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雨滴看云南-2
3、躁动的丽江(2002.9.15-16)
出行我喜欢在淡季,喜欢去平实的当地人家,喜欢在安静地古街上漫步;而不是人头攒动,喧嚣鼎沸,只能看到大群大群什么都不清楚地游客被拿着小旗子的导游导得团团转。而当我们揉着坐了9个多小时已经麻木的屁股站到丽江古城的五彩石街道上时,我怀疑自己出来的时候是否是淡季。
所谓人算不如天算,一路上都应验了这句古话。我是个彻底的攻略派,在出行前N个月就开始打听这段时间的天气,人流量等问题。出来之前,我无不得意的向老大宣布:我们出游的这段时间是雨季刚过,旺季刚过的最淡季时节,是出游的最佳季节。不过,当我站在各类肤色,各种民族,各种国籍的人来人往的丽江古街上,看着从空中倾盆而下的大雨时,我开始怀疑这是否是出游的最佳季节。
雨一直下,一夜的大雨并未打掉多少喧闹的氛围。
丽江是美丽的,小桥,流水,人家;难以想象高原上会有这样的酷似江南水乡的小城,如同一颗明珠深藏在峡谷里,那么明亮,那么夺目。
丽江又是躁动的,如今这颗明珠已经被“开发”“旅游”一类辞藻磨砺得有些失去了它原有的光芒,那种纯净的不带任何杂质的光芒。
我很赞同非一郎的关于旅行者与目的地的理论:行者总是希望目的地保留静止,但是,目的地并不是为了旅行者而存在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开发过的土地上再很难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原始了,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是再塑的,都是融合的。丽江古城也是如此,满眼的商铺、餐馆和客栈,满眼的拿着相机四处拍摄的各地人和各国人,满眼的一群群跟着拿小旗的导游的各地游客。这种情景倒和湖南地凤凰十分相似,只是那里老外相对少了许多。看来,开发过的旅游胜地都是如此:多了些躁动,少了些宁静。
4、纳西古乐
心情能够特别宁静地时候是晚上在丽江古城听纳西古乐,除去宣科的滔滔不绝之外,那些古稀老人的平静神态,墙上已经仙去的奏乐先人遗照,无不让人心态一瞬间的沉寂下来。听着屋外哗哗的水流声,觉得时间就是那样的匆匆,在你还没有察觉得时候,日子就已经过去了许多;在自己还没有发现的时候,父母就年老了许多。
第一曲《八卦》让我震撼了许久,听着那古稀老人用锣,鼓等乐器敲击出来的乐声,仿佛就回到了千年之前的盛唐时期。所谓的纳西古乐其实是已经失传的汉族古乐,那流畅的曲调,优美的旋律直冲入我耳,将我淹没,我任由自己沉浸了进去;直到曲终,我才脱离出来,似乎已被岁月洗礼了一番。
5、雪山脚下的落汤鸡
车已经开了很长时间了,雨还在沥沥的下着,雨滴也越来越大,完全没有停息来的意思。我望着被云厚厚盖着的玉龙雪山——无语。
雪山看来是没法上去了,骑马还是可以的。虽然在跨上那匹湿漉漉的小马时还大无畏的说:雨天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但是,看看将要走的山路已经被两天的大雨泡的肿胀胀的,山上小路已经被雨水覆盖了;心里还是有点发怵。看看老大,他的体积加体重与他的马儿可不太相配,他只是不停地问相同的一句话:这匹马儿行不行啊?牵着马儿的彝族大妈可比我们爽快多了,一句话:行的,走了!就带着我们两个颤悠悠的人儿上路了。
一路上颠颠簸簸,磕磕碰碰的,你还别说,雨天骑马还真的要勇气和技巧。马儿看不到被雨水覆盖的路面,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的,人必须和马儿保持一致才不至于颠簸的难受。我的‘小黑’嘴特馋,这点和我一样。一路上常常要使劲的拽住缰绳才能将它的嘴和树叶离开,就这样边吃边走,到了牦牛坪,它估计也吃了个半饱。我们也没那么幸福,雨越下越大,待我们下马来看,整个裤子都湿透了,一对儿雪山下的落汤鸡。牦牛坪上雾蒙蒙的,四周一片白茫茫,连雪山的影子都看不到——没关系,看不到雪山就吃烤肉去。
在炭火边,吃着烤肉,喝着酥油茶,听着烤肉的老板娘高亢的歌声,看着雨帘后的朦胧雪山,心里叫喊着:雪山,待我来到你脚下,却只看到你面纱。
6、金色的束河村,爱吃瓜子的鱼宝宝
离丽江不远的地方有个还未被完全开发的小村落——束河村。看看天空今天似乎一时半会不会下雨,我们租了自行车沿着土路两边的高梁地奔向那里。小村子不大,既没有丽江古城的精致,也没有完美的规划,一切都是自然的,土胚的墙壁,历经风雨的黑色木质屋梁,还有那坐在门口对着我们笑的慈祥纳西老人。这时阳光从云雾里探出来,撒在土黄色的墙壁上,呈现一种灿烂的金色。那是种用颜料调和不出的色彩,我真是想就地一坐,用手指和泥土来作画了。
丽江有个黑龙潭公园,相对昆明的金殿公园来说,这个黑龙潭可不算大,不过景色倒是很宜人,特别有意思的是那潭中的鲤鱼,吃起瓜子来可真是有一套,带去的葵瓜子不一小会就全扔到鲤鱼肚子里了。一阵涟漪,翻腾的潭水面上浮出了许多瓜子壳,我们心满意足的坐在潭边看着那些能吃的鱼宝宝们,它们吃累了吗?我的手可是都扔酸了。我们喂食给小动物的兴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后从喂鱼宝宝到喂青旅客栈里的狗狗,动物园里的猴子、鸭子,马来熊及小鸟,一路从丽江喂到了昆明。
待续...
作者:cathan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