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滨风景区位于青岛市区南部沿海一线,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陆地包括青岛山、信号山、观象山、太平山、八关山、小鱼山及南侧区域。海域则有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浮山湾等海域及所含岛、礁、海滩等。主要风景游览区有八大关景区、八大峡景区、太平山景区和太平角景区。主要风景点有栈桥、鲁迅公园、小青岛、小鱼山、百花苑、汇泉广场、五四广场、音乐广场、燕儿岛公园、第一、二、三、六海水浴场及海滨观光大道――东海路、香港路等。
从20世纪初开始,青岛由一处军事重镇、商埠逐步发展成为城市,并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适宜的气候成为当时国内最早的避暑胜地。二、三十年代,国内一大批学者、文化界人士云集青岛,使得青岛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重镇。同时,国内的达官显贵及外国商人也进入青岛,活跃了青岛的工业、商业和建筑业。不同国籍、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产生碰撞和融汇,为青岛初期的城市建设构筑了特定的理念:半个多世纪中,“碧海、蓝天、绿树、红瓦、黄墙”及依山就势、鳞次栉比的优美建筑成为青岛独占鳌头的风光特色,青岛海滨因此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旅游胜地。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向着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奋进,市区向东、西两个方向拓展,市区东部建成成片的高楼大厦。与之相匹配,新建的道路也不再狭窄蜿蜒,大手笔的景点建设更富有现代特色。城市的发展建设不但完整地保留了海滨原有的风光特点,使现代化景点与自然景点相得益彰,而且对原来的风景区、风景点进一步美化和亮化。现在,青岛海滨风景区每年接待1000余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
随着国内外旅游事业的发展,风景区逐步完善了与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青岛海滨风景区正以一流的资源、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迎接来自各方的客人。
青岛海滨风景区位于青岛市区南部沿海一线,主要风景游览区有八大关景区、八大峡景区、太平山景区和太平角景区。主要风景点有栈桥、小青岛、小鱼山、“五四”广场、滨海步行道、百花苑、汇泉广场,其中青岛前海栈桥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青岛湾北侧,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被视为青岛市的象征。小青岛最显眼的景致是最高处矗立的一座洁白的锥形灯塔,这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每当夜幕低垂,灯影波光交相辉映,形成青岛的—大胜景—“琴屿飘灯”。
景区相关资料
青岛栈桥公园
青岛栈桥,又称前海栈桥、南海栈桥、大码头。游人漫步于栈桥海滨,可见青岛外形如弯月,栈桥似长虹卧波,回澜阁熠熠生辉。所谓“长虹远引”、“飞阁回澜”所指即此。远处,小青岛如螺,岛上树影婆娑、绿荫哝哝,一座白灯塔亭亭玉立。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青岛湾北侧,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被视为青岛市的象征。
