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看过龙门,走过云冈,大足石刻作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仍然是不能错过的,所以又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说。
大足地区有70余处石刻造像,统称大足石刻,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窟)石刻最为著名。大足石刻始于晚唐,盛于两宋,从艺术上来说,大足石刻体现了我国晚期佛教造像“神的人化”的特征。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5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宝顶山是佛教圣地,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东南西北共13处石刻造像,其中大佛湾石刻造像的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也是最完好的。北山石刻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分南北两区域,南区多为晚唐、五代作品,北区则以两宋作品为主。
景点相关资料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龙门鼎足而三,齐名敦煌,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她集中国石窟艺术之大成,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她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发展有重要贡献,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的一页,并且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正因如此,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是中国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
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西距成都271公里,东去重庆70公里。全县总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人口约90万。大足建县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40多年历史,其县名取“大丰大足”之意。
大足石刻始创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绵延明清。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即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也即“五山石刻”(世界遗产部分),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即尖山子、舒成岩、妙高山石刻、千佛岩石刻,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有66处如西山、圣水寺、三教寺、青山院、老君庙、半边庙、七拱桥、普和寺、陈家岩石刻等。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是大足石刻中最具规模、最有价值、艺术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
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
北山石刻中的“转轮经藏窟”被许多艺术家誉为宋代石刻之精华和代表,此窟石刻造像秀美、雕刻精细、整体布局和谐协调、保存完好无损,堪称东方美神之大荟萃。特别是此窟中的普贤菩萨,具有东方女性美的特征,表情温柔娴静、典雅大方,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另外,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称为“寰宇间仅此一刻”。
宝顶山石刻,气势磅礴,宛如一卷镌刻在500多米的崖壁上的连环图画,前后内容连接,雕像无一雷同。而且佛教的世俗化、民族化、生活化特别显著,可以说完全是中国化了。
南山石刻是中国道教造像的代表,其中的三清古洞,是最完备而有系统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资料,是中国宋代雕刻最为精美的石窟。
石篆山石刻是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如孔子龛、老君龛等。
石门山石刻是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有特色,如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以云岗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魏晋时期,公元4-5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式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隋唐时期,公元6-9世纪)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五山石刻”自古以来就是名胜之地。其中北山、宝顶山更是中外游客览胜、信众朝山进香、僧侣说法传经的集中地。特别是以“天府灵山”著称的宝顶山,历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传为千手观音的生日)前后,游客如云,数以万计。自大足县1980年对外开放以来,游客日增,年均在35万人次以上,最高年达60万人次,最高日达万余人次。
养鸡女图
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镇,海拔527.83米。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炉子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同时,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并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状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对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其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尤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彻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彻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
宝顶山石刻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
1、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众生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2、宝顶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经文、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3、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4、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内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雕刻大师们体验生活之精微,再现生活之准确,令人叹服。
5、宝顶山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这不但是中国千手观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大奇观。释迦涅般像,又称卧佛,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地狱变相龛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圆觉洞内的数十尊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开一天窗采光,光线直射窟心,使洞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袈裟绉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年而不下堕。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千手观音
宝顶山大佛湾南岩有一尊实有1007只手的摩崖石刻造像,人们称她是人间唯一的千手观音石雕像,是天下一绝!其他地方的千手观音,多数只有几只、十几只或几十只手,不过是象征性地表示手多而已。大足圣水寺千手观音,有40只浮雕手,100多只阴刻手。安岳佛慧洞千手观音有数百只手,已经是罕见的了,但也比不上宝顶山千手观音的手多。这里的观音像,身前有6只手,两手合十,两手结印,两手抚膝。头上还有一双手捧一坐佛。其余的手在身后左、右、上方像孔雀开屏巧妙地分布在88平方米的崖石上。这些手千资百态,无一雷同;手握法物各异手心各有一只眼。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可以拯救众生于危难。千眼表示智慧无穷,可以普观世界,明察秋毫。金光闪闪的千手千眼观音,令游人莫不叹为观止!
