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阳光——我的西藏游记
0、 决定一个人去西藏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真正的人。”——鲍勃.迪伦
决定一个人去西藏,只是一种激动,这种激动已经久违了。我努力保持着这种激动,离开了它,我将失去勇气,失去热情,失去向前走的动力。
决定一个人去西藏,就是一种选择,选择也就意味着放弃。我选择了自由,就必须独自面对可能的困难。但愿积极的准备能够少留下一些遗憾。
决定一个人去西藏,也是一种保留,保留下来更多的空间。这些空间将被游程中的感动、沮丧、困顿和希望所填满,这正是旅行中的真正幸福。
1、 飞向拉萨
(图名:空中俯瞰雪域高原)
独自在虹桥机场侯机的时候,我为茫茫的前路沉默着,想起晨曦中父母为我送行的身影。但当飞机一起飞,一切的情感都消散了,只剩下激动。
飞机从上海出发,经停西安、西宁,到达拉萨,走的是唐蕃古道。弦窗外云海茫茫,风景变换:江南青绿整饬的田垄,中原苍翠绵延的丘陵,西北焦黄干涸的沟梁,青藏雪白耸聚的山峦。我在空中浮想联翩,把航线上的这四个城市和中国的文明联系起来。
上海是近现代中国文明的代表。现代文明是客观现实的,一切的经验都直观而透明。我不知道一个不产生任何传说的文明是不是真正的文明,但它至少不那么美妙并值得留恋。记得一句电影中的台词:“当昨天成为故事,当故事成为历史,当历史成为传奇……”是啊,真正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深烙印的不正是那些朦胧的传奇吗?我飞上了一条追寻传奇的旅程,到美丽的雪域佛国去采撷最绮丽的传说。
飞机第一个停顿是西安,这个古称长安的都城我是如此的熟稔。华清池、大雁塔、法门寺,这些盛唐的遗存至今还讲述着杨贵妃、唐玄奘和佛骨舍利的故事。一片香烟缭绕和喧天鼓乐之后,唐城的西门打开了,缓缓而出的是文成公主的车撵,她善睐的明眸中荡漾着的是离愁还是希冀,是哀伤还是欣喜早已不得而知,但我们却知道大唐少了一个平凡的公主而吐蕃多了一个神圣的白度母。
飞机第二个停顿是西宁,西宁边上的昆仑山是中华龙脉的祖山,那云雾缭绕的峰顶上住着西王母,山下浩瀚的青海湖就是传说中的瑶池。浪涌的云潮和漫卷的西风把我带到黄帝和蚩尤的战场,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西域羌族的女头领西王母率领部众协助黄帝战胜了蚩尤,于是西王母形象留在了中国人的神话世界里,同时留下还有一个图腾——凤凰。
传说和白云一路伴着我飞向拉萨,那里是格萨尔王歌唱的地方,那里是松赞干布称王的地方,那里是莲花生宏法的地方,那里是宗咯巴传教的地方,那里的山水、草原、佛寺、僧人、牧民……还有那里无数迷人的传奇都吸引着我。终于,我来了。
2、 拉萨印象
(图名:拉萨最大的铁索桥;从广场看布达拉宫;大昭寺的万盏酥油灯)
远远望见布达拉宫,我知道真的到了拉萨。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一眼可以看清楚的,还是从我一个个经历的片段去感觉拉萨吧。
2.1 罗刹女心口上的大昭寺
(图名:大昭寺大门;金鹿和法轮;金顶)
大昭寺可以说是西藏最神圣的地方,是一座传说中的寺庙,因为它的每一块砖瓦都有一个传说。我到达西藏后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大昭寺,而离开西藏前最后一个去的地方还是大昭寺,前一次去是清晨,后一次是傍晚。
我在大昭寺认识的第一个人是门口卖票的僧人——尼玛次仁,次仁的意思就是长寿,这个名字在西藏很普通,但尼玛却不普通,在大昭寺里大大的有名,是大昭寺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按他的话说是“看门副主任”。他的出名是因为他可以用英语、日语、汉语和藏语详细的介绍大昭寺,而且如数家珍、妙语如珠,据网上的一个导游介绍,他听过尼玛几十次讲解,但没有一次是重复的。我赶一个大早去大昭寺拜访他,想请他给我介绍一下大昭寺。在“煨桑”的青烟中和“扣长头”的人丛中我见到了尼玛,不过他没有空于是我只能一个人逛大昭寺。在离开西藏前一天的傍晚我再次去大昭寺,尼玛还是在他的岗位上忙碌着,他请我和他一起喝茶并在纸上给我介绍大昭寺,虽然两次都没有机会听他现场讲解大昭寺,但从他的谈话中我还是受益非浅,而且还免了我两次的门票。
大昭寺大殿入口右侧的墙壁上有一幅壁画,完整地讲述了大昭寺兴建的故事,从文成公主奉佛入藏开始,到小山羊填湖造寺为止有一连串的故事,而且几乎每个故事都在大昭寺找的到遗迹。其中最出名的传说有两个:一是主供佛释迦牟尼的来历,一是文成公主建寺永镇罗刹女的传说。
传说在释迦牟尼在世时曾有工匠根据他八岁、十二岁和十六岁的样子造了三尊等身佛祖像,释迦牟尼本人为这三尊佛像开光。经历几千年的浩劫,十二岁的等身像漂洋过海传到了大唐又被文成公主带到了拉萨在大昭寺供奉至今保存完好,而其它两尊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惨遭损毁。因而在世人心中这尊释迦牟尼佛像无比神圣灵验,每天对他顶礼膜拜的人排成长队串流不息。为了供奉佛像就要建立寺院,据说文成公主精通阴阳五行,她勘测出整个西藏就是一个仰卧的罗刹女(西藏博物馆有这样一幅唐卡),大昭寺选址就是罗刹女的心脏,当时这里是一个湖。用小山羊背土填湖造寺就可以镇住罗刹女保佑拉萨永远平安。在大殿的一角有一口井,把耳朵放在上面听,不同的人可以听到不同的声响,有的是潺潺的水声,有的是罗刹女的呻吟,每个人听到的不同其因缘也不同。这些神秘的传说和遗迹烘托得大昭寺更加神圣庄严。这里不属于任何一个教派(藏传佛教分为许多教派),供奉着每一个教派的祖师和佛像,是所有僧人共同敬奉的神庙。我后一次去大昭寺就正赶上红教敏珠林寺的僧人借用大昭寺举行盛大的法会。
相比起阴森拥挤的大殿,我更喜欢大昭寺的金顶,每次去我都在金顶平台上停留很久,一早一晚的阳光晒的我暖洋洋,辉煌的金顶非常晃眼。金顶在藏传佛教寺庙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每一片金顶底下都有一尊主要的佛像或者灵塔,它起到了标识地位和遮风挡雨的两重功效。大昭寺的金顶有着无以比拟的辉煌,其他庙宇甚至布达拉宫都无法与之媲美。在僧人的许可下我登上了最高一层的金顶区,这里是不对外开放的。一般的游人只能在门廊的顶层远看金顶,我却到了金顶的旁边仔仔细细看了一个够。这些金色的屋顶实际是的黄铜铸的瓦片,外边包着金皮,特别是屋檐柱头的各种装饰,如龙、式、鹿等即有汉式也有藏式的,造型雄浑美观。抚摩着这些历史的金瓦,听着僧人在屋檐下读经,同一名山西五台山来拜山的僧人一起眺望,看见远远的红山上是高高的布达拉宫,我心中不由地盛开出一朵喜乐平和的花。
