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东与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相通,西与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相通,属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管辖。南锣鼓巷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锣锅巷。清朝属镶黄旗,称南锣鼓巷。南锣鼓巷之名,一说此地多为锣鼓商,又地处北锣鼓巷之南而得名;另一说是以平民命名的锣锅巷即今锣鼓巷。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煌街,后恢复原名。据《天咫偶闻》记载:洪承畴府第在南锣鼓巷路西。
景点相关资料
南锣鼓巷,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锣锅巷。清朝属镶黄旗,称南锣鼓巷。南锣鼓巷之名,一说此地多为锣鼓商,又地处北锣鼓巷之南而得名;另一说是以平民命名的锣锅巷即今锣鼓巷。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煌街,后恢复原名。据《天咫偶闻》记载:洪承畴府第在南锣鼓巷路西。
南锣鼓巷的主要景点
【可园介绍】
北京可园座落在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外帽儿胡同,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44年-1911年)大学士文煜的宅第花园,文煜,字星岩,满州正蓝旗人。这座宅园是他出任外官回京后修建的,始建时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园虽小,但极可人意,故园主将其命名为“可园”,建成后文煜命其侄兵部尚书志和撰文勒碑以记其事。可园为目前北京保存较好的宅园之一,也是中国北方私家宅园中保存较好的实例,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006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宅园原占地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70米。布局极为讲究,西路是一座四合院,中路最前面建有倒座房,前院有假山、水池,种有花草树木。中央有一座过厅,后院用回廊围成宽阔的院落种植花草。东路主要建筑为例座房和正厅,院落中有假山。可园建筑布局和形式都很灵活,中路和东路花园借游廊连接成为一体。后人于文煜卒后将宅园分割出售,现花园与住宅已不相通,中院庭园又从南边单开一门,自成一宅。
可园1949年后曾为朝鲜驻华使馆,后为招待所,有数位名人及外国驻华大使在此居住和办公。现东路为帽儿胡同7号院,中路为帽儿胡同9号院。今花园西南部分走廊被拆除,东院内假山上之敞轩已改建成房屋,在山北又建一座二层新式楼房。但中院庭园内主要建筑无大变化。
可园中路庭园南北长不过100米,东西宽不过30米,分前后两进,原东西两边都有游廊与左右相通,现西游廊已有部分拆除,东游廊保存完整,但亦不能通往东院了。房东边与游廊相接,游廊依山势由高渐低直抵后园。前园疏朗,后园幽曲,建筑物小巧多姿,在不足3000平方米的园内,有凉亭、水榭、暖阁、假山、走廊、拱桥、清池、怪石、花木、翠竹,布置精巧,错落有致。
入可园南门为前院,过其东侧通道便是一座翠竹掩映的假山,山南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径,尽头向北折有一山洞,上横一石,刻“通幽”二字。过山洞,豁然开朗,满园花草、簇拥着两条卵石甬路。分别通向北房及东廓敞轩。过小石拱桥右行可至另一假山。山顶有绘苏式彩画的六角攒尖小凉亭。东边假山上有敞轩。园中玲珑透石、日晷、剑石等小品,点缀于松槐浓荫之间。刻有“可园”园名及志和园记的碑文,镶砌在剑石座下。园北是大式硬山合瓦顶的正房5间,左右各带耳房3间,正房东廊北后园,有假山水榭。北面是面阔5间、前廊后厦的正房。
【“水准点”石碑】
北京的水准点,是计算测量北京地区海拔高度的基准点,所有地形图,各种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管网以及各等高程控制点,都以此为基准。
此“水准点”石碑高1米,宽0.2米,为长立方体,采用汉白玉制成,石碑左右两侧分别镌有“实测北京水平”和 “京都市政公所”字样。现“实”字和“京”字年久风化已消失。2006年8月,在南锣鼓巷道路施工时发现此石碑。
据北京市测绘设计院记载,该点标顶的高程值海拔49米,是当时北京内城最高点,比故宫东北角高出4米。此水准点石碑为1914年至1916年民国期间的产物,当时京都市政公所测绘专科为全北京的水准测量共立石碑80余块,精确度达到1%。目前,北京已经仅存的这种石碑不超过3块。