宝顶卧佛
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长31米。这尊佛像是横卧着的,人们就叫它卧佛。佛经里没有这种叫法,应该叫释迦涅盘圣迹图。“涅盘”实际上就是死了的意思,但它和一般人所说的死又不一样。涅盘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修行圆满,从生老病死以及各种欲望忧虑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入“不生不死”、尽善至美的理想境地。这也是众生皈依佛法后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因此,这幅图画给人的感觉是肃穆宁静的气氛,而没有惊恐慌乱的情景。
释迦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在释迦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或内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皆作悲恸状。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
佛像的正中有一香案,上面摆着香花水果等各种供品。香案上香烟缭绕,上达云端。云端上有女像9人,有说是天女,有说是释迦眷属。如是眷属,中间是释迦母亲摩耶夫人,左边是他姨妈。摩耶夫人生下释迦几天就死了,释迦由他姨妈带大,右边是释迦的妻子,是邻国的一个公主,长得非常漂亮。这三个都比释迦先死。她们在天宫闻得噩耗就率众眷属从天而降,手捧鲜花水果,迎接释迦圣灵。
安岳的卧佛沟,北京的卧佛寺,敦煌千佛洞,甘肃麦积山,合川千佛岩等处,都有全身卧佛像。唯有宝顶山这尊卧佛是半身像。他下半身隐入石岩之中。这种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有种于有限中产生无限联想的艺术效果。故大足民间对宝顶山卧佛有“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的说法,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翅膀。
宝顶圆觉洞
宝顶大佛湾南岩西边有一个较大的石窟,那就是圆觉洞。洞口有作奔突怒吼状的石狮一只,夹巷崖面上刻有“宝顶山”三个大字,是南宋理学家、诗人魏了翁的手笔。
窟内正壁刻“三身”佛(法身、应身、报身),两侧刻十二圆觉,左右各六尊。下有基座。六个基座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在正面佛坛下,有一张巨大的长方形供案。供案下面跪着一尊菩萨(代表十二圆觉),低头合掌,乞请佛祖说法。
圆觉洞是大足石刻代表作之一。洞内石雕,刻画细腻,造型优美,装饰性强。袍袖飘带轻柔宛转,如绢似绸。仔细看看仿木刻供案吧,它是不能移动的,然而却酷似木刻,质感很强;那跪在供案前的菩萨,是在地上生了“根”的。再看两壁的十二圆觉及其连成一体的基座吧,它们是从沿内的岩石中“剥”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圆觉洞就是一件镂空的艺术品。它科学地解决了大型石窟的声、光、水处理难题,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不已。
这是一个大窟,如何采光呢?聪明的雕塑大师在进口处的窟顶上凿了一个小天窗,日光从天窗斜射下来,正好照在窟内主像上,象舞台上的聚光灯,巧妙地解决了采光问题。
圆觉洞的排水工程也很巧妙。它的特点是:只听水声响,不见山水流。一般参观的人是看不见排水道的。下雨的时候,你如果站在洞内谛听,就能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却看不见水在哪儿流。原来东壁靠里刻了一个托钵僧,他仰着头,左臂高擎,掌中托钵。窟顶的雨水汇集成一股细流,经孔道流进钵内,钵有孔,与暗藏在托钵僧后面的排水道相通。水流经东壁和窟底排水道排出窟外。
