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博物馆合并共建,今后将挂两块牌子。它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的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两者中间为4万平方米的重庆人民广场,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如果说重庆人民大礼堂是20世纪50年代重庆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是21世纪初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山城重庆心脏的璀璨明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除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地面以上总建筑高度为25.2米,共5层,总建筑面积为42497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及耐火等级均为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总体布局通过以东西走向的人民大礼堂对称轴为主轴线,并以一个完形将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主轴线上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博物馆三位一体,一气呵成,张驰收放洒脱自如,形成“三位一体”的四维效果(包含人群的行为运动)。通过对完形的分解整合、高差变化、肌理对比,形成统一简约而又内涵丰富的象征图形。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一体图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图案连接。从东端人民大礼堂向西望,博物馆主体的玻璃顶在阳光照射下有如水中(前部水池)和群山(展厅山石状)中升起的红日,显出勃勃生机。从西端博物馆东望,人民大礼堂在人民广场和谐曲线环抱的映衬下,昭示出博物馆和人民大礼堂两个不同时期标志性建筑的历史对话,而人民广场则成为对话的极佳场所,这种生动、谐趣的对话方式,既强调了历史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又展示了重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重庆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内涵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与之相配套的三峡文物抢救保护也是广为世界关注的工程。因此,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重庆地方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博物馆,在成为三峡历史文化永久载体的同时,也将成为三峡工程文明形象的不朽丰碑。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目标是“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影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的象征、城市文明的窗口和城市精神的名片
景点相关资料
中国三峡博物馆是2000年9月 2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建设的。该馆选址重庆人民广场,与原有的人民大礼堂呈中轴线相对。三峡博物馆是顺应三峡文物保护的长远要求并结合重庆市博物馆的更新改造而立项,是对三峡库区和重庆地区文物及标本进行收藏保护、教育传播、科学研究的公益性事业机构,是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三峡博物馆规划建设用地22900平方米,建筑规模42000平方米,建设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2005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产物。三峡工程淹没区将涉及的1087处文物,其中752处在重庆库区。在这752处文物中,地面文物246处,地下文物506处。在地下文物方面,1997年以来,全国68家科研院所在重庆库区完成了338个项目6余万平方米的考古发掘计划,获得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标本;在地面文物保护方面,1997年至今,共完成留取资料项目92项,原地保护44项,完成落架拆除、运输及切割搬迁的47项,重点项目白鹤梁题刻、张飞庙和石宝寨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在重庆建立一座大型博物馆是三峡文物保护所急需的,它将满足国家对库区文物进行编目造册、安全保护、科学保管,并进行研究、展示。这对充分展示三峡和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弘扬民族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博物馆合并共建,既可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市博物馆发展的安全隐患问题,为国家节省大量排危、火灾隐患整改资金,又发挥了市博物馆10万余件馆藏文物应有的作用。
中国三峡博物馆内部将设置六大功能区,分别占总建筑面积比例为:
l、陈列展览区 42.86%;
2、藏品库区 15.24%
3、社会教育区 9.22%
4、业务科研及行政办公区 13.2%
5、综合服务区 19.48%。
陈列展览区由基本陈列、临时展厅、观众实践中心三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