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寺白塔位于阜成门内大街路北,为藏传佛教寺院。
白塔寺原名大圣寿万安寺,始建于元十六年(1279),建成于元二十五年(1288)。明代天顺元年(1457)改为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六月寺院全部毁于雷火,只有白塔幸免。明宣德八年(1433年)和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两次重修,明清两代、民国时期屡有修葺。解放后,政府多次进行修缮并于1980年成立白塔寺文物保护管理所,同时对外开放。“文革”中,除去白塔寺山门,建成白塔寺副食商场。1997年,西城区投入3000万元拆除商场,亮出白塔。经过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的工作,1998年10月,白塔寺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
妙应寺白塔是我国现存最大最早的藏式佛塔 1961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白塔,故被俗称为 白塔寺
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为迎释迦佛舍利,敕建了这座大型喇嘛塔,并曾亲自查看选址 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 公元1271年 ,至元十六年落成,工程浩大 塔建成后,又在塔前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敕名 大圣寿万安寺 寺院殿陛栏 J 音:sh n 阑干 一如内廷,佛像窗壁皆饰金,辉煌华贵,是元朝皇室在大都兴建的重要工程之一 明代天顺元年改称妙应寺 清康熙 乾隆年间又几经修葺,现仅白塔为元代遗物 全寺由四层殿堂和塔院组成,主殿称 大觉宝殿 前院两边各建小角亭一座,白塔则在寺院的最后面
妙应寺白塔建在高大的须弥座上,台基高9米,塔高50.9米,底座面积1422平方米,由塔基 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 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台前有一通道,前段台阶,可直登塔基,上 中二层是亚字形的须弥座 台基上砌基座,将塔身 基座连接在一起 莲座上又有五条环带,承托上面高大的塔身 塔身为 宝瓶 状,形似覆钵,上安七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十三天相轮,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成四十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三十六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 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八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
1978年,妙应寺白塔得以维修加固 施工过程中,在高塔顶部鎏金小塔内,发现了清代乾隆十八年 公元1753年 ,为崇饰白塔敬装的大藏经 木雕观肚音像 补花袈裟 五佛冠 乾隆手书 波罗蜜多心经 藏文 尊胜咒 等 这些文物在织绣 雕刻等方面,都显示了清乾隆时期高度的工艺水平
妙应寺白塔的形制,渊源于尼泊尔的白塔 是中华民族吸收外域文化的一个典型例证,为尼泊尔著名工艺师阿尼哥 公元1244 1306年 设计监制,同样也成为中尼两国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的象征 阿尼哥被尼泊尔人民尊为 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