这个大窟的支撑手法也是别出心裁的。窟高6.02米,宽9.55米,深12.13米。如此高大的洞窟中间没有支柱而千年不坠,其奥妙在于它巧妙地只开小窟门而不开大窟门,使整个洞窟成为帐蓬状,四周落地取得环围整体支撑效果,因而加强了对整个窟顶的支撑力,增大了支撑点。这一手法还给洞窟造成了幽深神秘的气氛,平添了几分妙趣。
难怪有人说圆觉洞是宋代大足石刻的顶峰之作。这话虽不一定十分贴切,但可以看出人们对圆觉洞的石刻技艺的高度评价和赞美。
宝顶牧牛图
宝顶大佛湾牧牛图,画面长27米,高5.5米,全图随着山岩地形的弯曲,巧妙地结合岩壁上的流水,刻出崎岖的山径,静美的林泉。在这大自然的美景里,刻出十个牧童放十条水牛。图中牧童或袒胸憩睡、或牧歌高奏、或并肩谈笑、或挥鞭打牛、或牵牛徐行;牛儿或卧、或息、或吃草、或饮水、或昂首舔食、或控勒不可遏制。这些逼真的造像,情景交融,风趣盎然,表现了宋代牧童生活,似史诗般的载入石刻史册。
牧牛图右刻“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可知此图系根据杨次公的牧牛颂而作。
杨次公,名杰,别号无为子,北宋人,元佑中(1063--1086)为礼部员外郎,知润州。杨杰精于佛学,遍历禅林参寻知识。杨杰与苏轼同时,东坡集有杨杰诗序。杨杰所作证道牧牛颂,东坡所著十八大阿罗汉颂,皆为题前代名画之作。赵智凤在一百余年后依颂词造像,故以杨次公证道牧牛颂命名。
牧牛图刻十组造像,每组一则颂词,由左至右:
一、牧牛遇虎组雕,共刻三组造像,出口右面刻一猛虎,头朝下,尾向上,作下山姿势,暴眼圆睁,象征邪恶,好似向牛群扑来。第一组,一牛昂头怒吼狂奔,一牧童在牛后而立,双手用力牵拽,作相持状。牛头右侧刻颂词:“突出栏中莫奈何,若无纯绻总由他,力争牵上不回首,者么因循放者多。”
第二组,一牧童背上背斗笠,右手举鞭打牛,左手牵牛绳,牛勉强回头。
第三组,一牛奔跑下山,一牧童头扎发结,身穿对襟衣,左手扬鞭,右手牵牛,立于牛首之侧。上方刻颂词:“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牛似知人意,放未□可不易收。”
二、雨中牧牛组雕:为牧牛图第四组,刻一牧童头戴斗笠,背上捆一鸟笼,爬山遇着狂风暴雨,一牛随之而来,立于山岩间。
三、并肩谈笑组雕:即牧牛图第五、第六组,刻两牧童并肩相依而坐,他们相互耳语,谈笑自若。右旁一牛站立,偏着头竖着耳,仿佛在倾听主人的话语;左旁一牛卧下吃草饮水。
四、握绳缚牛组雕,牧牛图第七组,刻一牧童,面带笑容,头扎二个发髻,眼视前方,左手握绳、右手指牛,准备前去缚牛,形象生动。
五、牧歌高奏组雕:即牧牛图第八、第九组。第八组刻一牧童偏头斜睨,笑嘻嘻地拍手与牧歌相和,牛在旁低头伸舌舔足蹄。
第九组刻一老牧人将牛赶至危岩耸立的岩壁下,让牛儿痛饮那流淌的山泉,他又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倚岩而坐,双手横笛、凝神吹奏牧歌,那悠扬动听的笛声,唤来放牧的同伴及天上的仙鹤。牛后有颂词一首:“全身不观鼻嘹天,放者无拘坐石巅,任是雪山香细草,由疑不食向人前。”
六、袒胸仰睡组雕:即牧牛图第十组,刻一牧童在树荫下,袒胸裸腹仰身憩睡,旁一调皮的小猴却从树上爬来摸着牧童的头,唤他醒来都不知道。他放牧的牛儿,饱餐山中的野草后,也在一旁卧地休息。
最后刻赵智凤像,结跏跌坐,头上有题诗云:“无牛人自在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樵竹与岩泉。”
古代工艺匠师们在封建时代里,而又在为宗教造像,所雕的题材是要严重受到宗教束缚和限制的。牧牛图是属佛教题材,以猛虎威吓,迫使牛儿狂奔怒吼;经过牧人十个过程的驯服,最后人和牛睡下安静了,这是以“牧牛比喻修心”的方法。这幅图由于匠师们生活于民间,对牧童生活有浓厚的感情,故在造像过程中,以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人们看后,不为宗教题材内容所惑,反而觉得是宋代牧童社会生活的一部“史书”。
神秘的经目塔
经目塔,原名本尊塔,又名祖师塔。20世纪40年代,大足石刻考察团见塔上刻有《武周刊定众经目录》,遂定名为经目塔。
经目塔在宝顶小佛湾,是用石彻成的亭阁型四方形飞檐塔,坐南朝北,高7米,分3层,每层都有飞檐隔开。
第一层高2米。塔正面中部有一圆龛,龛中坐一鬈发人。檐口榜书“佛说十二部大藏经”八字。塔的其他三面密密麻麻刻着佛经目录。
