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西镇位于甘孜州泸定县南部,地处贡嘎山风景区东坡,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入口处,属海螺沟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是海螺沟名胜风景区的旅游接待基地和入口,磨西镇距成都282公里,距泸定52公里,距康定约70公里,现已建成磨西至康定的公路,游完海螺沟可直接到康定游览高原名城。
磨西古称磨西面,原系氐人后裔磨些人聚居地,始于汉代的磨岗岭古道使磨西成为川藏通道上的繁华重镇。现磨西镇内保留有较完整的老镇古街区,为清末民初民居古建筑群,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路上,仿佛回到了从前。红军长征时,毛泽东也在磨西住过,现有毛泽东旧居和天主教堂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磨西镇是汉、彝,藏民族聚居地。那具有清代建筑格调的农舍,由一条自流灌渠所串联的水磨房与灌溉系统组成山地农村的古朴风貌,在磨西镇仍然保留着法国人修建的天主教堂和1935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率领红军路经的宿营地。磨西镇的山民们,不少仍保持本民族的彝族年、火把节,娃娃会和结婚背新娘的风俗。
景区相关资料:
磨西镇,“磨西”为古羌语,意为“宝地”。磨西古称“磨西面”,院系氏人后裔磨些人的聚居地,始于汉代的磨岗岭古道使磨西成为川藏通道上的繁华重镇。磨西的出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它是茶马古道的重镇。
磨西镇内保留有较完整的老镇古街区,为清末民初民居古建筑群,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路上,仿佛回到了从前。磨西的天主教是一座法国传教士修建的哥特式教堂,它所传出的礼拜祷告钟声已回响了一个世纪。中西文化的交融给古镇增添了另外一番情趣。1935年,两万名红军来到此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曾在磨西镇的天主教堂住,并在此开了长征路上著名的磨西会议,因粮草补给不足决定不去康定,并决定部队过泸定桥。现有毛泽东旧居和天主教堂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
磨西古镇如今已成为川藏通道上的繁华重镇,同时也因海螺沟冰川文化而名声大震。而今,大多外来的人们,在这里开店行商,把内地的美食也带到了这里。
景区景点
天主教堂
在磨西中式建筑的小巷深处有一座天主教堂,它的存在给小镇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很难想象,在这个中国人都很少涉足的化外之地,竟然点缀着如此西方的色彩。这座教堂有着悠久的历史,民国7年,也就是1918年,天主教康定教区开始修建磨西教天主堂,在民国11年完成了住房和经堂,到民国15年,钟楼得以完成。
这座教堂最先出自浪漫的法国传教士之手,但在建筑风格上,它又融入了中国西南部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庙宇的样式。在它的东北侧,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老式的中庙宇中经堂可以看到的圆形窗,而它的南北方向的窗户则呈现出欧式风格。从正面看,它能够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欧式建筑了,但是从侧面上看,却又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飞檐。这就是磨西的天主教堂,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时引入了西方想法;或应该这样说,磨西的天主教堂就像它思想上归后不可避免地要同当地的民俗结合起来,在建筑上,它首先实现了本地化,拉近了与当地人的距离。而这也从总体上给人们造成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奇异的感觉。这种感觉,不管是从建筑的直接感观,还是对古镇深入探访之后都会产生这一感觉。
磨西天主教堂当地举行弥撒先随着奏响的宗教间乐,悠悠的圣乐传入耳中,它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乐器——唢呐。与以往拜访的教堂中那浑厚而充满神秘的管风琴相比,这用极具中国化的声音让人感觉独特而新鲜。
磨西天主教堂内还保留着磨西会议遗址。据说当年红军长征时,毛泽东曾经把磨西的天主教堂当成指挥部,在这里指点江山,谋划红军的未来。
