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八水院是指金代金章宗在燕京西山建立的8座行宫,已知的有金水院(颐和园)、清水院(大觉寺)、香水院(妙高峰)、温汤院(温泉村),其他4院已不可考。
西山八大处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风景秀丽的佛教寺庙园林,千百年来素以三山、八刹、十二景著称。翠徽山、平坡山、卢师山形同座椅,万木葱茏,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庵、香界寺、宝珠洞、正果寺,错落镶嵌于重峦幽谷之中,古木与奇石相依,御碑与宝塔相映,尤其是佛牙舍利塔,因供奉一颗佛祖灵牙而驰名中外。春山杏林、水谷流泉、深秋红叶、层峦晴雪等十二胜景催人遐想。以古松与花相谐而成的“百卉园”,以飞流瀑布、山涧小溪、平湖叠水造就的“映翠湖”,以黄栌、火炬为主的深秋红叶更是平添了诸多新趣。新建的索滑道娱乐设施和五开间歇三式山门及山门碑楼,更加蓬荜增辉,连年举办的“重阳游山会”现已成为京城百姓登高赏秋的一大娱乐活动。
一处长安寺创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西倚翠微山,坐西朝东,红墙围绕,两进四合。入门便是一砖石影壁,上有“登欢喜地”四字。沿甬路西行,登数十级台阶便到了该寺山门殿。殿内原供关羽造像,又称“关公殿”。向后分别为“大雄宝殿”、“大士殿”,布局严整对称,其中大士殿前二株白皮树尤为醒目,虽历经百年沧桑却仍枝繁叶茂。
二处灵光寺是八大处现存最重要的一座寺院,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灵光寺山门殿面朝东南,山门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纯铜贴金铜造像,为泰国僧王赠送。灵光寺内原有五进庙堂,现仅存“大悲院”、“鱼池院”、“塔院”三处院落。大悲院中,南有观音殿,北有拜佛堂,东西各有陪房十四间。院西南有一金鱼池,建于清咸丰年间,原为寺内放生池。池畔有辽代“招仙塔”塔基一座,又名“画像千佛塔”,此塔毁于清末“八国联军”炮火。后寺内僧人在清理旧塔基时发现了供有佛祖释迦牟尼灵牙舍利的石函。北行过一回廊为原卧游轩、居士院及方丈院。现方丈院中有1958年所建佛牙舍利塔,塔中舍利阁内以纯金七宝塔供奉佛祖灵牙一颗。2000年中国佛协新建了玉佛殿和已故佛协会长赵朴初手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影壁。因佛牙舍利在世界上仅存两颗,使灵光寺成为全世界佛教僧众顶礼膜拜的地方。三处三山庵因其地处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而得名。三山庵创建于金天德三年(1151年)。山门殿三间,正对山门是大殿五间,内供释迦牟尼塑像,门楣上方有“是大世界”横匾。门槛下有汉白玉阶石一方,名“水云石”,上有山水人物,鸟兽花木等天然纹理,遇水即现,耐人寻味。东厢后门有一敞轩与之相接,额题“翠微入画”,两边有抱柱联一副曰:“远水近山澄雾色,清风明月净禅心”。原为长白舒鲁氏手笔。此处地势朗豁,视野极开,纵目远眺,山光景色如在画中。清雍正、乾隆年间有高僧达天通理禅师曾在此研磨禅理,著书立论,一时名噪遐迩。
四处大悲寺位于三山庵与龙泉庵之间的山腰处。相传建于北宋、辽金时期(约1033年)。该寺坐西朝东,正对山门有古楸两株。整个院落为三进四合,山门殿有石额“敕建大悲寺”,为清康熙帝御笔。山门殿内有四大天王塑像。山门殿后为大雄宝殿。殿前有明代古竹两池,青翠欲滴。殿内正中供三世佛,两侧“十八罗汉”雕像相传是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的杰作。雕像形态各异,道气深沉,栩栩如生。其像皆以檀香木粉和精砂为胎精雕而成,至今仍散发出绕梁香气。大雄宝殿后为圆通宝殿,门楣上悬横匾“悲源海”,廊柱有联语:“不动道场东方成邱墟;琉璃世界西向现弥陀。” 内供彩塑观音菩萨坐像。此殿前两株参天古银杏树,粗有数圈,枝繁叶茂,树龄高达八百余年。