在大昭寺我还拜见了波米活佛,他是目前西藏佛教协会的会长。他亲手从乾隆皇帝御制金瓶中掣签选出了十一世班禅,同时为新的班禅剃度受戒,是西藏目前最著名的高僧大德,已经八十多岁。我走进他安静简朴的小院,献给他一条哈达作为见面礼,他给我摸了顶并送给我一根金刚结和一个护身符。虽然我不是佛教徒,但入乡随俗体验一下也不错。西藏人的生存环境比较艰难,因而对精神上的依赖比其他地区的人更甚,佛教才有兴旺的基础。后世政教合一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佛教影响。也许西藏有全世界上最忠诚的佛教信徒,到处都可以看见三步一叩头的普通藏族人。活佛的灌顶虽不能让我得到彻悟和智慧,但悠悠的读经和淡淡的檀香的确让人感到平静。我是俗人,不便多打搅活佛清修,匆匆告辞。
世界佛教的中心在西藏,西藏的中心在拉萨,拉萨的中心的大昭寺,这个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在大昭寺不仅可以体会宗教的文化,还可以看到拉萨市井的生活。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街是拉萨的老城区,不过目前已经成了旅游用品的集散地,但深入到一条条的小巷还可以感到一丝余韵。我碰到一处民房正在翻修,终于见到了“打阿嘎”,一群人整齐的唱着歌夯实屋顶,那愉快的歌声感染着我。怎么说呢,也许只有此时我才真正有了拉萨的感觉。
2.2 登上布达拉宫
(图名:从药王山看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正装”像;从大昭寺金顶看布达拉宫)
从拉萨的每一个方向都可以望见布达拉宫。
清晨在药王山看布达拉宫是最好的角度,我和一些摄影爱好者在山顶等待着日出,此时的布达拉宫只是灰色的轮廓。原本药王山和布达拉宫脚下的红山本是一体,因为修建城门和道路将两山分开,但这样很不吉利,因而用三座白塔和两条经幡将两座山连接起来。拉萨的日出很突然,太阳一下子踊跃而出,马上就散发出巨大的光和热,天地一片光明,布达拉宫分外清晰。
布达拉是梵文音译,意思就是普陀山,即观世音菩萨修炼的道场。因为达赖喇嘛自诩为人间的观世音转世,所以在这高高的雪原上又耸立起了第二座普陀山。布达拉宫从下到上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雪”、白宫、红宫;分别象征着佛经中的三界说,欲界、色界、无色界;其功能为西藏地方噶厦政府活动场所、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听政场所、历代达赖喇嘛灵塔和佛堂。从下向上是一个世俗逐步通往宗教的阶梯。政治和宗教的结合使这座世界上最高的宫殿饱有着神秘的色彩。它巍峨地矗立在雪域高原几百年,已经成为整个西藏的象征。
我是从后山车道进入的布达拉宫,这是旅游者的路线,而朝佛的藏民则从前山拾级而上。应该说沿着那长长的阶梯上行更有味道,更能感受到神圣和崇敬,但几百年的风霜使得这座古老的宫殿已经严重毁损,虽然经过政府的大力修缮依然不能保证整体结构的破败。在我去拉萨前不久这条神圣的阶梯因地基涌水塌陷了,正在维修。从后山白宫后门进入,从前山白宫东庭院出来,整条游览路线呈逆时针,而藏传佛教的传统是顺时间。虽然顺序有些问题,但心诚则零,菩萨应该不会怪罪的吧。
一路游览,上上下下,很是累人。看过的是一座座灵塔,一间间佛堂,有许多佛像、唐卡、壁画、珍宝……但真正记下留在心中的却不多。我最感兴趣的是本生观音和时轮坛城。
本生观音(好象是这个名字)据说是一棵树上天然长出的观音像,当被人从树上取下时还开口说过话,因而很是灵异,是布达拉宫的主供佛像和镇宫之宝。到了西藏久了才发觉,原来西藏各地的寺庙和神坛都有这种所谓自然形成的佛像。我对这种传说的态度是尊重,有些游客对这样的故事很不屑,其实他不明白这正是西藏旅游的魅力所在。且不说这些神话在过去政治和宗教中的作用,就算给我们的旅程中增加一些色彩也很好。观世音菩萨在中国非常受到欢迎,他代表着慈悲(佛教另一个重要的菩萨是文殊,他代表着智慧)。当年他发愿渡尽天下一切苦难,否则就甘愿自己的心脏裂成千瓣,但世间苦难无穷无尽无法渡完,于是他悲伤地流下眼泪,眼泪落在地上碎成千瓣,他的心也随之碎成千瓣。他的师傅阿弥陀佛施展法力让这千瓣碎裂的心变成千手千眼,于是观世音就成了人间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化身。我象大多数人一样,在观音像前祈祷,祈祷我的父亲和母亲健康平安长寿。
时轮坛城是我在西藏见过的最大的一座铜制立体坛城。坛城即藏传佛教密宗传说的神佛修炼场所,时轮就是时间的车轮,时轮坛城供奉的本尊佛是时轮金刚。传说古印度北方有个香巴拉天国,即西方极乐世界,通过修时轮金刚密法,就可进入香巴拉天国。其实这个坛城是研究天文历算等知识的工具,过去一直用它来推算每年的藏历和节气,据说十分精确。目前西藏藏医学院还开设了这样的一门课,专门研究时轮历法。我惊叹于这座坛城的精巧设计,也惊叹于藏族工匠的精湛工艺。
我在布达拉宫曲折陡窄的木楼梯上费力攀缘,不觉到达金顶,这是布达拉宫中最高也是最开阔的地方,从阴暗狭窄的佛堂和经书架子中走到此,心中自然非常爽快。天是宝石的蓝色,云如绸缎的白色,秋色中的拉萨城尽在眼底。远山的峰顶已是白雪皑皑,近处的拉萨河却是金光闪闪,或黄或绿的树木间杂于房屋街道,许多藏式屋顶上都煨着袅袅的佛烟、张着五色的经幡。一阵风过,仿佛送来天穹中雄鹰的长鸣,我也禁不住顺风而呼——你好,天堂!
其实真正的天堂不正是我们美好灿烂的人间,不正是我们幸福自由的心灵。
2.3 哲蚌寺和色拉寺
(图名:哲蚌寺佛殿内;交谈的僧侣;作完法事的僧人在阳光下)
西藏被称为雪域佛国一点不为过,林立的寺庙和浓厚的佛教氛围可能让一般的旅游者麻木而厌烦,但剥离出佛教文化之后,游者也就只能看看喜马拉雅山的积雪和雅鲁藏布江的流水了。还是让我们静心来去体会和聆听神佛的声音吧。我在拉萨除了游历布达拉宫、大昭寺,还仔细逛了哲蚌寺和色拉寺。由于高原反应的影响,我每天只去一个寺庙,而且只能缓缓逛来,不过这却让我能更多的了解这两座重要的寺庙。
哲蚌寺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庙,这绝对不是虚言。它洋洋洒洒占满了拉萨西郊根培乌山的一面山坡,僧舍层叠如同米聚(哲蚌寺在藏文中就是“米聚”的意思)。从山门外一望,一座座扎仓,一座座佛堂,檐角勾连,群楼耸峙,浓墨众彩,金碧辉煌。解放前这里有万名僧人,所属的庄园和牧场不计其数,作为达赖喇嘛的根本,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军事上的作用也是前后藏其他寺庙无法比拟的。沿着寺门左手边的一条僻静小路我缓缓上山,旁边是一条小溪和一排的转经轮,其中一个转经轮就是用溪水推动的,法轮长转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年。推动这些转经轮,经轮的木柄已被磨的精光发亮,仔细倾听轮轴摩擦的“知噶”声响和朝佛人口中吟讼的六字真言,自觉不自觉会涌出一种崇敬圣洁的情感。游人不多,只有朝佛的人川流不息。我和一家从西康藏区远道而来的朝佛者做伴,一路询问他们那里的风土人情,尽管言语上障碍不小,但也手笔脚划地谈的很带劲。藏族人随和亲切,少有戒心,因为信佛的关系心地都比较良善。这家西康的牧民全家都来拉萨朝佛,有年逾七旬的老阿妈,也有五岁左右的小姑娘,就连他们家的牧羊犬也一同来了。