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总兵衙门章高元所施,1893年竣工。全长200 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德国侵占青岛后,栈桥成为货运码头。1901年5月扩建,北段为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并将桥面向南延长至350米,延长部分为钢架木面结构,增铺轻便铁道,以利运输。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移至青岛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引水专用码头。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岛市政当局投资25.8万元扩修,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桥身延长至440米,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并在南端增建了个字形防波堤,堤内新筑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定名回澜阁。从此,栈桥成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将桥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桩改为16排桩,并新建眺望台1座,同时将桥入口处的6根挡车石柱拆除,新砌了花岗岩石台阶。1998年10月,市人民政府又投资350万元,对栈桥进行了改造重建。桥身按抗风浪50年一遇标准、回澜阁基础按百年一遇标准加固。栈桥北段拆除重建,侧墙采用浆砌蘑菇石镶面,整个桥面用机刨花岗岩板铺装。
经过数次重修和改建,现桥身长401.45米,其中引桥长236.1米,孔桥149.7米,回澜阁处三角形桥头长15.65米。栈桥南端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形亭柱,阁占地151平方米,总建筑面340平方米,阁内为两层圆环形亭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登楼远眺,前海景色尽收眼底,即为青岛十景之一“飞阁回澜” 。重建后的栈桥不仅保持原有风貌,且更加雄伟壮丽。前海栈桥是青岛历史的见证,现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建筑。
栈桥划波斩浪,象一条长龙横卧于碧海银波。循桥渐入,仿佛走进大海的怀抱;伫立阁旁,层层巨浪澎湃涌来,拍打堤坝,击起万千碎玉;进入阁内,沿螺旋楼梯登到楼上,四周尽是宽敞的大窗,放眼望去,又是另一番怡人风景,“飞阁回澜”因此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
秋天涨潮时,尤以西部岸堤景色最佳,海浪拍岸,激起数十米巨浪,轰然作响,蔚为壮观,退潮后,海水后退一百米,礁岩沙滩上满是赶海挖蛤蜊的游人。近年来,青岛开展了“挽留海鸥”活动,每到秋冬风平浪静时,成千上万只海欧在湾内低飞回翔,与蔚蓝的天,远处的回澜阁、近处观景赏海的人们构成一幅和谐画卷。
桥北沿岸辟为栈桥公园,园内青松碧草,花木扶疏,并设有回廊石椅,与沙滩礁石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入夜,华灯齐放,桥上、岸上如株株玉兰盛开,水中波光粼粼,与远处的“琴屿飘灯”遥相辉映。
湾东侧和北侧,红瓦绿树交相辉映,各式建筑参差错落的分布在海岬坡地之上。湾西侧的现代化高层建筑紧靠海岸拔地而起,壮丽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岗岩垒砌,高出水面10余米。涨潮时,惊涛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来无数游人观看;潮退后,赭色岩礁和金色沙滩露出水面,海滩上满是赶海拾贝的游人。近几年,青岛开展了“挽留海鸥”的活动,每逢风平浪静之时,成千上万只海鸥在湾内自由翱翔,使美丽的青岛湾充满了勃勃生机。
小鱼山公园
主要景点是小鱼山,小鱼山是青岛著名的具有古典风格的景点,小鱼山海拔并不高,只有61米,因靠近鱼山路而获"小鱼山"之称。山虽不高却能远眺,登山俯瞰,栈桥、小青岛、鲁迅公园、汇泉湾、八大关景区、前海美景尽收眼底。小鱼山之巅的主建筑"览潮阁",是一座18米高的三层八角挑檐式建筑,览潮阁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绿瓦覆盖的挑檐式凉亭,东为"拥翠亭",西为"碧波亭",游人在此即可观赏海上波光帆影,也可浏览远近葱郁的山峦风光。东侧平台建有可供游人憩息的长廊,廊上镶嵌大型彩釉壁画,均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聊斋故事,如《八仙过海》、《促织》、《香玉》、《席方平》等从山下看小鱼山,郁郁葱葱的枫树林环抱着"览潮阁"、"拥翠亭"、"碧波亭",三者错落有致,比例协调,绿化的琉璃瓦更使它们和山融为一体。
