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净寺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位于鲤城区涂门街中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
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
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朝南,高 1230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层。第一、二层皆为圆形穹顶尖拱门,第三层为砖砌圆顶。楼顶为平台,四面环筑“回”字形垛子,有如城谍,北墙左右嵌有二万阴刻“月”、“台”石刻,为伊斯兰教徒“斋月”用以望月以便确定起斋日期,整座建筑造型巍峨壮观。
“奉天坛”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现仅存四围石墙。坛的屋盖明代年间倒塌,殿内四周的空地上尚存花岗岩的残础。入东墙尖拱形正门,看西墙正中有一尖拱形的高大壁龛,桑内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句石刻,保存完好。寺的西北角为“明善堂”,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 1567年),因奉天坛礼拜殿屋盖倒塌后,教徒们便移此做礼拜。
在门楼的东侧“祝圣事”内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万历二卜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清净寺的碑记,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效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这里最有价值的是寺庙的建筑风格和寺内的一方石刻。不过,一个“老”字就已经能让许多人眼前一亮。
景点相关资料
泉州清净寺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位于鲤城区涂门街中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该寺名具有两个含义:①指南宋清净寺,据吴鉴1350年撰《清净寺记》,宋绍兴元年(1131)撒那威(伊朗西拉夫)富商纳只卜·穆兹喜鲁丁在泉州城南部创建该寺。元至正九年(1349)泉州伊斯兰教长布尔罕丁主持,金阿里捐资重修(参见《清净寺记》)。一些考证认为,该寺和元代泉州其它清真寺一样,已毁于元末的战乱之中。②指北宋泉州艾苏哈卜寺(参见该条)。元末明初,泉州港遭受严重破坏,泉州清真寺仅存艾苏哈卜寺1座。15世纪中叶,泉州穆斯林在恢复该寺时,赵荣立“清净寺”匾于寺额,明正德二年(1507)教长夏彦高募捐重刻吴鉴《清净寺记》碑,立于艾苏哈卜寺内,致使艾苏哈卜寺享有清净寺之名称和历史。而后的汉文文献相率引载,历代相传。20世纪以来,经过中外学者研究,特别是对艾苏哈卜寺保存的阿拉伯文纪念碑的考证,艾苏哈卜寺非清净寺的历史事实已昭然于世。但是,人们仍约定俗成地以清净寺之名称呼艾苏哈卜寺。
清净寺由阿拉伯穆斯林创建于回历400年,即公元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310年,侨居泉州的波斯(伊朗)穆斯林艾哈默德·本·穆罕默德·贾德西出资重修。此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独具典型古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国内罕见的石结构清真古寺。
据考证,清净寺是仿造中世纪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寺的形式而建的。荷兰人白参(MaxVan·Benchen)曾指出,该寺与开罗建于14世纪的哈桑苏丹的玛德拉萨寺(Mad·Vasah)、巴尔古克苏丹陵的法拉日(Fazadj)苏丹堂相仿。寺门北面墙中高处,镌有两块横列古阿拉伯文石刻,记述了该寺的来历、起名和重修年代。寺门内有一块刻有《永乐上谕》的石刻,是明成祖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
清净寺临街的寺门高20米,宽4.5米,全部用青白岗石砌成。它由4道拱门和3个隔间组成,门顶成穹顶兼拱形。寺门的屋顶上有平台,名叫“望月楼”。它是伊斯兰教在斋戒月份,在此望月以决定取斋日期的地方,可惜元末明初毁于战火。平台的三面都环筑着“回”字形的垛子,像城楼一样,楼上至今仍有“月台”二字。
寺门后西侧为奉天坛,又称礼拜殿,殿西墙朝向伊斯兰圣地麦加,墙上横嵌长列的阿拉伯文石刻,墙中部凹入为“拜坛”,称“米哈拉布”,习称“壁龛”,壁龛中浮雕着阿拉伯文《古兰经》经句,为讲经之所。拜坛两侧有6个尖拱宝盖状石龛,亦均浮雕阿拉伯文,殿南墙长23米、高6米,中开8个大窗,使奉天坛更显得开阔、雄伟。屋顶早已坍塌,仅余12根柱及9根残柱。从“壁龛”(即拜坛)等建筑规制看,它仍保留着伊斯兰教徒虔诚的宗教习俗。
“明善堂”在奉天坛的北面,是现在讲经的地方。“明善堂”屡修屡塌,现存建筑系近代改建,是一座东西两落中国式的砖木结构建筑。据说,堂前那个精雕的宋代出水莲花香炉,原在“奉天坛”,后来“奉天坛”不能避风雨,教徒们改在“明善堂”做礼拜,这香炉也跟着移到了“明善堂”。
清净寺门的东侧有“祝圣亭”,亭壁嵌立两块巨碑。一方是明初翻刻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三山吴鉴撰写的《重建清净寺碑记》;另一方是明代万历三十七年泉州解元李光缙撰写的重修碑记,尤以前者重要。它记述了元时“泉造礼拜寺增为六、七”,说明当时的穆斯林在泉州人数的众多以及他们的宗教活动情况。碑文还记述了“宋绍兴元年(1131年),有纳只卜穆兹喜鲁丁自撒那威从商舶来泉创兹寺于泉州之南城”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外友好关系史和伊斯兰教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