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晋城市北18公里西郜村外的高坡上。始建于北魏,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称今名,历代屡有修葺。建筑至今保存完整,山门内有天王殿、释迦殿、雷音殿、东西配殿及偏院。寺内古物保存很多:释迦殿为宋代建筑,前檐石柱上刻有北宋宣和年间的题记,门框石上镌有金代正隆年间的题记;前院有唐代经幢两座;偏院存北魏造像碑一通。另有宋、金以来石碑十余块,是研究本寺历史和沿革的重要史料。
景区相关资料
在山西第一大镇巴公,有一座享誉古今的佛教名刹---崇寿寺。她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精美,堪为泽州瑰宝。
崇寿寺创建于北魏时期,唐开元七年(719)重修。据大元皇庆元年(1312)《重修祟寿寺碑记》载:"宋太平兴国三年,勅赐院额号祟寿之寺。"当时寺名为祟寿院。时隔仅30年,到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又赐额崇寿寺(张作霖《重修祟寿寺碑记》)。宋、金、元、明、清屡有修葺。经有关专家考证,崇寿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十九座寺院,又是我国第一座建在村镇的佛寺,也是晋城境内迄今创建年代最久远的寺院之一。1982年列入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崇寿寺雄踞于巴公镇西郜村东北的高岗上。座北朝南,气势非凡;三进院落,错落有致;殿堂楼阁,井然有序。主要建筑山门阁楼、天王殿、释迦殿、雷音殿,自前至后,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寺院山门建在十八级台阶的高台之上。登山门入前院,正北为天王殿,两侧各有掖门,与东西钟鼓楼一字排开。天王殿内塑有阿逸多菩萨、韦驮菩萨及四大天王。钟楼与鼓楼左右对称,均为砖木结构,底层为砖砌栏杆,二层依木柱置构栏围墙,其间设斗拱垫托,自下而上叠架而成。二楼巍峨壮观,瑰丽精巧。掖门前各有一对小石狮,造型生动,活泼可爱。
由掖门入中院,一下映入眼帘的是那株参天古柏。古柏已逾千年,需三人方能合围,而今枯枝复翠,郁郁葱葱。院中有唐代"佛顶尊胜陀罗经"石经幢两座,每座通高4米,幢身刻有陀罗经,虽经千年风雨浸蚀,但楷体字迹及莲花图案仍隐约可见。这是寺内所藏的文物精品。《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佛教界著名经书,为释迦牟尼所亲授。有唐一代,密教一宗,异常兴盛,写经造像,不一而足。其中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理论依据的尊胜陀罗尼信仰,在帝王及密教高僧的合力推动下朝野敬信,且因之形成了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尊胜陀罗尼经幢的民俗,风靡一时。崇寿寺的石经幢也就建于那时。据佛陀波利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载,此咒能除一切罪业等障,破除一切秽恶道之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云:"持此呪者,悉能除灭百千劫中一切罪业。所生之处,常遇诸佛。乃至获得无上菩提。若有命短,求长寿者,或有病苦,求除愈者,皆当以彼月十五日,洗浴清净着新洁衣。又当受持八戒斋法,然后诵此大陀罗尼,满足千遍,当获安乐,增其寿命。所有病苦,皆得除愈。诸恶业报,悉灭无余"。民间相传,围着石经幢转圈,即能受到感应。祟寿寺之名,大概与此有关。唐代石经幢在全国现存的为数极少,祟寿寺石经幢显得弥足珍贵。
中院的释迦殿,是现存最古老最具文物价值的砖木建筑。该殿建在一米高的砖石台基之上,为宋金遗物。前檐石柱上有宋宣和已亥年(1119)题记,门额石上还有金正隆庚辰年(1160)题记。南北殿门贯通,出檐舒展自然,檐柱有侧角生起,斗拱排列疏朗,琉璃脊饰流光溢彩,堪为古代建筑精品。殿中塑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造像。
从释迦殿两侧进后院,正殿为雷音殿。此殿为砖木结构,殿檐深远翼出,结构严谨有力,建筑稳固飘逸。在檐下有元至正二年(1342)匾额一块,可知该殿现存虽为明代建筑,但斗拱、梁架仍留有元代风格。殿中塑有释迦牟尼佛像、阿弥陀佛和药师佛,造像精湛,神态自如。东西厢房各有18间,相对排列。东厢房塑有18罗汉和弥勒佛像,西厢房塑有地藏王菩萨和十帝闫君像,以及鬼使判官。整个塑像采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性格各异,神态逼真。
与东西厢房相连接的是两座重门重院。西北院落名曰"西极天",院内北殿塑有护法伽蓝关公圣像,两侧乃关平、周仓。南殿为马童殿。东北院落名曰"海潮庵",院内北殿为观音菩萨殿,南殿为石佛殿。南殿内存有两幢珍贵的石佛造像碑,一为北魏,一为唐代。北魏造像碑有一尊大佛和72小佛组成,沙岩雕刻,左右合围,比例协调,造型逼真。造型反映出魏孝文帝的改革之后的进一步民族化和世俗化。整个佛像造型优美,刻工精细,对于研究中国雕刻艺术和佛教文化有很高价值。
寺内现存12通古代碑碣,远至宋、金,近至清代咸丰年间,是研究祟寿寺兴衰变迁的珍贵资料。在这些碑碣中,有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田逢吉、中宪大夫张道湜、户部左侍郎田六善等人的笔迹。
祟寿寺在历史上扬名,除了历史悠久、建筑精美、文物珍贵等因素外,还因它有一处著名的景观叫"祟寿吐雾",乃古晋城八景之一。在祟寿的多数碑碣中都记载了这一景观。何为"祟寿吐雾"?雍正七年(1729)的碑记中云:"其喷云吐雾,缥缈缤纷,散漫鏖空,幻为异彩。"为什么会形成这一奇观呢?陈廷敬在《装绘祟寿寺碑记》中云:"余徲年闻吾郡八景之一''''祟寿吐雾者'''',心甚异之。询其事,或以为雨花云,或曰白毫光也,其说不一。大抵地气锺秀……"张作霖《重修祟寿寺碑记》载:"何烟霞之澄鲜,仅见于斯寺而于他不复闻,是必有故……诸峰环列,势若星拱,于是知氤氲之霭霭不见于他,而仅见于斯,实天之钟秀于斯寺也。"有碑亦云:"或为山川灵胜,乾坤秀川,钟于此而时一巨观也。"几乎一致认为,是山川灵胜之故。据当地百姓所传,寺中原有一井,井中常常喷云吐雾。也有人说,寺中偶见一缕白光冲天而起,五彩缤纷,白毫光中现金容,乃精诚所致,玉石为开,是寺中僧人修练虔诚所致。究竟是何原因,陈廷敬亲自前来考察,也未弄清,竟成了一大历史迷案。
喜逢国泰盛世,祟寿寺被辟为居士林。泽州县佛教协会会长王正国居士带领广大居士自筹资金,对祟寿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有力地保护了国家文物,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正如陈廷敬所说:"从来庙宇之废兴系风俗之盛衰。盖人贫则忧,忧则享祀废;人富则乐,乐则善心生"《装绘祟寿寺碑记》。经过广大居士的努力,祟寿寺以新的面貌吸引了八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