小鱼山公园是青岛市极具特色的一座古典园林式山头公园,它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装饰造型上都别具一格,从门楣、围墙、透窗、护栏、瓦当、额枋、壁画、壁饰等方面都打破了古典园林惯用的龙风和花鸟图案的传统,围绕海的主题,突了鱼图案造型,使古典园林建筑呈现出时代的气息。
碧波亭
我们从小鱼山的大门抬阶而上,看到的这个亭子是一个挑檐式的六角亭,在亭内可以把碧波荡漾的汇泉湾一览无余,故得名“碧波亭”。“碧波亭”的匾额“碧波”二字是由著名的国画艺术大师吴作人手书的。大家看远处的山上有三栋红色蘑菇楼宛如三柄熊熊燃烧的火炬,那是青岛市十大山头公园之一的信号山公园。在半山腰绿树丛中的那栋别具特色的建筑是青岛市迎宾馆,原是“德国总督府官邸”。我们再由“碧波亭”拾阶而上,站护栏边可以看到右下边有两幢民族式建筑,一座形如城楼,一座貌似宫殿,那就是青岛市海产博物馆。
览潮阁
接下来看到的这座三层的八角阁叫“览潮阁”,“览潮阁”匾额的三个字也是由吴作人题写的,阁高18米,登阁远眺,可以充分领略青岛红瓦、黄墙、绿树、金沙、碧海、蓝天的独特风格。有人曾赋诗赞叹:“高阁临风涤俗虑,沧波极目望蓬瀛”。在览潮阁上观赏海月,也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到了农历仲秋时节,一轮明月跃然星空,使人顿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感,这就是青岛的十大景观之—鱼山海月。
小青岛
小青岛位于栈桥东南,原名“青岛”,别名琴岛、琴屿等。1900年,德国强占胶澳后,将胶澳租地内新市区定为青岛,这海中孤屿被德人称其为“阿克那岛”,派兵驻守,日占青岛后,称为“加藤岛”,当地居民习称“小青岛”。
相传,小青岛因海浪抚岸,有琴瑟之声,故称琴岛。每天夜晚,白色灯塔发出的红色光柱,交互炫斓于波光之上,慢慢飘向远方,令人神往。尤其是置身于回澜阁上,凝目于嫣红的光芒之中,不觉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著名作家郑振铎称“琴屿飘灯”一景的妙处在:“海面上时明时暗的红灯,如同乘舟于海上。”
小青岛最显眼的景致是最高处矗立的一座洁白的锥形灯塔,这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灯塔系由德国人建造,1915年启用,解放后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塔身高15.5米,八角形,通体用白色大理石构筑,分上下两层,塔顶部装有水晶棱镜镶成的反射镜,并以牛眼形旋转式造镜电力发光,射程12海里,为来往船只导航。每当夜幕低垂,灯影波光交相辉映,像一幅飘动的彩绸,形成青岛的—大胜景——“琴屿飘灯”。
小青岛确实小得可爱,面积仅为0.024平方公里,海拔17米,小巧如螺,美景天成,与回澜阁一起如同青岛湾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白天,游人在回澜阁上凭栏眺望,只见小青岛山岩峻秀,林木蓊郁,红礁碧浪,绿树白塔,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入夜则岛影朦胧,塔上航标灯时明时暗,和周围的七彩霓虹交织出一个瑰丽的夜色世界。游人漫步于华灯之下,沐浴着习习的海风,观赏着小岛的夜色,无不为她那妩媚的身姿所陶醉。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岛距东侧海岸370余米,有长长的海堤与陆地相接。此岛原是陆地的一部分,在海浪长年累月的冲蚀雕凿下,渐与陆地分离,始成今日之形状。
小青岛北侧建—防波大堤,今已成为海上游艇的停靠之处。东部则与鲁迅公园相毗邻。游人可由鲁迅公园西侧的琴屿路经大堤上岛观光。岛上原长有许多稀有的黄色百合花,盛开之时,芳香扑鼻,十分喜人,是驰名国际植物界的一种花卉类型,德国人称之为“青岛百合”,可惜因游人日增,现在百合已无处寻觅。小青岛早在30年代初就已辟为公园,设有茶厅、花圃、石凳、石椅,并辟建道路,修筑游艇码头。日本二次侵占青岛后,成为日军军事基地,并于1942年修筑长377米、宽8米的堤坝与陆地相连.成为陆连岛。自抗战胜利到解放后一直由部队驻守。1988年夏季,小青岛再度辟为公园,经重新规划建设,成为前海又一处旅游景点。
