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浑源城内东北,又名大寺。 寺院坐北向南,共分前、中、后三院,现存山门、中殿、正殿以及东西厢房配殿,均为元代建筑。其建筑布局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进得山门,两旁是哼、哈二将塑像,正殿名为“传法正宗殿”,又名大雄宝殿,面宽五尺,进深三间。殿内正中佛坛上供奉三世佛像,东西两旁塑四位菩萨和二位护法天神,佛像浑雄高大,神姿飘逸,再加上天宫楼阁悬空倒身礼拜的二位仙女体态动人,实为殿堂之妙塑。除此而外,殿内四壁布满高三米,长五十多米的巨幅壁画,画法纯熟,令人惊叹。
浑源永安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东北鼓楼北巷,创建于金代(1115年-1234年),元明清代曾多次重修。全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置。现存山门、护法天王殿、传法正宗殿及配殿。殿内明间增设天花和藻井,制造精巧。殿内四壁绘满水陆画,人物分层布列,色泽基本完好,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八百余。浑源永安寺的建筑和大面积的壁画,为研究民间对儒、释、道神信仰提供了重要史料。
景区相关资料
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县,是个历史悠久、文物荟萃之地。这里有名山名寺、有古长城、有古塔古寺古墓古遗址、有温泉、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风味小吃,等等。文物旅游资源可谓丰富多样。而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永安寺,则是现存古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主体建筑:传法正宗殿即大雄宝殿和殿内的十大明王等巨幅重彩壁画,以其鲜明的元代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为世人所瞩目。
走进浑源县城内东北隅的鼓楼北巷,规模宏大壮观的永安寺就跃入眼帘。当地人称之为大寺。据《寰宇通志》和《大永安禅寺铭》记载,永安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灾。元初,浑源州都元帅高定父子在原有废墟上大规模复建。元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高定之孙高璞又捐资在寺内修建了现存规模最大的传法正宗殿。其它建筑如山门、天王殿、东西配殿等建筑,皆为明清遗构。
整个寺院分前、中、后三院后院已毁,院落宽敞平坦,布局严整,殿宇嵯峨,古朴大气。寺院坐北朝南,南北长80多米,东西宽50米,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传法正宗大殿了。
据《浑源州志》载,传法正宗殿,殿身高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原有塑像已毁,上覆黄色琉璃瓦,堆花脊饰。殿内明间梁架间雕的天宫楼阁和天花藻井,为元代遗构,在省内尚属罕见。
传法正宗殿位于寺院中部,天王殿后面,它高高坐落于基座上,前设月台、石阶。殿顶中部以黄色琉璃瓦覆盖,四边则以蓝、绿琉璃瓦镶饰,脊上鸱吻两两相对,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檐下明间、次间均安装有隔扇门,后壁开板门,下面左右两端"庄、严"两个大字,更显大殿庄重气派。整个大殿,采用我国传统的木骨与斗拱相结合的建筑手法,稳固庄重,风格疏朗简朴。殿内支柱排列较特殊,明间最宽。沿袭金代做法,减去前槽金柱,在保持合理承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既适应宗教活动的需要,又可节约木料,设计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大殿下斗拱式样简单,全无繁复支离之弊病,尺度比例适中,与建筑物整体协调,主次分明,华丽美观;大殿内梁架制作规整、严谨,也显示出高超的技法。游者置身其中,无论远观近看,都不能不为古人高超的建筑手法所折服。总之,在建筑技艺和风格上,大殿充分体现了元代及北方古建筑的风格特色。成为反映当时和北方建筑风格和艺术水平的实物见证。作为我省目前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元代大殿,它自然受到珍视。
传法正宗殿更令人惊叹的却是殿内的巨幅重彩壁画。尤其是其正面北壁上的元代壁画。走进殿内,就会被四周的元代及明清时代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壁画所包围。据了解,永安寺传法正宗殿内的壁画为工笔重彩壁画。这组壁画高3米,长56.8米,画面面积约170平方米。上绘882个人物,皆形神兼备,表情自然生动。壁画还把儒、释、道三教融汇一起,体现出三教合一的宗旨,为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及宗教思想演进变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画面内容丰富,画技高超。尤其是正面所画最为考究,内容为佛教密宗十大明王彩绘。形象巨状诡怪,笔力飞动,受到考古学家的瞩目。宿白等著名学者看过后,鉴定为元代作品。
明王为佛教护法神,因其有智力摧毁一切魔障,故云明王。常见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据说,明王为使世人醒悟痴迷,常以狰狞面目出现,如同棒喝,使人迷途知返。在传法正宗殿内正北面北壁上可看到有一明王,蓝颜赤发,面目狰狞,但其双手做揭开自己面皮状,显示撕开面皮后露出的是一副大慈大悲的神容。它告诉人们,佛家有时面相凶恶,但实质却是慈悲的。也让人联想到世间万物纷繁的表象和实质的耐人寻味处,其哲理意蕴令人深思。
永安寺北面的元代壁画,绚丽多姿,表现手法新奇,技艺高超,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通过一种盛大华美的形状来表现心中的宗教及人生理想。其飞动圆转又遒劲而极富表现力的线条令人暇思无限,叹为观止。
另外,东西两壁和殿门两旁墙壁上的明清壁画也引人注目。东壁约18米长重彩壁画,画面为天、地、人三界。上层为天界日、月、水、木、金、火、土诸神;中层为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等诸神;下层为人间帝妃、文臣武将、黎民百姓、僧道等人像。大殿西壁主要也为18米长的重笔彩绘,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五岳神帝、四海龙王等诸神;中层为十殿阎君、阴曹地府诸官像;下层是十八层地狱及厉鬼群像等。细观这些人物故事,徒然会生出人生苦短、善待人生之思,更为古人虔诚的宗教信仰而感慨。而处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们,与之相比,似乎少了些内在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
综观永安寺传法正宗殿内壁画,整个画面布局别致,笔力遒劲圆融,色泽绚丽华美,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成为永安寺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据说,建国初期,国家文物局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来大同进行了一次考察。专家们在对古城大同的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悬空寺等著名文物景点考察后,深感大同地区实乃文物荟萃之地。而更令他们惊奇的是,在浑源永安寺考察时,竟发现了几乎在全国成为绝品的元初大书法家雪庵和尚为正殿所题的"传法正宗之殿"匾额,还有殿内的元代重彩壁画。他们感叹说:"谁能料到,在这山野小县,竟有如此文物珍品!"
50余年过去了,在全国上下重视文物遗产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今天,永安寺又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并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寺传法正宗殿,还有个令人难解之谜。也许有说说的必要。那就是殿顶覆盖的黄琉璃瓦。这在封建社会是帝王的专利,这里却堂而皇之地存在,不是一大忌讳?不是僭越?当时的建寺者高氏父子是如何想的呢?身为朝臣,难道不知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吗?由于缺乏可靠的史志记载,至今仍为一谜。当地人传说高定原想造反,意欲将此殿作为宫殿。后朝廷派人调查,便改作寺院了。实为权宜之计。此说似乎不能成立。一是高定建殿时,元朝已进入中期,国势稳定;二是高定性情温厚,淡泊名利,喜宁静生活。如佛经所言:"有求皆苦,无求乃乐。"高定在仕途峰巅时急流勇退,已充分说明他超然物外的个性。岂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也许,还是清代《浑源州志》说得妙:永安寺用黄瓦不合制度,但殿上又设置皇帝万岁之牌位,文武官员在此朝贺,用黄也合适……。因此,永安寺才安然得以保存。
边塞之地的永安寺,以其独特的价值和风格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沧桑永安寺,历久而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