【友好宾馆(原将介石行苑)】
后圆恩寺胡同7号的友好宾馆,原是一座清末贵族的府邸。这座府邸的营建者,是清末庆亲王之子、镇国将军载扶。
这座府邸为中西兼蓄的满清贵族府邸,别具一格,在北京封建贵族居宅中是不多见的。此宅建成不久,载扶就因赌场失利而将它输给了别人。其后,这座宅院又被一法国人购得,改成了一中法企业的办公处。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数度到北京逗留,此宅又成为他的行辕。建国后,此宅曾为中国共产党华北局所在地,南斯拉夫大使馆,对外友协等单位,现在该院为友好宾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秦老胡同35号】
位于交道口南秦老胡同35号院,原为清晚期内务府总管大臣查哈拉索柱家宅子的花园部分,俗称索家花园。查家原在秦老胡同中部有一所房子,后屡加添建,渐渐从中部扩展到秦老胡同西口路北的宅院全归查家所有。查氏后代是曾崇。因曾崇的儿媳为清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之姨,故民间流传这所房子是“皇后的姥姥家”的说法。35号院原来只是查家的花园,名曰“绮园”,至今园内假山上仍有“绮园”二字的刻石。园内除假山、水池、桥、亭等建筑外,还有一方江南园林中建筑——船形敞轩,这敞轩底部似一大船,船体上为木结构敞轩,造型独异,使花园不同流俗。后曾家将房屋分割出售。35号院出售后,买主将花园内建筑全部拆除,重盖房屋,只留下大门内东隅一组假山。故该院庭院宽敞,不似一般四合院紧凑。改建后为四进院落,大门一间,倒座房九间,东侧为假山。过厅五间,第二进院正房五间,前出廊,后带抱厦,为两卷勾连搭建筑,左带两间耳房。东、西厢房各五间,前面均有走廊。正房东有穿堂门可通后院,后院内后罩房九间,前带走廊。全院长约70米,宽30米,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园内主要建筑均为硬山和瓦清水脊顶。现为某单位使用。
位于交道口南秦老胡同35号院,原为清晚期内务府总管大臣查哈拉索柱家宅子的花园部分,俗称索家花园。查氏后代是曾崇,因儿媳为清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之姨,故民间流传这所房子是“皇后的姥姥家”的说法。35号院原来只是查家的花园,名曰“绮园”,至今园内假山上仍有“绮园”二字的刻石。35号院出售后,买主将花园内建筑全部拆除,重盖房屋,只留下大门内东隅一组假山。故该院庭院宽敞,不似一般四合院紧凑。园内主要建筑均为硬山和瓦清水脊顶。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逝世纪念室】
该宅原为民国时期外交总长顾维钧宅。为三进院落, 四周有回廊环绕。1924年底孙中山抱病来北京讨论国 事,临时住在花园前的正房里,内外套间。现门口悬挂“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匾。外间西墙上镶有一长方形汉白玉刻石,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三月十二日上午九 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刻石上悬挂孙中山遗 像。右方镜框内是在此写的《总理遗嘱》,左边镜框为致苏 联书。条案上放着《建国方略》《中山全书》等。一切均照 其生前样子陈列。1984年,孙中山逝世纪念地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僧格林沁王府】
南锣鼓巷进南锣鼓巷南口东面的第一条胡同,是炒豆胡同。炒豆胡同西口不远77号门旁,标有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写“僧王府”。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僧格林沁是蒙古科尔沁旗人,1825年袭封科尔沁郡王,1855年晋封亲王。他能征善战,但在历史上却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1859年在大沽海战中他督军奋战,大败英法联军。1863年后又受命剿捻,在山东、河南、安徽镇压捻军。1865年5月,率部在山东曹州与捻军激战中阵亡。死后,其子伯彦诺谟诂承袭亲王爵,因而这一带的老住户,还称这所府址为“伯王府”,伯王曾任御前大臣,做过光绪的“谙达”(老师),教光绪骑射。
原僧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其中东路除正院外,还有东院四进,组成一个很大的建筑群。
民国后,府第被亲王的后代逐渐拍卖,被分成了许多院落。现在的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单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双号),都是原王府的范围。
