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30公里,因史载舜帝南巡崩葬于此而负有盛名。毛泽东在《答友人》诗篇中所吟咏的“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描写的就是舜帝的故事。
据《史记·五帝本纪》等文献记载,舜20岁时在社会上就以孝悌而广有德声,被四方部落推选为尧帝的继承人。尧帝以二女下嫁舜,以九男与其相处,观察舜治家和在社会上如何处事为人。证实舜极有品德、才干,遂传位于他。舜在位39年,举贤授能,朴素廉洁,开创了政治清明、百行兴盛、干邦合和、万民乐业的太平盛世。晚年仍不辞劳苦和长途跋涉,坚持按惯例,巡守四境,“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五载巡守”直到高龄仍坚持不辍,最后南巡殉职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
舜帝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他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历代文人都称赞他实行“选贤与能”的“公天下”禅让方式,称颂他“讲信修睦”的处世之道和“舜干戚怀四方”的民本思想及“和为贵”的治国方略。唐代诗人张谓作诗赞曰:“尝闻舜帝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
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和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建立了三座不朽的里程碑。舜帝陵、炎帝陵、黄帝陵构成了中华三大远古文化的传承载体。
历代都在九嶷山建了舜陵,因年代久远,有的早已不存;2002年,湖南省考古所在九嶷山玉琯岩发掘了面积15000平方米的秦汉时期舜帝陵遗址。
现有的舜庙始建于明代而复建于2000年,位于舜源峰下,红墙绿瓦建筑,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由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及左、右朝房构成。围墙长约540米,占地约50000多平方米。庙前照壁上的“九嶷山”三个大字,出于宋代道州刺史方信孺手笔。入午门,在左、右、中三处石阶上得拜殿。拜殿三楹,气势雄浑。历代皇朝派官祭舜陵,在此举行祭祀仪式。拜殿左壁曾做有清代人李永绍所绘“九嶷山图”石刻一方,刻九峰全景。正殿为舜庙之主体建筑,重檐斗拱甚为壮观。其结构与历代帝王宫殿相同。左右两侧为朝房和碑亭。过正殿沿石级而上为寝殿。内奉舜陵石碑一块,上刻隶书“帝舜有虞氏之陵”。舜庙四周,枫柏扶荫,显得庄严而肃穆。舜帝陵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称“华夏第一陵”。海内外华夏子孙纷纷前来参谒,特别是每年清明节前后,当地政府要举行公祭活动,前往拜祭的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