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院原名仙岩寺,在平顺县城北25公里处的群峰环抱之中,创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 938)。主要建筑大佛殿,为五代遗物,雄伟壮丽。殿内存有五代壁画21平方米。寺院中尚存山门、天王殿、后殿和两庑,均为清代建筑。寺前有漳水萦回,风景秀丽,寺外悬崖峭壁,上列20余孔窑洞,相传为唐将马三保屯兵之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平顺县城23公里处的实会村,在古代叫新丰村。这里山青水秀、景色迷人,是人们游览观光的好地方。有首诗歌赞美说:“新丰村、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七十二个连环洞,七堂八庙九狮蹲。九龙戏珠大云院。山中古景醉死人。”如今,三个观音堂已随岁月流逝,坍塌无存。七十二个连环洞,相传是三国时马超避兵的地方,遗迹依稀可见。至于天梯、天蹬、七堂.八庙九狮也随着沧桑巨变,大都损坏。唯有龙耳山下的那座大云院,仍较好地保存下来。沿着村东北婉延的山路走二、三里 , 峰峦起伏的龙耳山就会奔凑到游人眼前。令人称奇叫绝的是龙耳山的九条支脉极象九条巨龙从三面盘屈环抱而来,形成一个近乎封闭的圆圈、圆圈的正中有一座巨大的山丘象一颗硕大的宝殊。大云院就座落在这个“宝珠”山下。古代的文人墨客把这形胜美称为“九龙戏珠大云院”。大云院始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初名“仙岩寺”。大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建寺外七宝塔。塔造形精巧,雕刻细腻,独具匠心。至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已有殿堂100余间。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奉皇帝命令改寺名为“大云院”大云院现存的主体构造大佛殿,单檐9脊l0兽歇山顶,满覆琉璃圆柱方额,斗拱五铺作,飞檐起翘,面阔3间,进深6椽,投影平面近方形,屋坡平缓,形制古朴,极具唐代风格。大云院是我国规存的九座五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大佛殿内的五代壁画,更是我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大佛殿内现存五代壁画2l平方米,可辨认处,东山壁绘有“维摩经变”。经摩诺托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病床上维摩诘身着淡黄色病衣,侧身半卧十锦帐之中,身体前倾,神态庄严激昂,正在向文殊诉说自己的大乘主张。前来探视的文殊,和维摩话侧身相对坐十病榻之下,满脸虏诚,洗耳恭听,若有所思。画面背景全以人物衬托。舍利佛、香积菩萨、天王、罗汉等多人,体态丰韵,表情各异,均以前方十画面人物为核心,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画面上方飞天回翔,紫雾缭绕,天女散花,呼之欲出。正门扇面墙上左测绘有观世音,右侧是大势至。二菩萨坦胸露腹,面相凝重,雍容典稚。扇面墙背画“西方净土变”。画面上方众菩萨和仆从分宾主谈话其间,主尊仆殷一派升平景象。画面下方是8个边歌边舞边奏乐的乐伎,吹笛拍钹,广袖长裙,围成环状,翩翩起舞,神姿仙态,楚楚动人,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五代彩塑ll平方米,色彩庄重,古朴典雅。人云院五代壁画,上承晚唐风格,无论男女皆以丰腴富态为美,心胸坦荡,气宇轩昂。大云院南面数十米高的山岗上,有一座青石雕道的浮图七宝塔。这是五代时遗物。原来是七级,现行五级。塔基是八方形,覆盆式莲花池瓣底座,第—层的束腰上雕造飞马、狮子、麒麟、熊黑等吉祥动物,活灵活现。第二层的束腰上雕合几个伎养乐人翩翩起舞。第三层正面有门,门顶双龙戏珠,维妙维肖;门西侧侍立二天王,神情庄重严肃;周围转角,龙蛇盘旋,使人惊叹古人笔走龙蛇的艺术功力。第四层雕帐幕低垂,前后都有假板门,第五层雕云纹大圆盖宝珠嵌顶。整座塔体造型优美,腿刻精细,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杰作。在大云院南面100米处的土崖上有72个连环洞,相传那就是三国马超避兵的地方。另外在大云院四周还可看到大天桥、唐朝贞观年间国公马三保墓地等许多古迹名胜。它们和人云院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组美丽的文物景观。