第二层高1.8米。塔正面,龛内刻毗卢佛一尊。东面,龛内刻卢舍那佛,龛外两侧刻偈语:“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西面龛内刻释迦佛,两侧有偈语。南面,龛内刻一鬈发人,两旁亦有偈语。塔身各面的圆龛下方密刻佛经目录。
第三层,高1.5米。每面都刻坐佛一尊。
经目塔上有许多怪字,一般字典词书难于查找。
塔上刻的众多的佛经目录,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塔上的怪字亦是研究文字学的参考资料。塔的原名为祖师塔,是不是塔下埋着古代圣寿寺高僧的遗骸?塔内是不是藏有经书?塔上刻的偈语,有的能理解,有的至今未能弄明其中意思,理解的钥匙在哪里?这一切都扑朔迷离,等待着后来者的考证。
宝顶圣寿寺
游览宝顶的时候,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飞檐流丹的古建筑——圣寿寺。五重大殿,依山构筑,一重更比一重高,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山门上悬匾额一方,书“圣寿寺”三字。跨进山门,步入庭院,两侧是四大天王殿。前方大殿上高悬一张匾额,书“圣寿禅院”四字,红底金字,熠熠生辉,出自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手笔。
拾级而上,第一重是玉皇殿。殿内塑玉皇大帝像,旁边侍立金童玉女,两侧配祀关圣帝君、文昌君。再往里走是大雄殿,塑大日如来丈六金身。背景塑天龙八部,顶上站立大鹏金翅鸟,显出灵鹫仙境,妙丽庄严。
第三重为三世化殿。佛坛上塑三世佛。两侧塑十六罗汉,姿态各异,顾盼如生。
第四重为燃灯殿,供燃灯佛。
第五重是维摩殿,殿中佛坛上刻石床一张,床上刻作卧疾状的维摩居士像。居士上方刻一宝座,文殊菩萨端坐其上。据《维摩诘经》载,维摩诘居士精通佛理,常伪装患病,当别人前来问疾时,他就大谈佛法。释迦牟尼曾命文殊菩萨前往问疾。文殊多才善辩。二人谈佛学,妙语连珠,滔滔不绝。殿内石刻就是展现文殊问疾的场面。
登上维摩殿前的维摩顶,但见古柏参天,清幽寂静。极目眺望,远山近水,晓雾岫云,田园村舍,陂塘沟壑,如诗如画。难怪古人在寻幽揽胜之时,要发出“天下名山僧占多”的慨叹了。
圣寿寺是南宋大足僧人赵智风所建。为什么叫这个名称呢?原因是晚唐密教居士柳本尊在广汉所建寺院曾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敕号“圣寿本尊殿”;赵智风为纪念祖师柳本尊,因此仍以“圣寿”命名。
圣寿寺始建于南宋,元代毁于兵燹,明人重建,请人复修,是一座古老的禅院。解放后,圣寿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顶石刻的附属古建,经多次维修,已恢复本来面目。它以古色古香的样式、巍峨壮丽的气魄,吸引着中外游人。深圳“锦绣中华”有圣寿寺的微缩造型,颇受游观者瞩目。
宝顶倒塔
在宝顶山大佛湾东面半公里处的小山头上,矗立着一座转法轮塔,八角形,高8米,塔基直径3.2米,塔顶直径4.3米,塔身上下倾斜角约为10°。此塔因上大下小,与通常所见的塔不同,人们把它叫做倒塔。
倒塔分八面四级。第一级高1.63米,塔身每面宽1米,每面都镌有一个椭圆形浅龛,龛内立一尊菩萨,头戴宝冠,胸饰璎珞,栩栩如生。
第二级高1.78米,八面各开一椭圆小龛,龛内刻一尊佛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
第三、四级与第二级略似。塔顶端稍向外突出,顶上堆有乱石。由此看出,倒塔可能是未竣工的宝塔,可能是原拟建一腰鼓形塔,建至第四级时因故未竣工,致使外形上大下小,成了一座倒塔。
大足民间,流传着有关倒塔的故事。
相传宝顶石刻是鲁班师傅造的,北山石刻是他的徒弟赵巧造的。赵巧和师傅打赌,一夜造好,天亮后在县城碰头。当天晚上,赵巧使出全身本领,开凿北山石刻。刚到四更时分,就造了一万尊。他看时间还早,就去宝顶看师傅。他发觉宝顶的菩萨大得多,工程艰巨得多。鲁班立在东边一座山头上,手里拿着一座宝塔,正在精雕细刻。赵巧忽然想起,他忘了造塔呢。眼见自己马上就要输了,怎么办呢?他耍了个小聪明,蹲在地上学鸡叫。鲁班没料到鸡叫得这么早,吃了一惊,手掌一翻,宝塔落地,塔尖朝下,塔基朝上,竟成了一座倒塔。