哲蚌寺最重要的建筑有甘丹颇章(颇章就是宫殿)、措钦大殿和四大扎仓(扎仓就是僧院),寺左还有一座晒佛台,每年雪顿节的时候这里会举行晒大佛的仪式。据说拉萨人根据每年晒出的大佛唐卡的不同可以推断出当年年景,其实这是笑谈,僧人介绍说寺里有三幅大佛唐卡,每年轮换一幅进行展示,体现佛光普照的精神。公元1642年(藏历水马年),五世达赖喇嘛在蒙古固始汗的帮助下在甘丹颇章建立政权,史称“甘丹颇章政权”,在布达拉宫兴建完成之前这里就是西藏的政治中心。这里现存着五世达赖喇嘛的宝座和他的脚印(高僧和佛祖的脚印在西藏比比皆是,而且异常巨大)。在大殿一角的窗台上我看见一个正在学习汉语的小僧人(在西藏一般僧人不能被称为喇嘛,喇嘛是上师的意思,是对高僧和活佛的尊称)。于是主动上前搭讪,我教他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他带我参观和介绍甘丹颇章,在他的允许下我还免费拍摄了许多照片,收获很大。(在西藏一定要和人多多交往,才能有意外之喜。)在甘丹颇章中我最欣赏达赖佛堂中的一尊十一面千手观音像,通体金制造型优雅,是我见过同类造像中特别出彩的。十一面观音在藏传佛教造像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观音头部共分五层,下面三层每层三面,为观音法相,第四层是观音愤怒像,是藏传佛教密宗特有,第五层即最上面一层为佛头,意为观音实际是托身菩萨的佛。观音面多手多象征着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但人世间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于是菩萨就给恶人一张愤怒的脸;但菩萨毕竟是菩萨,慈悲还是主要职责,为了增加人手就把眼泪化成二十一个度母降临人间,文成公主就是其中一个白度母。
中午时分我看见很多僧人都向措钦大殿聚集,就跟着一起去了,问他们干什么,回答说是念经,到了才知道是吃午饭。僧人在大殿门口脱鞋入内,我们俗人就不必了。开始时各就各位真的一起大声地念经,然后鱼贯进入几个提着大桶的火头僧人,逐一为每个僧人分饭。中午吃馒头和肉,藏族僧人是吃肉的,在这里蔬菜比较难得,不吃肉也不行,因而教义也只好从权。趁他们午饭时间我和几个僧人交流了一下(他们吃的挺香,我却饿着肚子)。哲蚌寺的僧人一天吃三顿,这和中土僧人过午不食不同,早饭吃糌粑和酥油茶,午饭吃馒头和肉,晚饭吃青稞熬的粥,看来不愧为黄教首寺,待遇还是不错的。吃饭总不便于多打扰,我就在措钦大殿独自游览。在大殿左侧有一间静室,上面悬这“女子禁入”的牌匾,这样的佛殿其实每个佛寺都有,一般是比较神圣的地方,因为藏族人认为女子不洁,神圣的东西被女子一接触就会失去效力,曾碰到一个女导游向僧人借手机,僧人不肯,说:我的手机从来没有被女人碰过呢。这间静室曾是达赖喇嘛静修的地方,供着一尊吉祥天母像,还有一幅五世达赖喇嘛用鼻血绘制的吉祥天母。吉祥天母是拉萨的守护神,也是藏传佛教中唯一的女护法,面容凶恶,骑着一匹屁股上长着眼睛的毛驴。达赖喇嘛每年新年都要在吉祥天母前打卦问卜今年的吉凶。这间神秘的佛堂只有一名圆脸僧人在修密宗,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法器,我就此向他讨教这些法器的用法,通过他的介绍我知道藏传佛教将音律巧妙的引入修行和传法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宗教仪式和行为的表现力。措钦大殿外一角的墙基有一个石洞,只容一个人进入,那是历代哲蚌寺池巴(主持)闭关的地方。石洞里非常小,只在一面墙上画了三尊佛像。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闭关修行的地方,觉着神秘。
哲蚌寺可看的东西非常多,我慢慢的看用了一天的时间,几乎每一处的门楣壁画都很出彩,幸好哲蚌寺的僧人比较和善,很愿意提供帮助。我就在一个僧人的带领下仔细参观了一下密宗院。
与哲蚌寺齐名的就是色拉寺,它在拉萨北郊的色拉山上,是拉萨三大寺中最后建立的(还有一寺是第一座黄教寺院甘丹寺)。它命名的来源有说是冰雹的,有说是野玫瑰的,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它的别称——“西藏少林寺”,因为它是培养武僧的地方。拉萨的三大寺中共有两、三万僧人,数量比噶厦政府的藏兵还多,同时手中也有武器,应该说是达赖喇嘛手中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现在的色拉寺以辩经活动最为出名。
周一至周六的下午三点在每座扎仓旁的辩经院都举行辩经活动,这种活动并不是一种表演而是僧人们日常的功课,他们通过辩经不断提高自己的地位,甚至获得格西的学位。我在吉扎仓的辩经院观看僧人辩经,整个辩经院绿树环绕,散布少许石凳,高低各有不同。三点前这里空无一人,三点一过僧人游人陆续而来几乎把一个偌大的院落塞满。起初僧人纷纷席地而坐轻轻耳语,突然有些僧人站起来猛的一击掌开始向坐着的僧人发问,辩经就这样开始了。一问一答,两两一组,问的严肃,答的紧张,有时答的出喜笑颜开,有时答不出愁眉苦脸,答错要挨打或挨罚。辩的人分外投入,看的人津津有味,其实我们观众根本不知道他们辩论的内容,但依然兴奋不已,估计是看到这么多僧人扎堆比较难得,何况提问的人巴掌拍的极响动作开合很大,很有观赏性。要摄影的观众更是忙活,在人丛中穿梭,有时我觉得看他们比看辩经还有趣。寺庙中闲散的野狗看这种场面太多了,自顾自在一旁晒着太阳。我正在一处石凳上看的热闹,却感到有人拍我的肩膀,回头一看是个夹着一卷棉垫的年轻僧人,原来我把他们老师的座位给占了,赶快起身让座给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喇嘛。老师毕竟是老师,没有什么兴趣和我交流,只是坐着用眼光巡视辩经院中的每一个僧人。正感无聊的我在众多的红衣僧人中发现了一个穿青衣的内地老僧,赶忙上前攀谈。他是从陕西终南山步行到拉萨来拜山的和尚,一共走了十个月(佩服!)。老僧大约五十出头,胡须花白,满脸风霜,随身一个藤编的背囊,见我坐在地上,从背囊中取出件棉布僧袍一定让我垫着。我向他讨教很多的问题,很有教益,不妨记下几段和大家共享。
“和尚为什么不在庙里参禅?”
“在庙中读经和在路上读经没有什么分别。与其在庙里拜菩萨,不如在路上度凡人。”
“和尚难道不拜菩萨?”
“菩萨要拜,更要度人。”
“你不会正在度我吧?”
“正在度你。”
“呵呵,我还有父母要养活,不会出家的。”
“在家和出家没有分别。你很有孝心啊”
“孝心不敢说,但我总在神佛面前保佑父母平安的。
“与其在佛前多许一个愿,不如在父母处多做一件事。”
……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我常常读佛经什么的来追求心情的平静,但效果不好。”
“佛经如同处方,病人只读处方无法把病看好,还要依着处方抓药吃药才行。”
……
“你一路走来很辛苦啊?”
“心中不苦,身上就不苦。”
“那你路上的花费怎么解决?”
