处要冲,历经沧桑,自汉代开始遗存甚丰。其中纵横交错的王平古道,让人更能触摸到那历经千年的厚重古风遗韵。
王平古道由西山大道、玉河古道、永定河岸古道河一些分支古道构成。其中,玉河古道保存基本完好,有着上千年左右的历史;更有距今两千年左右的西山大路北道,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壮观的京西古道在王平口会集,被称为“过山总路”,王平古道是京西古道中最美丽、丰富的一个部分。
漫步古道,你会依稀联想到古道悠悠、西风猎猎的远古情境以及商旅不断的古道盛况,当然还有古道沿边日进斗金的商户,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每日五、六千条赖以长途运输的驼马浩荡而至,千磨万击,蹄窝遍布,而且有时拥堵,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昔日风景。
王平古道两侧遗迹众多,不胜枚举。蹄窝遗存、马致远故居、关帝庙、三义庙、各种碑志刻石、关城、碉楼,更有囚禁宋徽、钦二宗的大寨也散落其中。古道上的牛角岭关城是当时捕衙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的分水岭,也是重要的收费关隘,被称为西出京西古道的第一隘口。
元代散曲大家马致远故居就在这古道的旁边,也就自然写出那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京西多古道,这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物产资源。京西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山西的商旅道路。
从王平镇韭园村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登上九龙山顶,顺着山梁西行约三个小时,便到了峰口庵,一道关城横亘在山的垭口处,古道穿城洞而过,这就是号称古道中路第一隘口的峰口鞍关城。关城为拱型结构,大体完好,是当时玉河乡与王平口巡检司的分水岭,也是重要的收费关隘。遥想当年,关门一开,商旅出行,骡嘶马鸣,驼铃十里,商队络绎,山回人声,水返驼影,这样一幅京西古道图卷,已经永远地封存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京西古道曾经是一条有六米多宽的关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块儿铺砌而成。古道经北、中、南三路而进入西山腹地,会集于王平口再向西延伸,可谓咽喉,王平口因此号称“过山总路”。今天我们要探寻的就是古道中路西段最为精华的峰口鞍段。
沿着荒草丛生的古道穿城洞而过,路几乎被灌木掩盖,向前钻出灌木丛,一片壮观的“蹄窝”赫然在拐弯处呈现,这就是期盼中的京西古道最壮观的路段。虽然已经在照片中看过了很多次,但真正走进它还是忍不住惊呼。薄雾笼罩下的古道透着一丝神秘,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沿山凿出来的石路被磨的很是平滑,泛着细腻柔和的光泽,很难想象这光滑的路面和旁边粗糙的山体居然是同一种石材。在十余米的路段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约百余个,略有规则的向前向后排列而去,密集清晰,鬼斧神工。古道一直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薄雾里,那些古老的故事似乎也就此蔓延开去,任凭你的思绪飘得多远,想象多么丰富,它都能承载下来。
内部景点
圈门戏楼
特点:圈门戏楼为庙宇戏台,建于明代,是门头沟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它坐东朝西,戏台高约1.7米,粗毛石的台基,面阔2间,宽8.2米,深5.4米,台口两根柱子,顶部为悬山卷棚顶,灰筒瓦。后台为扮戏房,面阔3间,宽11.8米,深5米。
推荐指数:★★★★★
个人感受:面对着历尽岁月沧桑的圈门戏楼,我蓦然看到了已经远去的历史的影子,它向我走来:伴随着悠悠驼铃声,西方来的商队在此处歇脚,商贩们卸下行装,弹掉衣履上的尘土,走进来品茶赏戏,顿时忘却了旅途的艰辛与劳苦。
圈门过街楼
特点:圈门过街楼坐西朝东,下部为砖石混砌的城台形券洞,券洞上部平台上建有三间硬山大脊顶的殿堂,大殿面阔11.6米,进深9.3米。此过街楼整体建筑精良,当属古建筑的特殊形式,它即是一座关城,又兼具城门和庙宇的功能。
推荐指数:★★★★★
个人感受:曾经的玉河古道商业往来频仍,繁华异常,而这般的繁华皆需要在过街楼下穿梭,同时,亦为了延续这样的繁华,人们又需要膜拜过街楼上的供奉着的各路神仙。一座过街楼,俨然成了地域的中心。岁月变迁,如今的过街楼早已淹没在历史的角落里,有待心怀思古之情的人前来探访。
三店村
特点:三店村位于龙泉镇西部,是一个人口不足百户的古村,它由东店、中店和西店三部分组成,大多数的院落都是用石块垒砌成,带有浓郁的传统京西民居的韵味。
