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时翻越的五座大雪山,有三座就在黑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曾在解放初期被国民党作为“陆上台湾”苦心经营。黑水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先后三次进出黑水,历时一年零两个多月,并在县城召开了著名的“芦花会议”。
黑水属季风高原型气候区、旱、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黑水是阿坝州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降雨分布不匀,夏季集中,秋季阴雨连绵,雨量的日变化大,夜间降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2%,年平均降雨量620.2毫米。无霜期平均166.1天,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为230天左右。黑水就气候要素看,春、夏、秋、冬四季都非常舒适,阳光灿烂,特别是夏季无酷热气候特征,创造了良好的避暑条件,而冬季的白雪一片又是另外一种美景。黑水年平均气温为9.5 oC,最低极端气温-14.4 oC。
手抓羊肉
黑水牧区藏民对牛羊肉喜欢做成“手抓肉”来吃。把牛羊宰杀后,制成大块,放入配有花椒、海椒等调料的锅里煮,当肉刚好煮熟而不烂时,不用筷子,用手抓着而食。这种肉味美色鲜,细嫩可口,独具风格,是待客的上乘食品。
猪膘
冬季将猪宰杀后,过去不用开水烫去毛,而用麦杆捆成把,点火将毛烧去,一般不吃鲜肉。剖腹后,将内脏取出,将瘦肉和骨剔开,把猪背上宽约一尺的膘割下,不撒盐,吊屋梁上熏干或挂于墙壁风干,称之为“猪膘”。
猪膘存放时间越久,颜色越黄,则认为越好吃和富有的标志。逢年过节或待客时,割下一块猪膘,用火烧刮干净,切成块食用。平时,割下一小快熬成油用于炒菜、煮面块等。
面块
将面粉过筛后,用冷水或温水调和,在面盘内用双手反复揉搓,使其柔和。用擀面棒擀成薄片,撒上朴面裹成数层,用刀切成约二寸长、五分宽的长条块,放入已煮熟的洋芋片或酸菜汤内,用旺火煮沸。待熟后,汤内加入盐巴和捣碎的海椒、花椒面、大蒜泥等佐料。再用一小铁瓢将切成碎块的猪膘熬熟熬化直至冒烟,然后将其倒至已煮熟的面块锅里,这时烫油遇汤便发出“滋滋”之声,散发出美味油香,吃起来麻、辣、香味俱全。面块是黑水地区独具风味的为人们所喜爱的食品。
贝母是润肺消炎、镇咳化痰的名贵药材。贝母的采挖季节在每年的6 书中旬。购买贝母时,以颗粒小而饱润、色白、嘴尖、屁股圆者为上品,尤以豌豆大小的为佳,俗称“珍珠贝”。
贝母产于黑水县海拔3500米左右草甸中。贝母中所含贝母碱、贝母醇可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减少分泌物。凡久咳不止,痰不出者可用蜂蜜炒贝(各 10 克)、雪梨( 150 克)蒸贝( 10 克)两个偏方治愈。其真品多呈圆锥形,顶梢尖,基宽可平坐;底部中央有棕黄点状根痕,外围有大小两个鳞瓣,相对抱合,无开口,俗称“怀中抱月”,雅称“石观音坐莲台”。佳品个体小而匀,断面粉白,色洁白(一等品每公斤 4800 粒以上)。
羊肚菌
羊肚菌是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因其外形似羊的肚子而得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十分好的蛋白质来源”并有“素中荤”的美称,还是主治消化不良、痰多气短的良好中药。其营养成分可与牛乳、肉和鱼粉相当。
羊肚菌产于黑水县海拔3000米以上的针叶林向高山草地过渡区域。形似羊肚而得名。菌香味浓郁,口感细腻,出口日、韩两国。有开胃建脾,止痛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一般与鸡、鸭炖或烩烧。
羊肚菌又称羊肚蘑、羊肝菜、编笠菌。真菌学分类属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羊肚菌由羊肚状的可孕头状体菌盖和一个不孕的菌柄组成。菌盖表面有网状棱的子实层,边缘与菌柄相连。菌柄圆筒状、中空,表面平滑或有凹槽。羊肚菌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美味食菌,其菌盖部分含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甘寒无毒,有益肠胃、化痰理气药效。春末夏初单或群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上或林缘空旷处。产菇期短,自然产量较低,采用半人工栽培接种于林中腐植质落叶层中可增加自然发生量。
绿豌豆
黑水县土质肥沃,降雨充足,所产绿豌豆质优、粒大、皮薄、蛋白质含量高四大特点。近几年针对市场需求,黑水县加大了绿豌豆的种植面积每年净增1500多亩,年产鲜豆三四百吨,干果三百多吨,并出口到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