“渴了化碗水喝,饿了化碗饭吃,累了借个屋檐下休息。”
“我布施给你一些钱吧,你继续向前走容易些。”
“我不用钱,钱可以使走路更容易,但不能使修行更容易。”
……
我和他谈了很久,最终他也不收我给他的钱,反倒送给我一本《金刚经》和《心经》,说我是与佛有缘的人。与佛是否有缘我不知道,但作别这个老僧后我的高原反应却奇迹般的消失了。
2.4 逛林卡
(图名:达旦明久颇章;龙王宫;格桑颇章的院墙)
秋天的一个明媚早晨,我来到安静的罗布林卡。“罗布”是“宝贝”,“林卡”是“园林”,罗布林卡就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宝贝园林”,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如今已经是百姓的乐园,在罗布林卡的一角还有一个小型的动物园,可以看见远道而来的朝佛者和僧人对着那些猴子指指点点的笑。每年拉萨有一个林卡节,从藏历的五月初一到五月十五,经过一个漫长冬季的拉萨人就穿上美丽的春装来到罗布林卡合家野宴,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可惜我无缘见到了。
我一个人徜徉在罗布林卡,周匝的树木高大而茂盛,时时有清脆的鸟鸣传出来,阳光斜斜地洒在小道的落叶上,而游人还没有到来。格桑颇章是罗布林卡的第一座宫殿,也就是从那时起罗布林卡成为了达赖喇嘛的夏宫,我就是从这里轻松逛起的。也许是因为修造的最久,格桑颇章就是一座普通的三层藏式建筑,而且有些残破了,只有门口栓着的两条藏獒异常雄壮,我在西藏并没有看到什么纯种的藏獒,据说已经不多见了,这两只正好弥补我的遗憾,可惜它们见的人实在太多,对我没有什么兴趣,自顾自舔着盆子中的“早餐”。我只好一边帮着工作人员清扫庭院中的落叶,一边听他讲解格桑颇章的故事。七世达赖喇嘛有皮肤病,喜欢泡这里的温泉,同时此处正好芳草鲜美、风景尤佳,干脆就围起来搭上帐篷独自享用,后来又建起了格桑颇章作为夏季办公行政的场所。他的举动连远在北京的康熙皇帝都得知了,还特地下了一道旨意允许达赖喇嘛把这里作为夏宫。从那以后几乎每一世达赖喇嘛都在格桑颇章的周围建起了自己的颇章,其中最有名的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金色颇章和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达旦明久颇章,经过前后一两百年的兴建,罗布林卡不断扩张,日益完善,终于有了今天的规模。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金色颇章从形式上与格桑颇章比较相似,也是藏式三层建筑,但规模大了许多,庭院十分开阔而且大殿周围有汉白玉的雕阑,有点象皇宫的样子了。最有意思的是里面展览着英国人送给达赖喇嘛的三辆马车,要知道这可是西藏在解放前唯一有轮子的载人交通工具。那时拉萨根本没有车走的路,只有“马路”——马走的道路,非常泥泞和坎坷,这三辆车也就从没有派上用场。与其开洋荤被马车颠的七荤八素,达赖喇嘛还是愿意坐人抬的轿子,于是这些马车就只能成为达赖喇嘛的玩具了。
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达旦明久颇章建于一九五二年,采用西洋别墅风格建成(在拉萨古建筑中实数特例),共两层,前有一个喷水池(又是一个创举)。走进达旦明久颇章内部,简直就走进了一个壁画的大观园,在小佛堂的墙上绘制着整个西藏通史,从猴子变人到文成公主进藏,从桑耶寺的建设到宗喀巴大师传法,应有尽有,每一小块就是一个故事,还标注着文字说明(可惜是藏文),有点象连环画。而在大佛堂则绘制着整本佛经本生故事,更是美仑美涣。达赖喇嘛的起居生活布置也和布达拉宫明显不同,水晶吊灯、抽水马桶、浴缸、沙发、电扇等等不一而足。怎么说呢,对比东日光殿和达旦明久颇章两处达赖寝宫,真不知道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不过好象都是摆设,据达赖喇嘛自传中所写,他的生活并不十分乐观,每天夜里都有他的老鼠朋友光临,把佛前的供品当作口粮,达赖兴奋地观赏着这些小朋友的幸福大餐,体味着它们带来的快乐,甚至容忍鼠尿滴落在自己蜷伏的毛毯上。
步出达旦明久颇章笔直向前就是龙王宫,龙王宫并不是真正的宫殿,而是罗布林卡的园中之园。整个龙王宫的主体是一个人工湖,湖中有三个人工岛,两个岛上有建筑并用石桥连接,另一岛独立于水上只植有一棵树。我很喜欢这里,是因为它藏汉合壁的风格。三个小岛象征着海上的三座仙山,这是汉式建筑中常用的寓言,此外许多细节也是汉地建筑常见的风格,象石雕围栏上的莲花柱头,象石头砌成的弯弯拱桥,还有那建筑彩绘中整套的福禄寿三星图画,而那大胆的用色则又完全是藏族的传统。我在龙王宫中静静地坐了很久,目光随着池水中的天鹅一起游动。高原秋日的阳光照的我身上暖洋洋,心里也暖洋洋。
文章到这里似乎把我在拉萨主要游历都写完了,但又好象没有写完,还有那药王山的石刻、博物馆的珍藏、广场的藏戏表演、龙王潭美丽的倒影等等都让我驻足留连。而更在我心中留下印记的不是这些凝固的历史,而是拉萨百姓鲜活的生活,那些善良的人们给我讲述的无数传说,那些转经者急促的脚步和旋转的经轮,红衣的僧侣们吟颂的经卷,佛前无数点亮着的灯火……即便是八角街康巴女人讨价还价时狡谐的微笑也很有味道。拉萨绝对是一个让人回味的地方,这里的每个窗户都能讲述美好的传说,这里的每条小巷都流传着悠远的历史,这里的故事对每个到来的人都不相同,我把我的故事写了下来,而朋友你的故事正等待着你的到来并书写。
3、 奔向天湖那木错
(图名:那木错湖边;那木错的经幡;羊卓雍错)
那木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纯净的湖,简直就是一座天上的湖。上高原的第五天我包车赶往那里。因为前一天冒险洗了个澡,高原反应又开始折磨着我的脑袋,即便如此我还是“奔”向天湖。
拉萨的清晨来的很早,一轮残月还高挂着,清新的晨光已经染遍了周匝的群山。出城一路夹道的杨摇动着满满的金色的铃,应和着两厢田野中丰收麦垛沉重的歌。拉萨河水是臃懒的,打着哈欠缓缓地流,车在它身边飞驰却浑然不觉,只有惊醒的野花在漫山坡上乱跑。
临时搭伴包车的朋友遥指远方说:“西藏的云要多神奇有多神奇。看,还有竖立着升起的。”司机师傅瞄了一眼窗外说:“那是羊八井地热温泉的水气。”满车都是欢笑,笑这个“傻”家伙。其实他说的一点不错,西藏的云真的很神奇。如果没有了这些千变万化的云朵,西藏瑰丽广阔的蓝天也少了许多韵味。云呵云,到了西藏更觉得你的好,想编一个传奇献给你:
你是天的眷侣,却让大地妒忌,高擎起山的矛,笔直向天刺去。
是你温婉回眸,解开层层罗衣,轻轻将山罩起,干戈零落成雨。
爱是如此神奇,你是如此美丽,融去恩恩怨怨,天地永在一起。
我们一行是幸运的,云淡风轻。在念青唐古拉山山口,清晰的主峰峰顶屹立在面前,真就是那位神话中白盔白甲骑白马的勇士。连绵的雪峰平缓,宽广的草甸温暖,这个山口温柔的让人不敢相信,只有一座巨大的玛尼堆和无数飘动的风马旗标志着山口的威严。我跟司机学着将五色风马的纸抛洒向空中,藏族人会边抛洒边念诵长段的祈祷词,我们学不来,就大叫着“索索索索索索……”凑数。这里是主要的夏季高原牧场,如今草已经黄了,有的地方还有积雪的痕迹,牦牛无奈地啃着枯黄的草根,等着主人转场。剩下的帐篷已经不多,看来他们很快也要走了,等到明年春天一定会有更多的牧民赶着牛羊来到这里。望着草原和群山,我突然想唱歌就干脆唱起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周围的牧民听着我唱呵呵的笑,不一会远处就真有一个年轻的牧羊姑娘也唱起来了,她的歌声真悠远嘹亮,虽然我看不清她的面庞,却能听出她歌声中的快乐。