另有一传说,说宝顶、北山是两兄妹修的。故事大同小异。
北山石刻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石刻位于山巅(俗称佛湾),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造像崖长约300米,高为7-10米。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
北山石刻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士宗等。这些造像题材在当时民间极为浒,是佛教世俗化的主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面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到12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见。第245号观元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造物造像539尊,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反映其内心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示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中的普贤像,具有东方女性美的特征,表情温柔娴静、典雅大方,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第125号窟的数珠手观音,头戴花冠,胸垂璎珞,腰系围裙,时悬衣带,身微前倾,面带喜悦,看后给人一种妩媚的感觉,故俗称“媚态观音”。
北山石刻中,现存碑碣7道。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
北山第136号普贤菩萨像(东方维纳斯)
北山佛湾第136号宋刻转轮经藏窟,俗称心神车窟。这窟造像秀美,雕刻精细,力学光学构思巧妙周密,整体安排和谐协调,对比强烈,保存完好无损,有许多艺术家把它誉为宋代石刻的精华和代表。
转轮经藏窟座东朝西。窟正中凿一巨大八角中心柱。柱础高大,蟠龙缠绕,柱础上有八角露盘。露盘周边浮雕栏干,栏干上有数十嬉戏儿童,天真顽皮,活泼可爱。柱上部作八面形高厚顶盖,每面以楼阁宝塔为饰。柱中部缕空环列八柱,支撑于露盘之上,顶盖之下,成八柱亭式法轮形制。此转轮中空透光,圆满地解决了支撑和采光的矛盾,真是匠心独具。
转轮经藏表示法轮常转,佛法无边。窟正壁刻释迦牟尼,左右刻迦叶、观音和阿难、大势至侍立两侧。左(南)、右(北)壁两组造像对称,左刻文殊菩萨、玉印和如意观音,右刻普贤菩萨、日月和数珠手观音。三壁有供养人像6身。窟口两侧各立一护法金刚,威武凶猛。
左右壁雕像个个性格鲜明,尊尊气质不同,各具风采,精美绝伦。
左壁文殊菩萨,结跏趺坐于莲座,莲座架在青狮背上,吼狮昂首扬鬣,好似奔驰于理想之地。手握经卷,两目平视远方,嘴唇柔薄上翘,表示他博学广闻,多才善辩,给人以精力充沛和自负的神情。他眼睛微闭,敛指胸前,似在沉思之中默默探索宇宙之法。他头戴方形宝冠,身着褒衣博带,胸前璎珞精巧细腻,面貌圆润,鼻梁高挺,双眼细长半垂,手臂手指秀美、灵巧,被艺术家誉为“东方美男子”。
右壁普贤菩萨,结跏趺坐于莲座,莲座置于白象背上。宝冠以佩玉、珠琏、花草为饰,刻纹婉转流丽。隆鼻、长眼而目光向下,薄唇而嘴角微微后收,泛起一种似笑非笑、欲笑又忍的神情。脸型清秀、圆润,身材修长,上身向前微倾,凝神深思,端庄透温柔,文静含妩媚。有的艺术家认为她集中了东方女性美的特征,可以称为“东方维纳斯”,也可称为东方的美神和爱神。
玉印观音,也叫宝印观音,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宝冠纹样类几何形,或椭圆,或三角,条条线条皆由颗颗珍珠串联而成,整个宝冠玲珑剔透,项下璎珞繁饰,历800多年而无一损毁。胸前丝巾绾结下垂,衣带错落繁复飘然座下,中间一条彩花腰带,环钏、佩玉、花瓣相串,甚为别致。面颐丰满,肌肤细嫩。嘴唇由几块方块组成,没有圆润感。她那刚正不阿而慈祥的面容令人难忘!