推荐指数:★★★★
个人感受:三店村是一个安静又古朴的村子,各家的院落大都是石块垒砌而成,自然天成,并没有丝毫的奢华与修饰,颇为适合摄影。我不觉地想到,三店村不也是个石头做成的村子么?从它这儿,我看到了京西爨底下村和豫北郭亮村的影子,它们都是就地取材,且纯粹以生活为目的而衍生出的建筑形制。
天桥浮村
特点:天桥浮村是一个小村庄,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并不多,唯有公元1947年末,为配合解放军进攻南口,牵制国军驻扎在门头沟的队伍,晋察冀军区驻北岳区部队在此进行了一夜的艰苦战斗,灭敌130多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是谓"天桥浮战斗"。时至今日,这里依旧残存着多座碉堡,村东口还立有烈士纪念碑。
推荐指数:★★★
个人感受:东有戏楼、过街楼以及三店村,西有峰口庵与蹄窝,相比之下天桥浮村很容易被忽略掉,只是该村的名字又比较特殊,"天桥"当是一座颇高的桥,加上一个"浮"字,意境更进一步,因此很容易给人留下印象来。此外,天桥浮村残存的碉堡也在提醒我们,京畿的广大地区在战争岁月里亦处在抗争的前沿,每一处山河都流淌着志士的血液。
官厅煤矿
特点:官厅煤矿位于拉拉湖村,是门头沟重要的产煤地。其历史久远,据记载明代的时候采煤业就很发达了,前后历经数百年,支撑起了该区域经济的繁荣。出于综合考虑的缘故,2006年门头沟政府关闭了这座煤矿。
推荐指数:★★★
个人感受:煤矿通常不会有太好的景致,但通过官厅煤矿我们却可以窥见京西煤业的发展史,即由兴盛到没落的转变。由于这座煤矿已关闭数年,我们途经的时候只见煤矸石散乱在地上,处处呈现着荒芜不堪的景象。我想到老北京流传的俗语:家有一口粥,不上门头沟。可以想见,从事挖煤活计的人都是为生活所逼迫的,而古代那样恶劣的作业条件,挖煤更是要冒着生命的危险。
峰口庵
特点:峰口庵是京西第一要隘,它位于两座小山峰之间,形似马鞍,初名峰口鞍,久而久之,成了峰口庵。它是古时候收费的关卡,南来北往的商旅队伍要在此地缴费后才能被放行。
推荐指数:★★★★★
个人感受:时光具有神奇的魔力,它可以抹平一切的印记。峰口庵,这个京西古道上曾经商旅川流不息的关口,如今已是荒芜一片,只有依旧矗立的残破关门和地上倒伏的几块断碑在讲述着过去的历史。
蹄窝
特点:蹄窝位于峰口庵西南数百米的山路上,在那段依山势开凿、面宽1.5米左右、长约13米的石道上,据测量有158个深达30厘米左右的蹄窝!这些蹄窝,远观如锦簇的云团一般,殊为壮观。
推荐指数:★★★★★
个人感受:看到石板路上密布的蹄窝,我首先想到了"水滴石穿"四字,虽然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我想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柔弱之物对坚硬之物经年累月的磨蚀,它体现出一种执著坚毅的精神来。我想问,这些深深的蹄窝,需要多少的驮畜来踩踏、又需要多久的岁月才能形成?
雷达站
特点:该处的雷达站处在军事禁区里,为军事设施,有士兵守卫。
推荐指数:★★★
个人感受:此雷达站时刻监测着首都的领空,据说当年林彪出逃的时候就是这处雷达站首先发现了他的踪迹并迅即上报的。此外,我们无法有更多了解,亦不便对此军事设施做太多的评论。
龙潭
特点:龙潭本是一处常年水流不断的泉眼,泉水在此汇聚成潭,当年修建潭柘寺庙宇的时候工巧匠们发挥想象力,特意雕刻了一条汉白玉的蛟龙置于潭中,龙尾朝向泉洞口,宛如刚从里面钻出来一般,造型生动传神。
推荐指数:★★★★
个人感受:古时工匠运用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为后人留下一处如此美妙的景致。我不由的想到了龙潭的来历,据传唐代高僧华严和尚于此地常年念诵《华严经》,山上的水潭里住着一条青龙,被华严和尚所感动,于是让出龙潭,由华严和尚与弟子们在此建寺。虽然只是传说而已,却为此潭平添了几分神秘。
潭柘寺
特点:潭柘寺创建于西晋永嘉元年,亦即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寺院初名为嘉福寺,后来又有龙泉寺和大万寿寺之谓,清朝康熙帝赐名曰岫云寺,但因该寺后山上有龙潭与柘树,所以民间一直称其为潭柘寺。由于它的历史悠久,民间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谚语。
推荐指数:★★★★★
个人感受:在佛教初传中国时期就已经建寺,历代亦不断涌现著名高僧,再加之又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因此潭柘寺留给人底蕴深厚、建制极高、规模巨大、香火鼎盛的印象。走在潭柘寺的古木与殿宇之间,耳畔流淌着幽幽佛曲,又有浓郁芬馥的檀香味儿飘入鼻腔,心灵之门悄然洞开,灵魂亦随之得到安慰与净化,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