翻过纳根山口就可以望见那木错。真不敢相信远处的那木错是一抹如此深邃的蓝,平静的蓝。纳木错是西藏三大神湖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意为天湖。相传这里是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信徒们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即使在这里远远一瞥,那种纯净平和还是深深地植进了我的心。我站在山口久久的望着,头顶是一片蓝,脚下还是一片蓝,不觉人有些迷离,难道我在空中飞翔吗?一只鹰从身边飞来,向更高的山顶飞去。纳根山口海拔五千四百米,不宜停留,幸好一路下山都在那木错的身边,我的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她的身影。对她的迷恋让我心弛,竟忘记了去扎西半岛这条出名“搓板路”的颠簸。
到那木错一定要去扎西半岛,这里是观赏那木错最美的地方。近处看那木错感觉又不相同,天是晶莹的,云是晶莹的,山是晶莹的,水是晶莹的,完全就是琉璃世界。湖水无色,映入蓝天却比蓝天更深湛;湖水无声,融进山风却比山风更汹涌。一排排细浪欢腾而来,拍击在岸上却无比轻柔,碎成无数的珍宝比阳光还耀眼。传说中念青唐古拉山是英俊的男子,那木错湖是美丽的妇人,他们山水相依爱到永远;现实里也正是念青唐古拉山冰雪的融水汇成无数的溪流滋养着那木错湖,这些清澈流淌的小溪正是他们万年不变的爱语,点点滴滴,如诉如泣。在扎西半岛优美的弧型岸边眺望对岸,从念青唐古拉山的白,到草原的黄,再到那木错的蓝,色彩纯粹而绚烂,简单而明快,是一幅天工的织锦,再配着凝固的白云做花边,流动的黑牦牛做流苏 ,更加难描难画。忍不住低头掬一捧湖水洗脸,冰冷地让人打个颤。司机告诉我说这是圣水一定要喝的,多喝多福。我浅浅一尝,感觉不到咸水的苦涩,反倒有一丝甘甜,真是一个奇怪的咸水湖。许多藏族人还用水壶盛了这水带给远方的亲人。
环湖而行,走在无数信徒用全部身心趟出的转经道上,头上三尺有神灵,天空与我如此接近。今年是藏历马年,信徒大多去转岗仁布钦山了,据说今年转神山一圈相当于平常年份转十三圈。而到了明年,藏历羊年则是转那木错湖的好时候,据说到那时无数的神仙将在这美丽的天湖中聚会。我不是虔诚的信徒,为了摄影也转上了一段,恰好碰到一位藏族老者牵着一头牦牛在转湖。老者三步一叩首缓缓前行,黝黑的额头上有着明显突起的老茧,是长年跪拜的结果,听说一个西藏人一生至少磕十万个头,为十万个菩萨每人磕一个。磕头讲究五体投地满心虔诚,每走三步一定要磕一个,如果路途中经过河流不能就地磕头,也要数清步数过了河之后补齐。老者前行、匍匐、跪拜、起立……周而复始,不紧不慢,他的牦牛驮着行李跟在后面同样的虔诚和庄严,似乎也知道转湖的神圣。我注视了他们很久,忍不住走上前去攀谈,可惜他根本不懂汉语,只能冲我微笑,我掏出巧克力给他吃,他就吃;我倒出热茶水给他喝,他就喝,一点也不拘束。在西藏我学着善待他人,多留一张笑脸,少存一份戒心,感到每天的日子变的简单而和谐。临别老者送给我十颗绿松石,我也没有推辞。虽然始终没有言语,但我似乎也明白了他们的生活,我用仅会的藏话向他告别:扎西德勒。
那木错海拔四千七百米,气候变化很剧烈,在这里过夜会加重高原反应,我此时身体反应已经比较剧烈,头疼、呕吐、气急让我每走一步都很困难,我只能取消原先湖边夜宿的打算,祭过玛尼堆后就匆匆赶回拉萨。错过了那木错湖晨昏的瑰丽景色,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别了,那木错,我和你有个约会,等到青藏铁路通车后我们再相见。
4、 跟着尼洋河到林芝
(图名:尼洋河风光;尼洋河的晨雾;巴松错和错中寺)
从拉萨到林芝走的是川藏公路的一段,四百多公里的路,海拔却相差了近两千米,如同顺着大地的阶梯而下。沿路风光,从雪山到草原,从荒漠到丛林,逐次变幻,仿佛一道画廊。
站在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山口,听山风在身周旋转,看群山在脚下铺卷,阴云四合,荒原千里,唯有雄鹰在更高的天空翱翔。翻过山口就是高山草甸,一倒倒雪山融水汇成的溪流顺着山谷聚在一起,涓涓向前。牧草已经枯黄,但仍有星星点点的兰色野花盛开其间,藏纸就是用这种花作成,因为花有毒,所以藏纸不被虫蛀。海拔渐低,树木渐多,漫山坡的灌木,丛丛金黄;满河沟的树林,株株青绿。眼前的风光变换,天气也变个不停,一忽而阴,一忽儿雨,转瞬间是一阵冰雹,突然又开出了太阳。阳光真是神奇,有了它的点染,万物生机昂然,连河水都欢快起来,闪烁个不停。尼洋河一路跟我们走来,从淙淙到滔滔,穿过狭窄的峡谷,来到宽广的平滩,河水一下子散开来漫开来。河滩真美,水绿山青,石白沙黄,红色的屋顶,金色的佛塔,黑色的牦牛,白色的骏马,五彩的经幡,风景到此无比绚烂,海拔到此也就降到了两千多米。
公路边的树木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密,公路上见到的动物也越来越多。我们的司机非常幽默,把这些动物统统称做交警,什么“牛交警”,“马交警”,“狗交警”,最有意思的是“猪交警”。这里的猪不是白白胖胖懒懒的那种,而是黑黑瘦瘦,小腿跑的很快的那种。藏猪长不大,渴了喝泉水,饿了吃野果,所以肥肉少瘦肉多,据说还有一种淡淡的香味,中午我们在工布江达的餐馆里尝了尝,味道确实不坏。这些“交警”不断提醒着往来的司机们小心驾驶不要超速,大多态度不错,偶尔也有一些占着路不肯走的,司机只有用车头轻轻地推它一把。
这条路上还有两道风景值得一提。首先就是一队队的军车。长的军车队伍有上百辆,一色的军绿,车型相同,车距也相同,迎面开来很威风。我挥手窗外向他们致意,他们也一辆接一辆地和我鸣笛致意。这里的军车风纪很好,司机师傅说他们从来不欺负地方上的车辆,如果遇到坏在路边的车辆还会主动帮忙。我很钦佩这些高原汽车兵。而另一道风景更让我尊敬,那就是修路人。进藏的道路有四条:青藏线、川藏线、滇藏线和新藏线,路况都不好。尤其是川藏线,经常塌方,往往是用推土机推推就算一条便道,几条木板搭搭就是一架便桥,整条公路都在修修补补,沿途也就有了许多修路人忙碌的身影。他们为了进藏干线的畅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的西藏建设的非常快,很多道路都已经翻新成了柏油马路,甚至是高速路,这其中也凝聚了修路人的血汗。据说当年修青藏、川藏路每修一里就牺牲一个人。我们的车每遇到一处修路现场都会放慢速度鸣笛致意,修路人也会停下来向我们招招手笑一笑。萍水相逢的人们啊,祝你们平安幸福。
一路走走停停,拍摄尼洋河的风光,参观千年柏树王,还到藏族村寨家访,收获很多,只可惜由于修路没有翻过色季拉山到鲁朗林海。傍晚十分终于到了八一镇。八一镇是林芝地委所在地,由福建和广东援建的,完全就是一个新城,它引不起我什么兴趣,但对西藏人来说这里却是“小香港”。这天正好是十月一日,夜晚的深圳大道霓红闪烁还真有一点沿海城市的味道。
第二天清晨晨雾还未散去,我就踏上了去巴松错的道路。八松错是林区中的一个高山堰塞湖,藏族人称其为碧玉湖,传说湖里有水妖,莲花生大师用手中的金刚杵投入湖中变成一座小岛,镇住了水妖。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大师,就在湖中小岛上建起一座寺院。我很喜欢八松错的宁静,山环着湖,湖环着岛,皑皑的雪山倒影,青青的松柏小径,人称高原小瑞士。一道铁索连着岸和岛,一个老人拉着木筏往来渡人。我帮着老人一起拉木筏,他也给了我一个惊喜,告诉我岛上有一个水葬台并指给我方向。水葬是藏族地区五种葬法之一(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主要是对夭折儿童的葬法,水葬台就是一块大石头,周围插满了经幡和旗帜,面前的水流要深要急便于尸体下沉。有专门的水葬师操作,他们将死者剁成几块绑上石头投到水里就完成了,此外就是念经祈祷,整个过程死者家属不能看。我站在水葬台上试着抛一段木头到湖里,果然聚来很多的鱼。整个小岛主要就是一座寺——错中寺(在藏语中,“错”就是湖,“拉”就是山,“错中寺”就是湖中寺的意思)。它供的是莲花生大师,属于红教宁玛派。红教是藏传佛教中最古老的教派,“宁玛”就是“老和旧”的意思。他们有一种奇特的密宗修行方法,该教派的活佛采用阴阳双修的方法得到圆满,双修中男的象征“智慧”,女的象征“慈悲”,当智慧和慈悲交和就达到了无上的圆满,双方都可成佛。我不知道现在他们是否还保存着这样的修行方法,但红教寺庙的确还保留着对生殖的崇拜。在大殿的两侧各有一个象征着男女生殖器的木头雕塑,男左女右。如今的错中寺只有四名尼姑,可不要小看这些尼姑,红教的尼姑往往是练瑜珈功的高手,据说可以盘膝飞腾数尺。我向她们询问,她们却笑着跑了。