实会大云院又称仙岩禅院,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938年),其中的大佛殿(弥陀殿)和平遥镇国寺的万佛殿、平顺龙门寺的西配殿(距西河口43公里)是中国仅存的四座五代木构建筑。大佛殿始建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仅后槽当心间金柱两根,是山西常见的小型歇山顶殿堂。
景区相关资料
大云院距平顺县城23公里处的实会村,在古代叫新丰村。这里山青水秀、景色迷人,是人们游览观光的好地方。有首诗歌赞美说:"新丰村、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七十二个连环洞,七堂八庙九狮蹲。九龙戏珠大云院,山中古景醉死人。"如今,三个观音堂已随岁月流逝,坍塌无存。七十二个连环洞,相传是三国时马超避兵的地方,遗迹依稀可见。至于天梯、天蹬、七堂、八庙、九狮也随着沧桑巨变,大都损坏。唯有龙耳山下的那座大云院,仍较好地保存下来。
沿着村东北婉延的山路走二、三里 ,峰峦起伏的龙耳山就会奔凑到游人眼前。令人称奇叫绝的是龙耳山的九条支脉极象九条巨龙从三面盘屈环抱而来,形成一个近乎封闭的圆圈。圆圈的正中有一座巨大的山丘象一颗硕大的宝珠。大云院就座落在这个"宝珠"山下。古代的文人墨客把这形胜美称为"九龙戏珠大云院"。大云院始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初名"仙岩寺"。大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建寺外七宝塔。塔造形精巧,雕刻细腻,独具匠心。至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已有殿堂100余间。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奉皇帝命令改寺名为"大云院"。
大云院现存的主体构造大佛殿,单檐9脊l0兽歇山顶,满覆琉璃圆柱方额,斗拱五铺作,飞檐起翘,面阔3间,进深6椽,投影平面近方形,屋坡平缓,形制古朴,极具唐代风格。大云院是我国规存的九座五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大佛殿内的五代壁画,更是我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大佛殿内现存五代壁画2l平方米,可辨认处,东山壁绘有"维摩经变"。经摩诺托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病床上维摩诘身着淡黄色病衣,侧身半卧十锦帐之中,身体前倾,神态庄严激昂,正在向文殊诉说自己的大乘主张。前来探视的文殊,和维摩话侧身相对坐十病榻之下,满脸虏诚,洗耳恭听,若有所思。画面背景全以人物衬托。舍利佛、香积菩萨、天王、罗汉等多人,体态丰韵,表情各异,均以前方十画面人物为核心,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画面上方飞天回翔,紫雾缭绕,天女散花,呼之欲出。正门扇面墙上左测绘有观世音,右侧是大势至。二菩萨坦胸露腹,面相凝重,雍容典稚。扇面墙背画"西方净土变"。画面上方众菩萨和仆从分宾主谈话其间,主尊仆殷一派升平景象。画面下方是8个边歌边舞边奏乐的乐伎,吹笛拍钹,广袖长裙,围成环状,翩翩起舞,神姿仙态,楚楚动人,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五代彩塑ll平方米,色彩庄重,古朴典雅。人云院五代壁画,上承晚唐风格,无论男女皆以丰腴富态为美,心胸坦荡,气宇轩昂。
大云院南面数十米高的山岗上,有一座青石雕道的浮图七宝塔。这是五代时遗物。原来是七级,现行五级。塔基是八方形,覆盆式莲花池瓣底座,第-层的束腰上雕造飞马、狮子、麒麟、熊黑等吉祥动物,活灵活现。第二层的束腰上雕合几个伎养乐人翩翩起舞。第三层正面有门,门顶双龙戏珠,维妙维肖;门西侧侍立二天王,神情庄重严肃;周围转角,龙蛇盘旋,使人惊叹古人笔走龙蛇的艺术功力。第四层雕帐幕低垂,前后都有假板门,第五层雕云纹大圆盖宝珠嵌顶。整座塔体造型优美,腿刻精细,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杰作。
在大云院南面100米处的土崖上有72个连环洞,相传那就是三国马超避兵的地方。另外在大云院四周还可看到大天桥、唐朝贞观年间国公马三保墓地等许多古迹名胜。它们和人云院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组美丽的文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