炒豆胡同西口,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也是一组很大的建筑。祠堂和王府建在一条胡同,在清朝是不多见的。现在这里被改建为“侣松园宾馆”。像这样幽静秀雅、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宾馆,在北京也是不多见的。
【田汉故居】
此院在二十世纪20年代由迟氏兄弟所建,1949年售予法院,1953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为田汉购得此宅。当时田汉与夫人安娥一家住在里院,秘书居外院,后来田汉又将老母亲从湖南接来同住。
位于细管胡同9号院。
【文天祥祠】
丞相祠尚存大门、前殿与享殿。大门为大式悬山灰筒瓦调大脊顶,两侧青砖八字屏墙。前殿面阔三间,大式硬山灰筒大脊顶,前后带廊。现存有元刘岳申撰文、明王逊刻石的《文丞相传》碑以及清朱为弼撰文的《重修碑记》碑等。
【茅盾故居】
位于交道口南大 街后圆恩寺胡同13号一所具有 北京传统特色的小四合院中, 茅盾一生的最后几年就是在这 里渡过的。1985年3月茅盾故 居纪念馆正式开放。
茅盾先生1896年生于浙江 桐乡乌镇...
【南锣鼓巷酒吧街】
南锣鼓巷是北京一条有着非常特色的酒吧街,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整条酒吧街以四合院小平房为主,门前高挂小红灯笼,装修风格回归传统、朴实,遵实于四合院的氛围和格调。
与三里屯、后海不同,这里的酒吧大多比较安静,和谐、自然、身居闹市却远离闹市的喧嚣,更贴近于生活。客人以国外游客、“明日之星”中戏学生和成熟的泡吧爱好者为主,客人在这里体验老北京四合院的气息,远离喧闹、享受身心的放松,或看书、或带着电脑来加班,或者朋友小聚、甚至洽谈公务。
值得一提的是,南锣鼓巷的每家酒吧都免费提供无线上网服务。酒吧价位普遍偏低,店家还提供各种精美的小吃,西式的、中式的都有,老板和服务员都很随和,很有一种家的感觉。
历史文化背景
南锣鼓巷是北京东城区的一条很古老的街道,南锣鼓巷街道不宽,仍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规划。其南口在地安门东大街,北口在鼓楼大街。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从南至北,东侧的八条胡同是:妙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西侧的八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
元代将大都城规划为50坊,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两坊之间的分界巷。明代将北京内城分为28坊,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巷名为“罗锅巷”。此名有可能是从元代沿袭来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已将明代的罗锅巷改称南锣鼓巷,并将鼓楼东大街中段路北与南锣鼓巷相对的街道称为“北锣鼓巷”。北锣鼓巷在元代为“灵椿坊”与“金台坊”的交界,明代仍为两坊,此两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没有大的变动。清初南、北锣鼓巷均属镶黄旗。清廷规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内城,汉民等住外城。南北锣鼓巷的定名,应早于乾隆十五年,当在清初。
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锣鼓巷内的10多条胡同中由满族镶黄旗户逐渐发展而成。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南锣鼓巷内的小商号也发展起来,有粮店、菜店、油盐店、猪肉铺、羊肉铺、切面铺、蒸锅铺、炸货屋子(制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铺、饽饽铺、豆腐房、煤铺、井窝子、砖瓦麻刀铺、席箔铺、棚铺、黑白铁铺、喜轿铺、杠房、医馆、药铺、裱糊铺、理发铺、成衣铺、绱鞋铺、绒线铺、文具店、茶馆、当铺等。虽然规模都不很大,但近30种行业也比较齐全了。至于大的商号如绸缎店、茶店、大饭店、金店、银号等,则云集在地安门外大街、鼓楼。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但是近几年,却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许多国外旅行者把其列为在北京的必游景点。其实,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