围着八松错走走才真正感到林芝是西藏的江南。这里海拔较低,河流纵横,气候温润,植被丰富,春天桃花分外妖娆,秋季杨柳一片金黄,河滩地开垦出块块良田,农民们赶着牦牛翻耕着田垄,村舍间鸡鸣狗吠炊烟袅袅,不是江南,胜是江南。
5、 从前藏到后藏
(图名:白居寺十万佛塔;江孜宗山城堡;扎什伦布寺)
西藏有两大活佛系统,一个是达赖,一个是班禅,一个在前藏拉萨,一个在后藏日喀则。
我从林芝返回拉萨后休整了一天就踏上318国道前往日喀则。318国道走的是拉萨和日喀则之间途径江孜的老路,现在已经有一条直达的柏油新路。新路比老路节约2小时行程,但老路沿途有羊卓雍错和江孜城都很值得一看,风光是新路无法比拟的。从拉萨出来过泥塘大佛到达曲水大桥走的都是机场路,一过大桥道路就分成三股,向东的高速路通贡噶机场和山南,向西的柏油路是去日喀则的新路,向南的土路就是318国道。我们的越野车扬起一路烟尘驰上盘桓于山岭间的土石国道。
5.1羊卓雍错
在到达甘巴拉山口前一路都在山岭间盘旋,路陡弯急,灰尘很大。虽然颠簸,倒也不算难走,和前几天没有翻过的林芝色季拉山口的道路比起来,简直就是阳关大道了。路的右边可以看到羊湖电站。羊湖(即羊卓雍错)与雅鲁藏布江相隔一山,最近处仅宽6千米,但两者的水位高差竟达800余米,水力资源非常丰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羊湖电站就坐落于此。夏季羊湖水从管道中流向雅鲁藏布江进行发电,冬季再将雅鲁藏布江的水抽一部分回羊湖积蓄起来,总体保持羊湖的水位平衡。目前羊湖抽水蓄能电站和羊八井地热电站都是拉萨周边重要的电力中心。这条路上还有很多骑车旅行的“驴族”,大多是老外,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奋力前行,衣着装备很专业,看上去挺幸福,但吃土的滋味想来也不好受,每每碰到这样的人,我总让司机师傅开的慢些尽量少扬起些尘土。同在旅途的人们相互之间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也是一个美好的祝福。
甘巴拉山口海拔五千多米,是观赏羊卓雍错全景的最佳地点。羊卓雍错在藏语中是天鹅湖的意思,也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从地理上说是高原堰塞淡水湖,周围雪山的融水滋养着它,湖中盛产无鳞鱼。从山上看下去,羊湖杈港众多,更象是一株珊瑚。湖水湛蓝,雪山洁白,头顶云朵缓缓掠过,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深浅不等的倒影,湖水也就显出浓淡不均的蓝色,愈发迷人眼目。极目远眺是层层叠叠的雪山,其中一座雪峰特别显眼,山型如锥,直插云天,司机说它是宁金抗沙峰,意思是“夜叉神居住在高贵雪山上”。在羊卓雍错的南岸有一座著名的佛寺——桑顶寺,是由西藏唯一的女活佛主持的。她目前是西藏政协副主席,庙里除了她都是男性僧侣很有意思。听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她被迫还俗嫁人生子,文革后才又重新回到了寺庙中。
从甘巴拉山口下来到浪卡子县都是沿着羊湖而行。近观羊湖更觉其静,湖面微有涟漪,偶尔还看见湖中大鲤鱼翻起的浪花,原来圣湖里的鱼没人吃,后来却被吃的差不多了,好在政府出面严禁捕捞,如今稍有恢复。与那木错相比,这里雪山相隔太远少了一分雄伟;与巴松错相比,这里几乎没有树木少了一分灵秀,惟独黄土连绵荒山纵横,多了一分苍凉。在一座废弃的小村旁我们停车小憩,一个人走到湖边,阳光太耀眼,我眯着眼睛看湖光山色,朦朦胧胧,心中涌起一种“高原如梦”的情感,久久不能平息。
围着羊湖一走就是六七十里,车子过了浪卡子县才和羊湖作别。浪卡子县名字很有趣,意思是“白色的鼻尖”。这里有一处卡惹拉冰川,距离公路非常近,下车走上一个小土坡它已经在眼前了。我第一次和冰川如此近距离的接触,真把它仔细看了够,冰峰、冰谷、冰舌、冰塔林,晶莹的冰雪在阳光下泛着幽蓝的光。这些年气候变暖,冰川已经缩小很多,也许不久它就会完全消失。
上午这一程,给我留下最深刻映像的不是羊湖风光,而是环境的破坏。西藏不是净土,这里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态环境也更加脆弱,一旦被破坏,恢复是十分艰难的。真希望每个游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关爱疲惫的自然。尘土追逐着我们的车轮,午饭时候我们赶到了江孜。
5.2 英雄城江孜
江孜地处拉萨和日喀则之间,是西藏第三大的市镇,许多印度来的货物也从乃东运到这里集散,于是江孜纵横南北,沟通东西,成了商业大镇。同时又位于后藏平原,也是产粮大镇。正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两次抗击英国入侵的战役都发生在这里,涌现出许多英雄的故事。电影《红河谷》就以这里的故事为背景。片尾抗英勇士点燃炸药与英军同归于尽的一段是艺术的夸张,当时藏兵们打完最后的一枪一弹就集体从宗山城堡跳崖自尽了。驱车登上宗山城堡。城堡已经破败,残存的遗迹昭示着历史。
西藏的统治结构以“宗”为单位,整个藏区共分十八个宗,相当于省或者县。江孜就是其中之一,每个宗都有一座城堡,江孜的宗山城堡就是其中保存相对完好并对外开放的一个。从远处看宗山城堡,有点布达拉宫的味道。传说建造宗山城堡时,宗主的确派工匠到拉萨摹仿布达拉宫,可惜这个工匠是在一个萝卜上雕刻的模型,等他返回江孜的时候萝卜干了,于是模仿出来的城堡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个传说很不足信,宗山城堡虽然体量较小,但气势上一点也不比布达拉宫逊色。想来将宫殿、庙宇建筑在山上的风格是西藏的通例,这样有效的加强了政权和神权的威严。沿着宽大的石板台阶慢慢上行到炮台,从这里四围一望的确险的可以,可能是因为太险要了,敌人攻不上来,自己的运输队也上不来了,当然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最后也只能是弹尽粮绝可歌可泣了。如今硝烟早就散尽,眼底下是望不到边的良田,一片金黄充满着收获的喜悦。
当年的农奴是无法享受这份丰收喜悦的。在帕拉庄园(目前唯一开放的农奴主的庄园)我看到了农奴悲惨的生活境遇。帕拉庄园的主人是十四世达赖喇嘛的传令官和卫队长,他们家里还出过噶伦(西藏地方政府执政官,共有四个,三俗一僧),可以说是达官显贵。帕拉庄园是他们家十几处庄园中最大的一个。庄主夫妻两人,住在一幢三层的藏式楼房内,里面的布置仍保持着庄主随达赖喇嘛出逃时候的样子,有许多器物都是当时从英国进口的,比如点心、烟酒,还有一双旱冰鞋。藏式的房屋大多阴暗狭窄,这里也是一样,只有一间佛堂和日光室还比较象样,但比起农奴们的住房那简直就是天堂了。帕拉庄园周围村子就是一个朗生村,所谓朗生,就是家养奴隶的意思。现在还保存着一个当年的朗生大院,大院里住几十家上百口人,院子周围一圈都是大小不一的土房,非常低矮,即使在室内也无法直立。只有结婚生子的奴隶家庭才可以住进这样的小土屋,其他奴隶则睡在院子里。朗生大院和庄主大院之间仅隔着一条土路,却隔着两个世界。