日月观音,又称六臂观音。结跏趺坐金刚座上。宝冠以花草为纹而无璎珞,缕空别致。胸前璎珞或串珠浑圆,或玉佩绫形,或莲瓣含蕊,或花蕾初绽,繁复对称,雍容华贵。鼻梁高棱,眼帘低垂,神情安详自在,端庄温和。面庞丰满而有弹性;两只向上举的手臂圆润细嫩,胜似玉笋,肌肉质感特别强,实在让人惊叹匠师的雕刻技艺!
左壁如意珠观音和右壁数珠手观音,皆立于莲台上。如意珠观音,宝冠由珠环佩玉拥簇而成,冠上有坐佛,冠顶头巾半掩,嘴角似笑如忍,双手捧一如意珠置于腹前。相传如意珠是佛祖前生冒险入海取得的摩尼珠,能使世人富有。数珠手观音,宝冠纹式团团卷卷,宛转回旋,变化无穷。脸庞椭圆、高额、细眉、隆鼻、长耳、双眼作垂帘之状。嘴角上翘带笑。两手相抚,婷婷玉立。两像装饰味特浓,天衣厚重,全身胸、腹、两袖及天衣下部都是锦花繁缨,珠珞玉佩,似可听至微风吹动的叮当妙音。繁缨衬托纤纤玉指的白嫩脸庞,更觉吹弹可破。
文殊、普贤面前的狮奴、象奴,玉印观音、日月观音前面的两对侍者都各具个性,特征突出,栩栩如生。
此窟雕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真是集东方美人于一窟,称得上美神荟萃图。
北山媚态观音
北山佛湾第125号龛的数珠手观音是一尊脍炙人口的精品。
这尊雕像,头戴花冠,发丝垂肩;头向左侧低俯,目光下视,含颦欲笑;右手轻拈一数珠串,左手握抚扼右腕,交叉于腹前,身段窈窕,体态轻盈,显得悠闲自若。袒胸露臂,衣裙飘拂,颇有静中寓动,“吴带当风”之趣。整个神态,天真腼腆,幽思含情,容貌俏丽妩媚,因而被人们昵称为“媚态观音”。
这尊数珠手观音从雕刻技巧上看,人体比例正确,动态自然,特别是对于面含微笑的处理,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北山古文孝经碑
在北山佛湾103号窟《赵懿简公神道碑》两旁内外窟壁上刻有范祖禹敬书的《古文孝经》,被历史学家马衡称为“环宇间仅此一刻”。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孝道”被儒家学说认为是首要的人世伦理道德,主张“百行孝为先”。《孝经》又分《古文孝经》和《今文孝经》。据传,秦始皇时,与儒家对立的法家人物掌权,搞了焚书坑儒,烧毁了儒家的全部经典著作,《孝经》也遭焚烧的厄运。刘汉王朝建立后,当初侥幸跑脱的儒生凭着记忆记录下来的《孝经》,叫《今文孝经》。后来,又在孔子的旧宅,发现了孝经的原文,就称为《古文孝经》。今文只有18章,古文有22章。除古文“闺门章”今文没有外,其他内容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是分段设章不同而已。
《古文孝经》第20章:“曾子曰:‘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争于父,臣不可以弗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焉得为孝乎’”这章的大意是:
孔子的大弟子曾参问孔子:“我大胆地问一下老师,服从父亲的命令,可算是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考查一下古往今来的事实,当天子的,如果有直言不讳、敢于诤谏的诤臣七人,他虽然不善于处理政事,还不至于失去天下;诸侯各国有这样的诤臣五人,虽然头脑不清,还不至于失去他的国家;一国之中有地位的大夫,有这样的诤臣三人,虽然胡搞一下,也不至于满门遭斩,九族被诛;社会上有地位的人士有这样的诤友,他就不会失去好名声;作父亲的,有这样直言相争的儿子,他就不会陷入不正当的行为中去。所以遇到错误的不当的措施、行为和言论,做儿子的不可不和父亲争辩;做臣子的不能不谏阻君王。故所以遇到不正当的事情就应争辩、谏阻。只会唯唯诺诺盲目服从,就会陷亲于不义,这怎么能叫孝道呢?”
