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霓大峡谷 作者:晋京)
虹霓峡谷位于太行山南端东侧,整个峡谷西高东低,从东寺头、虹梯关、羊老岩三个支峡顺绝壁下太行山之底,峡谷的南山与林州市的石板岩风景区、林虑山风景区紧紧相连,北与太行水乡浊漳河相通。复杂的地质,峻峭的岩体,蔚为壮观的山形地貌,连绵的山脉,形成奇峰怪石,危崖绝壁,幽谷深渊等自然景观,也有众多人文建筑物。
景区地图
景区方位交通示意图(点开大图)
景区导游图(点开大图)
景区相关资料
虹霓峡谷位于太行山南端东侧,在山西平顺县城东30公里处,距林州市35公里。平坦的十米宽马路贯通全谷,整个峡谷西高东低,从东寺头、虹梯关、羊老岩三个支峡顺绝壁下太行山之底,汇成一条长22公里,宽不足3公里的大峡谷直通河南林州,峡谷的南山与林州市的石板岩风景区、林虑山风景区紧紧相连,北与太行水乡浊漳河相通。复杂的地质,峻峭的岩体,蔚为壮观的山形地貌,连绵的山脉,形成奇峰怪石,危崖绝壁,幽谷深渊等自然景观,也有众多人文建筑物。有殷纣时期武成王黄飞虎留下的三件遗物:师盔山、鞭山、牛头山;有汉刘秀留下的汉王寨,有唐李世民留下的跳马涧等。虹霓瀑布、梯后羊回峡是上党地区二大特景;悬崖公路、悬崖水渠、悬崖水电站、悬崖水库是人类创下的奇迹,天然溶洞十处,构成了一幅变幻无穷的虹霓峡谷风景名胜图。这里有平顺县八大景之一的"虹梯接汉"、国家级重点文物"虹霓明惠大师石塔",省级重点文物"虹梯关铭"、天然奇特溶洞"库交黑龙洞"、"天龙洞",新修的"悬崖公路"、潞水河"大石桥"、悬崖"洞中水库",自然风景"虹霓峡谷"、"冰凌沟"、太行第一大瀑布"虹霓村瀑布"。这里也是兵家避难重地。传说在隋朝时期,爱国将军窦建德曾从河北来避难,唐朝时的黄巢也曾来过,北宋时的方腊在兵败河南后也躲在这里,所以在羊角沟村的后边崖中有备兵岩、藏军洞、岩孛岩,有人在这里发现过箭头、枪头、护肩、甲片等军用武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武器、被服、粮食等也在此处存放过,还有为抗入侵之敌修的大炮台,将军炮遗址、遗物。小说家赵树理也曾在这里了解小说素材,,还有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山里人》等大部分镜头是在这里拍摄。
(虹梯村——游走虹霓大峡谷的必经山村 作者:渔泊涯)
太行险径
早就听说平顺县的深山中有古虹梯关,一直没有机会踏访。3月21日,借着为本报"厚重山西"写专稿的机会,我终于来到了这里。这时,县里的同志告诉我,我要踏查的虹梯关,刚刚被省宣传部门和旅游部门确定为山西的"八大古关"之一--我的采访和地方政府的宣传计划偶然合拍,这也增加了我的便利。
22日,在县委通讯组、县旅游局、当地乡政府等部门配合下,我们顺利成行了。和我一起去的,有旅游局的两个女孩、虹梯关乡党委副书记老关和乡中学的张校长。张校长是本地人,以往也曾留意虹梯古关方面的东西,自然是我们此行的真正引路人。
虹梯关设在从今平顺县虹梯关乡东出河南的晋豫古商道上,先有古商道,后有虹梯关,"虹梯"二字也由古道上的五十四盘立陡的"之"字形人工石梯得名。从山底仰望,山道如虹,石梯蜿蜒而上,如上接虹霓,故名。走这条路从虹梯关乡往河南林州任村镇仅70余里,比现在开通的张河"挂壁公路"、经由太行水乡的公路都要近,但山路崎岖,其险无比。古时候没有现在的筑路技术,此路就成了千百年来晋豫交通的重要通道,主要用途有二,一用于商队,二用于军事。
(挂壁公路 作者:特别)
我们乘车从虹梯关乡出发,从乡间土路上到达臭水峧村的背后,然后弃车走上了古商道。
据张校长介绍,此道废弃时间并不久远,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张河"挂壁公路"凿通后才没有人走的。我们下车后往山底的方向一拐,马上就发现了自然形成和人工垒砌相杂的陡峭石阶,顺此石阶下行二里左右,发现一座山神庙。庙前碑记表明,此庙旧有,道光年间又重修过。从庙往上这一段,人称"小梯沟"。
从山神庙往下,山路缘崖边向前,虽然很险,但已颇平缓。沿路石屋处处,大部屋顶坍塌,而墙、券犹存。老张介绍,三四十年前这些地方都有人居住,他们向过往客商出售"黄疙瘩"(一种用玉米面蒸成的干粮,耐饥且不易变干),相当于现在的路边店。此外,路上还有遗存的石槽、石碾盘等物。而在大的平滑的石板上,人们还凿有齿纹,用于防滑。
这段较平整的山路中段,有一组三通大石碑,碑上记载着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各地捐资拓宽商道的盛况。从两侧的两通碑上可以看出,捐资者的地域分布非常广:从今天山西省的平顺、长治、壶关,到今天河南省的林州、水冶、安阳,可见当日这条商路的受益者范围之大、使用人数之多。
古关犹存英雄气
这样的平路走十余里,就到了著名的虹梯关。虹梯关位于从缘崖山路往陡直的山底走的转折处。一出关门再向前,就是人工砌成的层层石梯,此谓"虹梯"--不连关跟前的"搭梯",共有54段梯直下数百米才能到达山底,从而东向河南。如果凭关据守,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古商道上本来没有关口,虹梯关是明政府于嘉靖八年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农民对政府暴政的反抗。