在江孜最值得一看的还是白居寺。白居寺在西藏很特别,它不属于某个教派所独有,而是四个教派共有。寺内各个教派的喇嘛僧人和平共处,遇到大事则在错钦大殿中协商解决。一派平和喜乐的景象。寺庙中野狗也占上了这份福气,到处都看得见它们在懒洋洋地晒太阳,可能是酥油吃多了,一点都没有野狗的颓废像,反而油光光的很强健。可惜寺庙曾被英国军队毁坏过,主供佛像大菩提佛身上的包金全被剥光。不过错钦大殿中一堂佛像还是很棒,十六罗汉,四方菩萨,三世佛祖均采用木雕,而且造型古朴优美,很有印度和尼泊尔的风格,与中土的佛像完全不同,中土的佛像大多端然稳坐宽袍大袖,这些佛像身材婀娜丰乳肥臀,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此外白居寺的十万佛塔也很有特色,佛塔底座五层四门十六面成方型,上部四层为圆形,顶部为镏金光明顶。走进塔内,共有一百零八个门,每个门内都有一组佛像泥塑,并在所有的墙壁上都绘有壁画,天常日久岁月留痕,徜徉其间细细审视仿佛走进了佛的世界历史的长河。听僧人说整个佛塔共有十万个神佛的塑像和画像,是否真有那么多无法点查,但确实林林总总各有千秋。
白居寺和宗山城堡比邻而居,是江孜城的骄傲,当我们的车在平原上奔驰出很久以后,仍然可以望见它们。历史就是历史,那过去的岁月已经匆匆而逝;而现实的生活永远在继续,农民们开着载满青稞的拖拉机奔驰在通往日喀则的路上,愉快地唱着歌。我更热爱这美丽的丰收的秋天。
5.3 赶上扎什伦布寺的人潮
西藏地广人稀,很难碰到人潮汹涌的场面,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却被我遇上了,这当然要感谢十一的长假。四面八方的游客把偌大的寺庙挤的满满腾腾。对于要摄影的我来说这可不是好消息。只得收好相机,努力跟着人流往来于佛殿之间。
日喀则是后藏的中心,扎什伦布寺是日喀则的中心,扎什伦布寺的中心则是班禅喇嘛。班禅全称班禅额尔德尼,意思是大智慧,原先只知道达赖是西藏的政治领袖,其实班禅在历史上与达赖的地位不相上下。根据牙含章所著的《达赖喇嘛传》和《班禅额尔德尼传》,达赖和班禅历代互为师徒,分别统治着前藏和后藏。但九世班禅时期,达赖喇嘛在英国人的支持下逼迫班禅离开西藏流亡内地,从而成为了真正的西藏之王。一九五一年和平解放西藏后,班禅重新回到了日喀则,也恢复了流亡前的政治地位。历史风流云散,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今天不论是布达拉宫还是扎什伦布寺都已经成为人民心中的圣殿,是属于全体教众和游客的。
站在扎什伦布寺的广场,看层层殿宇次第上升,特别是四座佛殿格外引人注目。从左到右依次是:强巴佛殿、十世班禅灵塔殿、四世班禅灵塔殿、五世到九世班禅合葬灵塔殿。这四座佛堂红墙鲜艳,金顶灿烂。与其它三座灵塔殿不同,强巴佛殿里面供奉着一尊铜制强巴佛像,是九世班禅主持修建的。整个佛殿共有五层,四周墙壁画满强巴佛像,两条长经幡从殿顶一直垂到地面。铜强巴佛端座在九品莲台之上,宝相庄严,珠环翠绕,金碧辉煌,通高十几米,堪称数一数二的大铜佛。强巴佛就是内地所称的弥勒佛,也就是未来佛。西藏的佛像都是法相,头带毗卢冠,而内地的弥勒佛总是坦腹大笑的样子。绕佛一周更感叹西藏人民的艺术和技艺。可惜参观的人实在太多,我被拥进佛殿,又被挤出佛殿,匆匆与佛别过,只好敲一下门口的铜铃知会菩萨一声:我来了,我走了。
三座灵塔殿比邻而居,四世班禅灵塔殿处在中间也是唯一的历史遗迹。可能四世班禅在后藏人民的心中地位特别崇高,他的灵塔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保存了下来,在西藏历史上四世班禅的确也功绩非凡而且为人谦和受到广泛的爱戴。本来五世到九世班禅都有自己独立的灵塔殿,可惜在文革中尽数被毁,灵塔中的干尸也被红卫兵小将们拖出来丢在河里,干尸遇水就烂成许多碎块,被周围的善良民众拣到家里供奉起来。后来十世班禅修建五世到九世班禅合葬灵塔,重新把百姓家里的遗骸收集起来葬在一起,算是功德圆满。不幸的是十世班禅在举行五世到九世班禅合葬灵塔开光仪式后第三天就圆寂了,于是在四世灵塔殿的左侧建起了十世班禅灵塔殿。班禅灵塔与达赖灵塔造型上有不同,达赖灵塔是菩提塔,而班禅灵塔是神降塔,区别在于班禅灵塔多一架梯子,传说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又重新顺着梯子从天而降普度众生。另一个区别是班禅灵塔为银制而达赖灵塔为金制,只有十世班禅灵塔是个例外为金塔,而且比所有达赖的灵塔都大。
日喀则市是上海和山东援建的,参观完扎什伦布寺我就在市区里转转,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上海广场和上海大厦,马上就有了一种想家的感觉。日喀则的工艺品市场值得去看看,比拉萨八角街容易砍价,一些银制的工艺品做工也更好,可以收藏,日喀则附近的拉孜所出的藏刀特别有名。这里是海拔最高的城市,也是与天最近的城市,夜晚我静坐在窗前看星空,真美啊!群星闪烁,分外明亮。在天幕中流动的星河里,我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颗。
6、 渡过雅鲁藏布江
(图名:雅鲁藏布江中流;桑耶寺错钦大殿;桑耶寺佛塔)
我在西藏去的最后一个地区是山南,却是西藏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传说中西藏人的祖先是猕猴和罗刹女的后代,而山南的猴子山就是这个传说的发源地。如今山南地区区委所在地——泽当——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猴子戏耍的地方”。这里有西藏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块青稞地,第一座藏王墓,还有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桑耶寺。我的山南之行的重点就是桑耶寺。
佛教如今在蒙、藏地区占统治地位,但在藏王松赞干布(及以前)时代却盛行着原始的“苯教”。苯教一度是吐蕃的国教,起源于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崇拜。由于政治的需要,统治者逐渐引入了佛教。佛教与苯教的斗争,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政治斗争的反映。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建起了大昭寺,用来供奉佛像却不供养僧人,所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寺庙。直到松赞干布的孙子赤松德赞请来尼泊尔的莲花生大师传法,兴建起桑耶寺并收取七名弟子开始,西藏的佛教才有了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说桑耶寺为藏传佛教的祖庭一点也不过。桑耶寺名字的由来也很传奇,传说赤松德赞最先请来宏法的是印度的寂户大师,但寂户大师经念不错法力却没有几分,根本不是苯教巫师的对手。他设计并主持修建的寺庙总是不能成功,刚造起来就坍塌。于是他赶忙介绍莲花生大师给赤松德赞。所谓莲花生就是说他真是从一朵莲花中诞生的,来头不一样,手段自然不同。莲花生大师一进藏就和众多苯教巫师一一斗法,全藏到处都留下了战斗的遗迹,诸多苯教神魔统统被收服反到成了佛教的护法神。在莲花生大师站稳脚跟后重新开始修建寺庙,而且先在手心中幻化出寺庙建成后的模样,估计赤松德赞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科技”的玩意儿,于是惊呼一声:“桑耶!”,其实就是“啊呀!”,这样建成的寺庙就干脆以“桑耶”为名了。
