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的故居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故居内存有赵树理生前书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珍贵遗物。故居为清代建筑,典型的北方农村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位于东南角。现存堂屋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屋各3间,西南小房2间。现南屋已塌毁,仅留基址,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堂屋、西房为出檐楼道,楼梯置院内。
景区相关资料
在山西晋城沁水县东南65公里处的公路旁,有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子,名叫尉迟村,因出了个著名作家赵树理而远近闻名。
尉迟村原名叫吕窑村,唐朝开国功臣尉迟公(585~658)曾在此隐居,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村名改为尉迟村。这里物产富饶,民风淳朴。
赵树理故居就坐落在村东头的老房区,街道整洁,地面水泥铺路,只是没有路标,好客的村民径直把我带到赵树理家的门前。这是一个有着高大门楼的院落,门前立着两块写有赵树理故居的石匾,上面分别写着山西省和晋城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赵姓家族分为东西两院,赵树理故居也称西院,有北房和东西厢房,均为三间二层楼阁。奇特的是二层阁楼的楼梯不是建在室内,而是搭建在窗外的石台上,这恐怕只有在晋南农村才能看到。阁楼上有一米高的木围栏,镂空剔透,带着江南亭台楼阁的隽永和典雅。院子当中孤零零长着一棵参天大树,因是深秋季节,树叶飘零,树干伸向蓝天,显得突兀挺拔。1906年9月24日赵树理出生在这所院子里,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楼下三间北房是院子里的上房,赵树理父母曾经在此居住。门口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国风大雅舒民意";下联是:"气象维新壮岁月";横批:"文开天运"。二层阁楼上的门前也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人民得福劲冲天";下联是:"岁月逢春花遍地";横批:"山河永固"。从文笔和墨痕中看得出尉迟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愧为文化之村。迈进门坎迎面是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墙上挂着赵树理生前的肖像。屋内陈设极为简单,东墙根儿立着一个书柜,里面保存着赵树理生前的文稿和书籍,有当年解放区出版的《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画》等书。东墙根还摆放着一个老式的写字台,是由前苏联友人送给赵树理的。墙上挂着几张放大的赵树理不同年代的照片,还有一张文革时期赵树理的夫人携子女回乡务农的照片,带着文革的印迹。西头儿的一间是赵树理的父母的寝室,一间房半间炕。西厢阁楼上是赵树理居住的房间。踩着陡峭的楼梯拾阶而上,房门上挂着一把铜锁,由于年代久远,铜锁锈迹斑剥,已失去了原有的光泽。透过门缝儿向屋内张望,屋内四面徒壁,早已人去楼空。当年赵树理经媒妁之言,依着父母的意愿在这间房里喜结良缘。赵树理在这里生活并从事写作,如今空荡荡的房间,叫人无法想象得出当年赵树理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前不久电视剧《赵树理》在院儿里举行开机仪式,人声鼎沸,炮竹喧嚣,打破了小院多年的沉寂,如果赵树理天上有灵,也会得到莫大的安慰。
东院是赵树理的先祖赵济甫于乾隆29年(1764)建造,门楼上写着"天水望族"字样,凭着四个苍劲的大字就知道原主人的身份和显赫地位。走进院门,正房是二层窑式楼房,阁楼上的木围栏镂空雕花,十分精美。楼下四梁八柱,门窗精雕细刻,造型精致典雅。赵树理的先祖为朝廷官员,后来家道日渐衰落,但东院仍为赵家后人居住。
尉迟村还建有敬德庙,敬德是尉迟公的字号。敬德庙一进两院,琉璃屋脊,朱栏黄瓦。院内东西两侧各有钟楼和鼓楼,东西厢房分别是岳飞殿和吴国公殿,均为二层阁楼式建筑,上面雕梁画栋,色彩斑斓。正殿大堂内保存着200平米的清代壁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院内建有戏台一座,坐南朝北,斗拱飞翘。过去每逢重要的农历节日上演上党梆子和晋剧。不远处的来翠阁,刚刚修葺,有十几米高,分上下五层。台座中有三个拱型石券门洞,朝三面开门,可使村人交通往来。台座上建有重檐歇山式阁楼,四角飞檐,气势恢弘。拾阶而上,尉迟村的全貌尽收眼底。村内民居青砖灰瓦,多为二层建筑,但大多年久失修,有的已经无人居住。村里曾有一个戏台,文革期间被拆除。漫步在村里的街巷,穿梭于古朴的院落,驻足与居民交谈,仿佛置身于晋南建筑艺术的博物馆,亲身感受古老建筑的艺术魅力。
古朴的村落、淳朴的民风,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赵树理的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发表于1943年,作品反映农村现实生活,语言生动,人物鲜活,在当时的解放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轰动。以后又有《李有才版画》和长篇小说《三里湾》,还有以尉迟村为原型创作的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相继问世。这些作品讴歌了解放后土改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民的呼声。赵树理写身边农民的故事,作品贴近农民,贴近生活。塑造的人物如:小二黑、二诸葛、三仙姑、铁算盘、糊涂涂为广大读者喜爱。1957年赵树理回山西晋南体验生活。赵树理认为作家应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样写出的作品才具时代特色,才能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这话在今天依然适用。毛主席称赞赵树理是"人民的作家"。不幸的是赵树理和许多老一辈作家一样,在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精神上和肉体上倍受折磨,1970年9月24日含冤去世,终年64岁,一颗文学巨星就这样陨落了。文革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给赵树理平反昭雪,恢复名誉,退还住房,赵树理的文学作品重见天日。但赵树理的夫人放弃了在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携子女回到老家尉迟村,直到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晋南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养育出人民的艺术家赵树理,他的作品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写实手法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对现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离开尉迟村,赵树理的形象一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遗憾的是赵树理故居没有他生前的作品出售,还好我拍下了一些照片以作纪念。每当打开电脑看着这些带有晋南风情的照片,仿佛又回到那美丽淳朴的尉迟村。朦胧中看见赵树理站在院子当中与乡亲们一起谈笑风生,拿出平时舍不得抽的香烟分给大家抽。看见赵树理耐心地倾听乡亲们的诉说,帮着乡亲们拿主意想办法。又好像看见月光下的赵树理一边拉着二胡,一边悠闲自得地哼着上党梆子,那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曲调久久地在耳边萦绕徘徊。
岁月如斯,伊人已逝。尉迟村,一个带着晋南淳朴民风的村庄,一个"人民作家"的故里,竟让我难以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