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百事不问、对国事心灰意冷的人。他在位16年,中央和地方官员极端腐败。掯勒百姓,损公自肥,民怨鼎沸。正德十年(1515年),曾做过潞城县衙小吏的平顺县石埠头村人陈卿,和其父陈琦(虹梯关摩崖赢刻石上作"骑")、叔父陈曩、陈良、陈铎,弟陈来,村人王廷禄等,联合附近的袁广、秦虎龙、秦彪以及河南的王仲兴、王仲杞等,在青羊里申河寨白果山(平顺县东北)依山筑寨,抗差拒赋,招罗人马,准备起义。次年正月,陈卿谋反事泄,
王廷禄被捕。陈卿等人更加紧准备,多方联络,时晋、冀、豫各地农民军纷纷来附,遂于嘉靖元年(1522年)揭竿起事。
(虹霓大峡谷虹梯关 作者:晋京)
嘉靖三年,潞州府派黎城县知事杨良臣上山,对义军进行了招安。义军首领陈琦受骗被俘,陈卿被判死罪。但同年九月在押解过程中陈卿逃脱。回到青羊山后,陈卿成为义军首领。这时农民军队伍空前壮大,达到二万人。陈卿率义军接连攻克了今长治、晋城、左权、沁县等州县,兵锋直指中州。明嘉靖七年,朝廷命令晋、冀、豫三省会剿;十月初五,三省官军5万人向义军进攻,义军因正面出击,寡不敌众,终致失败。
扑灭义军后,朝廷派夏言来当地善后。夏言奏准皇帝,在晋东南一带加强统治。升潞安州为府,设长治县。嘉靖八年(1529年),新置平顺县,在行政上加强管理。军事方面,夏言设虹梯关、玉峡关二关,在玉斗崖、白云谷、虹梯关、潘溪峰设四巡检司,驻兵防守。
从现在仍树立在碑滩村的夏言手书的那一通特大号碑来看,夏言当时是很有些成就感的。增州设县,到处改名字,可想见意气之盛。"虹梯"二字也是夏言改的,原来叫"洪梯"。夏言这一改,故然文意雅驯,意境优美,但也仅此而已--百年而后,明王朝仍然灭亡在了"贼寇"的手里。
陈卿起事地点为白果山,我们询访村民,村民们说没有听说陈卿在虹梯驻扎,而据夏言撰写的虹梯关铭中"比岁青羊之寇,凭负以拒汴师者此也"的话来看,义军是曾经来过虹梯关,而且还据险打过硬仗。
最后,交代一下与虹梯关有关的两个主要人物下落:陈卿兵败落入敌手,同年解往北京遇害。夏言后来官至宰执,在著名的"河套之议"中站在曾铣一边,力主收复河套,被严嵩所谮,后被害。夏言设的虹梯关一直有兵丁把守。据民国《平顺县志》载,到清末兵卫扰存,民国二十年(1930年)后还驻警防守。
我们今到虹梯,距陈卿就义、夏言设关已经近480年,而于荒草巨石、险关峻谷中似乎还能感受到一种英雄气概。虹梯关一带的百姓对这个地方有一说法:百年不出真天子,一出一个草头王--这应该是对热血先人的一种民间记忆吧。
自当地的很像是"梁山好汉"一样的草莽英雄后,虹梯关后来还迎接过这样一些人:1926年河南韩欲明的天门会队伍,抗战时的太行四军分区、八路军新一旅、八路军115师344旅、八路军129师独立游击支队等。侵华的日军曾从河南的任村至此察看地形,大都望而却步。有少数意欲攀登者,被当地民兵用滚石一砸,就抱头鼠窜了。
(虹霓大峡谷 作者:晋京)
荒草中的未来
在荒草中翻看断石残碑,端详事实上和现代建筑比起来一点称不上宏伟的古关,我的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古道、古关,它们的废弃是必然的,我们谈不上"惋惜",更反对去做一些别有用心的"复原"工作,但面对这段存在过的历史,我们还是要表示尊重,向它们敬礼告别。
这条商道应该说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存在的基础是:中原地区黄河改道频繁,旱灾、蝗灾频繁,而太行腹地虽不富裕,这里的人却基本上能填饱肚子。所以,几百上千年,河南林州一带人从这里大量迁来平顺,成了目前平顺县东部的主要居民(平顺土著人称他们为"草灰",他们则称原来的平顺人为"煤灰")。山西人则顺此道往河南贩运玉米、小米等粮食,卖粮换钱。进入现代社会后,这些因素基本上已不存在,商道衰落势所必然。
虹梯关基本上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它的价值也许更应该在军事地理方面。对于一般民众,它只是一个两米半高的石门洞而已。在漳河水上虹桥飞架、虹霓大峡谷的山崖上凿出了汽车路的今天,虹梯关的威名只适合存在于古章回小说的氛围中。
所以,当同行的同志问我"我们县如果开发虹梯关,你看前景如何"时,我无言以对。我只能说,它是个有历史内涵的地方,但应当针对少数特殊人群。
古关睡了,我们不要用现代的方法惊醒它。那样会使它失去尊严。(转载山西晚报)
景区图片
霓虹大峡谷梯厦村 作者:渔泊涯
太行山虹梯关下 作者:道无为
虹霓村 作者:渔泊涯
霓虹大峡谷双鸡峰 作者:渔泊涯
虹霓大峡谷山崖下的村庄 作者:道无为
虹梯村小 作者:渔泊涯
虹梯村碑 作者:渔泊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