去桑耶寺有两条路,一条是从甘丹寺徒步翻山,一条是从泽当渡过雅鲁藏布江,我选择的是后者。趁天没亮我先赶到雍布拉康准备拍摄日出景象,可惜碰上了阴天只好放弃,调头直奔桑耶渡口,却看见太阳露出了头,真是郁闷。幸好碰上了一家好心的藏族人答应让我挤进他们包的船,这样就避免了我和船夫为包船而讨价还价了(据说这里的船夫很“黑”),心情也转情了。木船可不管我的心情怎样,“突突突……”地起锚开航。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的母亲河,在这里也的确象个慈祥的母亲,宽阔而平缓,静地几乎没有波浪。真想不到在大峡谷,她却换成了愤怒汹涌的另一种模样。这里的渡船其实就是一艘木船外加一个拖拉机用的柴油发动机,开的很缓,渡河要用一个小时左右。我独立船头,凭河临风,看一江水去,两岸山来,悠悠然忘了南北东西,只任心中花开花落。坐在船舱中的藏族一家人已是四世同堂,共同到桑耶寺来朝佛。一问得知他们也是首次去桑耶寺,据说藏族人一生要到桑耶寺三次,死后灵魂才会认识去天国的路,看着他们我感受到什么是虔诚。
我对桑耶寺的兴趣则是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整个寺庙设计成一座坛城,正中的乌策大殿呈四方三层象征着世界的中心,四角建四个佛塔各成一色代表着东南西北四大部洲,还有四座小的佛塔意思是春夏秋冬,并在东西两侧还建着一个日殿和一个月殿,在外由一个圆形的铁围墙,不是真的铁墙只是称作铁墙,在佛经中代表着世界的边界,围墙上每隔一米建一座小白塔,又在四面各开一个门。这样的建筑完全按照佛经中极乐世界的坛城样子建造,坛城一般是铜铸石雕,或者沙堆纸画,象这样切切实实建成寺庙摆在世人面前的倒不多。全世界这样的寺庙共有两处,一个在印度,一个就是桑耶寺。乌策大殿也很特别,殿分三层,最下一层是藏式,中间一层为汉式,而最上一层却成了印度尼泊尔的风格,于是它的金顶也与众不同。这样一座传说中的寺庙令我心驰不已。
渡过雅鲁藏布江,再坐一程拖拉机,一边吃着尘土一边欣赏途径的村落,颠簸着到了桑耶寺。见面不如闻名,我对桑耶寺的第一眼印象并不很好,主要是因为在乌策大殿旁建起了一栋招待所和几家小餐馆,破坏了桑耶寺建筑群的整体风格,而这恰恰是桑耶寺最值得称道的特色。把这些碍眼的建筑摆在铁围墙的外面就好多了。我并没有急着步入大殿,而是顺着四方型的转经道先看了一圈。这条转经道包围着乌策大殿,上下两层,下层是整齐布置的转经筒和壁画长卷,上层是僧舍,格局与大昭寺完全相同。我一个个的抚过黄铜的转经桶,木制的手柄被岁月磨的溜光,配合着墙壁上古老而班驳的壁画,很和谐。顺着木梯上到二层,感觉大不相同。每间僧舍的房门都是一样的,门口种植的盆花各有各的不同,三三两两的僧人在走廊上晒着太阳读着佛经,也是一份和谐。我很莽撞地询问他们是否会说汉语是否愿意做我的导游,他们微笑地示意听不懂我的话,直到我找到格桑次仁。
遇到格桑次仁的时候他正在读一本地理书,好象是中学的课本,汉语的,这让我很感兴趣。当我向他发出邀请,他稍微犹豫一下点点头答应了。格桑的脚步很快,跟着他我走进了乌策大殿汉式的二楼。所谓汉式,其实就是斗拱的结构,这里的斗拱还很老式,辅助支撑的柱子还有,在内地古建筑中这样的柱子已不多见而是蜕变成了“牛腿”(一种支撑屋檐作用的建筑构件)。大殿曾经被毁,里面的佛像是后添的,观赏的意义不大。接着我们一起上了三层,三层是印度和尼泊尔样式的,但在室内也感觉不出来什么,只是觉得很低矮,象个阁楼。格桑让我低着头围着当中二十一根木柱转三圈,二十一根木柱象征着二十一位度母,转上三圈可以永保平安。入乡随俗,我弓着腰围着柱子转,一抬头就撞到了楼顶,怪疼的,旁边的格桑看着直笑。转完三圈我们又从另一边返回二层,格桑带我走进一间很小的密室,里面只有一个宝座和一个佛龛。这里原来是达赖喇嘛在桑耶寺时住的地方,宝座也是他的。佛龛里供着的不仅有佛像还有拐杖、石头、脚印和其他法器,据说这些都是莲华生大师的遗物,也是桑耶寺的宝贝。乌策大殿的一层是藏式佛殿的传统风格,我们到的时候恰好赶上有信徒为主供的大光明如来布施涂金。一个工人站在梯子上用毛笔蘸着金粉细细地在菩萨脸上描画,几名僧人站在佛像前念经祈福,许多信徒跪在佛像脚下把头埋进成堆的哈达里,场面神圣肃穆,一个女子跪在旁边嘤嘤地哭。仪式比较长,我悄悄退出去看两个僧人在一角制作酥油花,格桑说明天桑耶寺要召开一个法会,酥油花就是为法会准备的。酥油花的制作完全是手工,僧人们在冷水中把酥油捏出造型,一层一层地贴在模具架子上,通常五、六朵为一组。酥油花的题材很多样,大多是花卉,也有飞禽走兽,甚至人物生活的,青海塔而寺的酥油花制作最出名。我称赞制作酥油花的僧人手艺好,格桑把我的赞美翻译给他们听,他们摇摇头示意这些并不出色,就带我到一间佛堂中打开一架木橱给我看,里面摆放着更大型更丰富的酥油花造型,非常精湛。走出大殿,格桑告诉我在藏历新年的时候才是酥油花制作最好的时候,那时候忙起来几乎每个僧人都要参与到酥油花的制作中。
格桑的佛学知识很渊博,汉语说的非常好,碰到他真是幸运。介绍完桑耶寺格桑把我带到了他的宿舍。宿舍很小,里外两间一套,外间是厨房,里间是卧室。所有的陈设都很简单,格桑说这里所有的家具摆设都是他的父母所布施。桑耶寺名声虽大但交通不便,信众虽多但布施不丰,所以寺院不富裕,只能提供僧人住宿,至于吃穿用度都要依靠僧人自己家来解决。格桑是初中毕业后出家为僧的,出家完全是因为对佛教的信仰,八年来他已经修完显宗开始学习密宗了。我问他为什么读地理书,他说想有一天能够到处走走看看。他们的日常生活非常简单,吃饭、念经和睡觉,除此无它。作为感谢,我把自己的许多旅游经历讲给他听:白山黑水、江南丝竹、七彩云南、塞外戈壁……他听的分外认真,真诚地希望他的愿望能够早日实现。
告别格桑,也告别桑耶寺,再次渡过雅鲁藏布江。江水仍然滔滔,青山依旧隐隐,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只有我的心中增加了许多的记忆。
7、 感受阳光
(图名:雅鲁藏布江岸边)
人快乐的时候,时间就逃地特别快,觉得自己才刚刚来,已经到要走的时候了。
这些日子里,我行色匆匆地走过西藏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和那曲地区,领略了雪域高原奇伟而瑰丽的自然风光,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遗存,朴实而亲切的民俗民风。所经所见的一切都让我迷恋而沉醉。在玛吉阿玛餐厅里我度过了在西藏的最后一个夜晚,翻阅着厚厚十多本的旅游者留言,无数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回闪。当我提笔想在留言簿上写些什么的时候,所思所感纷纭杂乱无从下手。
西藏到底在我的心目中是什么呢?是大昭寺,是布达拉宫,是那木错,是雅鲁藏布江,还是我在西藏结识的朋友们呢?是又不是,他们太具体。在来之前朋友告诉我:在西藏你可能找到天堂,在西藏你可能发现理想,这些我都没有体会到,他们太抽象。西藏真的在我心中留下了什么呢?推开窗望出去,想从窗外寻找答案:八角街熙熙攘攘的人流、暮色中大昭寺的背影,老城区闪烁的灯火,天幕中渐渐清晰起来的星辰……总觉得似乎少了什么。少了什么呢?我努力地想、努力地想,终于发现的确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西藏无处不在的阳光。突然我明白,原来西藏在我的心中就是那一团明亮祥和的阳光。
西藏的阳光是具体的:
每天照在我的身上暖洋洋,感受阳光让我幸福;
每天照在寺庙顶上金灿灿,感受阳光让我崇拜;
每天照在雪山尖上白亮亮,感受阳光让我开朗;
每天照在江水浪上明闪闪,感受阳光让我欢畅;
西藏的阳光是抽象的:
那阳光是西藏神奇的传说,感受阳光让我沉醉;
那阳光是西藏悠远的文化,感受阳光让我痴迷;
那阳光是西藏动人的风景,感受阳光让我留恋;
那阳光是西藏善良的人们,感受阳光让我回忆;
经历沉淀为记忆,记忆书写成文字,文字传播着感受。我的朋友,请您和我一起感受阳光。
(全文完)
作者:KANGKANG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