循着史书的指引,看到当年红军长征时毛泽东居住地,它至今仍保存得很完好。在1935年5月毛泽东带领红军抢渡大渡河前夕,与朱德一起住在磨西的天主教堂里,召开磨西会议,确定了红军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同样在距离磨西天主教堂不远的沙坝天主教堂,毛泽东指挥红军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战役——飞夺泸定桥。
值处一提的是,在长征期间,红军曾把一名叫博萨特的瑞士籍传教士也带上了漫漫的行征之路,是为了让他翻译缴获的法语地图。在漫长的长征路上,博萨特了解到红军长征的目地,了解到红军队伍是在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为了建立一个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在努力奋斗。到了最后,这位瑞士籍传教士转为理解和支持红军的革命事业。一年多以后,博萨特拿了红军给他的路费,回到了欧洲并且最后定居英国。这段经历出现在博萨特写的自传《合拢的手》中,在这本书中,博萨特大量谈到了当时红军的共产主义和传教士的相同之处。
金花寺
在古镇的尽头,有一处藏传寺庙,曰“金花寺”。这是一处奇怪且很有特色的寺庙。庙左上方的屋顶,悬着太极图,应侍奉道教。庙右上方的屋顶,悬着万字图,此应为佛教。庙的正中是达喇图,无疑是藏教。说来,这是一处三教合一的寺庙。庙里香火正旺,少不了虔诚的游客。
茶马古道
磨西镇,不仅是今天成为人们游览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安营扎寨之处,在当年,也是往来于川藏的盐帮、马帮驻足歇脚的地方。磨西虽小,却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茶马古道地势陡险,骡马难以通行,只有人的双脚可以攀援其间,所以自古便造就了茶马古道独有的社会现象,即人力背茶。
茶马古道的背夫从磨西到康定,就现代的交通而言,花不长的时间便可到达,可是在当是往来于这短短的距离却要花人们将近十天的时间,为了沟通两地的茶运,在大山、森林的深处,就出现一群背夫——他们的背上是固定好了的长条茶包,力气大的人一挑就是两三百斤的重量;在胸前,他们系上破旧的毛巾或者椭圆形的小篾圈,毛巾是用来擦汗的,而小篾圈,则被背夫们用来刮汗;手上,他们都会随手拿一根“墩拐子”,这是他们用来爬坡和休息的工具。镇上的老夫说,因为路途遥远,需要赶路,另外,身上的装备比较复杂,一旦把茶包亲背上肩,他们就不再轻易卸下来,这样他们累了想暂进休息的时候,就把木杖或者竹杖支在地上,然后把茶包的重量置于杖子上,就这样走走歇歇,撒下无数的汗水、血泪之后,艰辛的背夫们才能到达最后的终点。
背茶是按计件取酬的,一般人背个十左右己经算是不错的了.这样他们一个往返就可以换来玉米两斗共70斤,扣掉路上吃的和食宿,往往所剩无几了.因此背夫们在背茶的路上,只带着丁点作为干粮的玉米粑粑和一小点食盐;晚上住宿时,他们更是连几分钱都舍不得花,随便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整理好第二天要吃的食物,以天当被,以地为席,随便一躺,在蚊虫的叮咬下进入梦乡。
在当地,现在还流传着这样的俗话:“十个背哥九个穷,背架子弯弯像条龙”。在磨西镇,老一辈的背夫在年少的时候,便加入背夫的行列。在还小的时候,他们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用稍显稚嫩的肩膀挑起两三条茶。渐渐地,随着年岁和力量的增长,他们的肩膀上茶的条数也越来越多。有些带孩子的妇女只好把婴儿捆绑在茶包顶端。茶叶压弯了他们的腰,她们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返在康定与磨西之间的山路古道上。无论隆冬炎夏,千年古道上,磨西镇脚穿草鞋、衣衫褴褛的背茶人川流不息。日久天长,山道上留下了铁杵的痕迹,密布的石窝窝,至今仍在因荒弃而覆满青苔的石板道上隐现。而在遥远的路途中,道路崎岖难行,许多人不小心会掉到悬崖里去,而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甚至还有人直接就被大风吹死,被冻僵的。背夫们就这样承受着生活的巨大压力。每次,他们招呼来十来个人,从茶商那里领来的茶包放在肩上,吭哧吭哧地徒走到康定去挣不多的报酬来维持生计。
在临近康定的大风湾,还有这样一个“万人坑”。上面有这样的对联:“满眼蓬蒿游子泪,一盂麦饭故乡情”。在旧时,那些在附近被累死冻死饿死的背夫们就被拖到这里,不断有尸体化成白骨,数年之后,这些尸体变成了白骨,这就是今天的“白骨塔”的由来。
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