五处龙泉庵又名龙王堂,位于大悲寺西北,始建于明仁宗洪熙乙巳年(1425年)。清顺治二年(1575年)于该处发现一泓清泉,遂修建了一座龙王庙。全庵共有五个院落,分为上中下三层,除主殿龙王堂外,还有卧游阁、听泉小榭、妙香院和华祖院。整个院内松高柏巨,如云蔽日,夏日里凉爽异常,极宜消暑。此庵山门小巧,入山门即得一方池,泉水不断从池中龙口流出,注入池内。该泉名曰“龙泉”,四时不涸,经化验泉水为天然高锶矿泉水。池左有听泉小榭,若深秋莅此,入榭小憩,便可一边品茶,一边听泉,一边赏红叶,悠然如入仙境。上方为龙王堂;北院原称慧云寺。该院“龙泉茶社”历史悠久,在京城影响颇大,四季开放,以甘冽泉水泡出的名茶别有一番滋味,回头客极多,夏秋时节尤盛。
六处香界寺是八大处面积最大的一座寺庙,始建于唐乾元年间(758~760年)。香界寺依山取势,气势雄伟壮观,是历代帝王游山驻跸之所。寺分左、中、右三路,共五进院落。中路行进,山门殿上方悬一石额,上镌“敕建香界寺”,为乾隆御笔。二进院落内古松虬枝盘旋,张牙舞爪,故称“龙松”。另有钟鼓二楼分列左右。后为天王殿,面阔三间,内供四大天王、契比和尚(俗称大肚弥勒佛)和韦驮。拾阶而上有正殿五间,名圆雄宝殿,殿前有石碑二通。其中左碑碑阳刻有“大悲菩萨自传真像”,相传为康熙年间重修寺庙时出土的古碑;碑阴刻有“敬佛”二字,大如洪斗,为康熙御笔。四进院落格局与三进相仿,正殿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与十八罗汉。五进院落为藏经楼。左路为一别院,仅精舍三间。
右路为“行宫院”,为乾隆帝避暑的行宫。七处宝珠洞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73年)。寺前有一座木结构牌楼,匾额内外分镌“坚固林”和“欢喜地”,为乾隆皇帝御笔。过牌楼前行,可见一天然巨石赫然路旁,石上约略可见行书《宝珠洞诗》,落款处镌有乾隆御玺印迹。
宝珠洞临崖而建大殿两层,其中“眺望轩”、观音殿连同左右配房形成一层院落。观音殿后有一石洞,宽广约四米。洞内砾石如珍珠黑白杂陈,晶莹闪烁,固此该洞以“宝珠”命名。相传康熙年间有一海岫禅师在此梵修,多次受到皇帝召见。据记他能诵经驱鬼,故又得名“鬼王菩萨”。洞内原有其肉身法像,早经毁坏,现为汉白玉石雕像。宝珠洞顶上为阿弥陀佛殿,原有额曰“舍轮妙果”,右边横额曰“云卧天窥”,皆为乾隆御笔。七处是远眺京城美景,观赏日出的极佳处,故有“京西小泰山”之誉。
八处证果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又传建于隋仁寿年间),是八大处最古老的一座寺院。寺中一株黄连木树龄600年以上,为京城所独有。
证果寺坐北朝南,位于卢师山腰。山门石阶数十级,阶下竖有二碑,山门之上石额镌有“古刹证果寺”字样。山门以北为大雄宝殿,殿前有铜钟一口,铸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钟身铸有《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字样隽秀,铸造精良。殿东为禅堂院。
大雄宝殿以西有一院,院门为宝瓶形,青石制作,门两侧刻有对联一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出小院西行,有座重檐八角亭。亭北是一宽大敞轩,内悬木制匾额,上刻“招止亭”三字。匾下嵌一碑,上刻《秘摩崖招止亭记》。敞轩以北为秘魔崖,但见此处一巨石自山顶凌空而出,突兀奇险。石上镌有“天然幽谷”四字。旁侧有一洞,名“真武洞”,相传有卢师和尚在此修行,因其为民祈雨有验,御赐为“感应禅师”。证果寺历史悠久,地处幽僻,传说迷人,不失为寻古觅幽的胜境。
八大处除“三山”“八刹”之外,更有宜人的四时景色可供玩赏。可谓春有杏林,夏有泉;秋有红叶,冬有雪。绝顶远眺、春山杏林、翠峰云断、卢师夕照、烟雨鹃声、雨后山烘、水谷流泉、高林晓日、五桥夜月、深秋红叶、虎峰叠翠、层峦晴雪等十二景浓缩了八大处四季最为迷人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