现今的小青岛上,黑松遍布,樱花、碧桃、石榴、木槿、紫薇等花木扶疏,琴女雕塑那婀娜的身姿和造型别致的花廊、水榭、凉亭、餐厅等,使小青岛更加妩媚动人。
五四广场
五四广场为青岛市东部标志性道路──东海路的主体园区,占地面积十万平方米,因纪念青岛作为“五四运动”导火索而得名。广场以东海路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中轴线上市政府办公大楼、隐式喷泉、点阵喷泉、“五月的风”雕塑及海上百米喷泉,富于节奏地展现出庄重、坚实、蓬勃向上的壮丽景象,在大面积草坪和风景林衬托下,更加生机勃勃,充满现代气息。
主体雕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作品与周围海天自然环境以及园区宁静典雅、舒适祥和的氛围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园区蔚为壮丽的景观。
八大峡公园
八大峡公园地处前海,位于栈桥西部,东起慰农公园,西至团岛,海岸线长3000余米,共有七处较大绿地,新建成的八大峡广场,面积达六万余平方米,草坪四季常绿,景色优美,园内共设有三组体育设施,新建标准门球场地4个,景区内有形态各异的建筑、雕塑。如海上皇宫、海关大楼、海牛雕塑等等。总投资达六亿元的中苑海上广场,也已开始接纳游客,公园内的两处游艇码头,即可乘船海上观光,又可外出钓鱼休闲,八大峡公园是您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百花苑公园
百花苑公园背依青岛山,前邻中山公园,占地8.25公顷,始建于1990年,依地势建成两条水溪及岁寒三友、红透金秋、报春等十个景点,后经改造,铺植四季常绿的进口名贵草坪3.6万平方米,并安装自动喷灌和音响设备,1995年青岛市政府请国内著名雕塑家在园内为20名已故青岛籍或客居青岛成就卓著的文化名人塑立雕像,故百花苑又称文化名人雕塑园。园内山势起伏,碧草如毯,石径曲折,花溪蜿蜒,四季树木荫翳,春来繁花似锦,一座座名人雕塑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中,或坐、或立,静谧安详,栩栩如生,平添了许多文化气息。
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水乳交融,加之阵阵幽香袭人,丝竹之声悠扬,如诗如画,令人陶醉。一对对新人不知为景致所动还是为气氛所染,总不忘在结婚大喜之日来到这里,于雪纱翠坪间留下永恒的美好回忆,于是,便有了“碧水映绿树,美景衬佳人”之说。在喧嚣尘世中身心疲惫的都市人,闲暇之时来到这里,便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或赏景、或垂钓、或闲坐小酌都会心清气爽,流连忘返。
汇泉广场
路南广场上建有两处运动场地,东侧为青岛第一体育场,建于1933年5月,据说是仿照美国洛杉矾体育场按1:4的比例修建。露天看台,可容纳万余观众。体育场的围墙,上筑雉堞,望之如城。这是青岛最大的体育活动场所,也是当时国内一流的运动场,我国早期著名的运动员刘长春、孙辙、符主卢等,都曾在这里创造过优异的成绩。90年代初,青岛市政府又在广场南侧投资兴建了一座大型体育馆——青岛体育馆,馆内共有6600多个座位,可承办高规格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一流的设施和一流的装演,使它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高档次体育馆。1992年,青岛市对南部广场重新设计,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建成了一座大型激光音乐喷泉。每到旅游季节和节日夜晚,音乐伴着水花,成为广场一景。
汇泉广场原为德国人的练兵场,后建跑马场,面积约36万平方米,每年春秋有两次跑马赛。德撤离青岛后,由美国洋行和美驻青商会把持的万国体育会租用,专供打球赛马。青岛解放以后,跑马场改为人民广场。“文革”以后,广植各种林木,栽种草坪,实施美化。路北草坪,现成为青岛人放风筝的主要场地。每年四、五月份,成百上千的风筝爱好者常常于周末汇聚于此,踏着松软的草坪,引线放飞。一年一度的汇泉广场风筝会已成为岛城的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