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海螺沟发源于贡嘎山主峰东坡一条冰融河谷,海螺沟旅游资源有三大特色:
一是海螺沟身处山脚,在阳光照耀下,远望终年积雪不化的贡嘎雪山,气势恢宏,光芒万丈,瑰丽辉煌。
二是海螺沟冰川在国内同纬度冰川中海拔最低,最低点为海拔2850米,冰川舌伸入原始森林6公里,冰川与森林共生。海螺沟冰川是现代冰川,形成于1600年前。沟内有一宽1000多米的大冰瀑布,直落1080米,举世无双。冰雪崩时,蓝光闪烁,雪雾漫天,倾泻而下,声动如雷,1-2公里外亦能听见,一次崩塌量达数百万立方米。堪称自然界一大奇观。
三是在这冰天雪地的冰川世界里,有温泉点数十处,游人可在冰川上洗温泉浴。水温介于40摄氏度至80摄氏度之间,其中更有一股水温高达90摄氏度的沸泉。冷热集于一地,甚为神奇。
海螺沟冰川贡嘎山主峰脊线以东为陡峻的高山峡谷,地势起伏明显,大渡河咆哮奔流,谷窄水深,崖陡壁立。在水平距离不足30公里达6500余米的高差形成举世罕见的大峡谷。海螺沟旅游景区就位于峡谷之间。这里地形复杂,气候类型特殊,山下长春无夏,郁郁葱葱。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山顶终年积雪,年平均气温在-9摄氏度左右。
海螺沟国家地质公园以现代冰川、温泉及高山峡谷为主要特征。主峰贡嘎山海拔为7514m,峰顶呈金字塔形状,被誉为“蜀山之王”,为世界第11高峰。公园内地貌类型复杂:有极高山山地、高山山地等。海拔4900m的极高山山地为雪线以上的区域,以花岗岩为主的基岩裸露,角峰、刃脊和冰斗等冰蚀地貌发育。贡嘎山主峰、无名峰、三连峰等金字塔形角峰排列于分水岭刃脊之上。发育现代冰川粒雪盆。雄、奇、险、峻的大雪山脉奇峰突兀,巍峨雄壮、气势磅礴,美学价值高,观赏性强。
观音古寺
小镇的尽头,还有一座小小的观音古寺,它坐落在贡嘎山下,观音寺非常的小,寺中却有一棵一千八百年的古杉,寺的房顶围着树干的大半周,远看就像是寺中长出来的一棵大树,也许是太特别了,香火很旺。小小的观音古寺,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风俗文化
磨西镇是汉、彝,藏民族聚居地。磨西镇的山民们,不少仍保持本民族的彝族年、火把节,娃娃会和结婚背新娘的风俗。
彝族年
彝族年,凉山彝语叫“库史”即“过年”。“年”彝语把它叫做“库”,其义为:转、回、回转、回归、循环。在彝族的时空观念中,一般把最北的端点为起始点,太阳冬天日落点南移到最南端后,不再南移,在此停留几天后又往北移。此端点称之为“布古”,意为“太阳转回点”。然后到夏季时,太阳落点又移到最北的端点,就不再北移而回归南移,此端点称之为“布久”,意为“太阳回归点”。此后日渐南移,到最南的端点。从最北的端点到最南的端点一个往返周期就是一年。这一时间就在冬至--------夏至-------冬至的前后。彝族年就一般在冬至“布久”的这个时候过。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喜背新娘
喜背新娘指的是婚礼这一天,不论路途远近,都要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轮流背着新娘到婆家,彝族有这样的俗语:不背的新娘不珍贵。在去婆家之前新娘被装扮一新,身着崭新的百褶裙、紧身绣花衣,身披擦尔瓦(彝族一种似披风的衣物)头上裹着层层叠叠的帕子,脸上用一张鲜红的布遮住娇容。在背新娘期间,不论时间长短,新娘只能进少量的饮食,以免在路途中不方便。背新娘时,最忌讳的是将两腿叉开卧在背新娘人身上,只能将两腿交叠在一处,侧身卧在小伙子身上,背新娘的途中,众多的小伙子、伴娘不时停下饮酒,酒后话多歌也多,背新娘的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并引来人群驻足观看。
当背新娘的人们涌进婆家时,早已等候在这里的男女老少以传统的方式回敬背新娘的小伙子们,几十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用盆盛满山泉,将漆黑的锅烟拿在手上,待背新娘的小伙子一跨进门坎,姑娘们便毫不客气地将盆盆山泉泼向人流,小伙子们硬着头皮往屋里涌去,却难于抵挡如倾盆大雨的水流,不一会,小伙子们身上早已湿透,,姑娘们仍不罢休,一场触目惊心的“恶作剧”开始了,姑娘们仗着人多,硬是将一个个小伙子捉住,用漆黑的锅烟往他们脸上抹去,不一会,小伙子们个个似舞台上的小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姑娘们更是得意洋洋双手叉腰,显露出胜利者的姿态。入夜,灯火辉煌,宾主手捧酒碗畅饮,接着还要进行歌舞比赛,看谁的山歌唱得情深又意长。当凌晨雄鸡啼鸣时,姑娘们开始为新娘更衣梳妆,将发辫梳为独辫,以示贞节,姑娘们一边梳头一边含泪唱起传统的《出嫁歌》:“可怜的姑娘哟,离开了锅庄边的慈母,离开了山坡脚下的哥嫂,赤脚踏上弯曲的小路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