第21章更提出事奉尊长和上司要“顺美救恶”的主张,意思就是尊长和上司有美德善事,要顺从,要发扬光大;而尊长和上司有恶行坏事,就要设法挽救,帮助他改正,避免产生过失。
孔子的这些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就是今天来说也还有可资借鉴的地方。我国自汉以后就有把儒家经典刻石的传统,称为“石经”。闻于世的有汉、魏、唐、蜀、北宋、南宋及清各代刻的石经。这些石经所刻的儒家经典有5种、6种、11种、13种不等,但都没有《古文孝经》,所以马衡说是“寰宇间仅此一刻”,此话毫不过誉。在宗教石窟里面刻佛经是比较多的,刻儒家经典则罕见。这也是北山《古文孝经》的又一价值所在。南宋《舆地纪胜昌州》列《古文孝经》条目,下载司马光语:“始藏之时,去古未远,其书最真。”范祖禹也说:“古文庶得其正。”对《古文孝经》作了高度评价。
书法珍品《赵懿简公神道碑》(《蔡京碑》)
在北山佛湾103号窟的内壁正中,有一块范祖禹撰文、蔡京书写并篆额的石碑,叫《赵懿简公神道碑》,俗称《蔡京碑》。
赵公名瞻,字大观,进士,是宋代的一个大夫,陕西周至人。碑文全在为赵歌功颂德。神道碑本是立于墓道前的碑。赵瞻的墓不在大足北山而在陕西,为什么北山会有他的墓碑呢?这得从蔡京说起。
凡是看过《水浒》的人,都知道蔡京是个老奸巨猾的奸臣。他是北宋末年六大奸臣之首。虽然权倾一时,但为后人痛恨。他写得一手好字,与当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同被列为宋代四大书法家。《宣和书谱》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臣,议于廊庙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照人。大字冠绝古今,鲜有俦匹。”这就是说他的书法严谨而不拘泥,飘逸而不乱规矩法则。他的楷书隶书如士大夫正冠(帽子)仗剑,立于廊庙之上,庄严稳重。行草则如王孙公子,光彩照人,生动活泼,如行云流水。大字冠绝古今,少有人敢比。
蔡就字虽好,但他为人可鄙,使人愤恨。在他得势时,还曾命令天下毁坏政敌元佑党人的书籍和字画。所以,当他失势之后,不仅“蔡京书令人掩鼻乃过”不受欢迎;元佑后辈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毁掉了他在全国的所有碑刻和字迹。蔡京所书赵瞻原碑,这时也被毁掉。到南宋孝宗之时,党争停息,民愤渐平,可能有赵的后代在昌州为官,就把赵碑拓本与《古文孝经》一并复刻在北山,以求祖先的功德传之后世。不料蔡京书法也就因此而保留下来,使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空白得以填补。
蔡京为人可鄙,但他的书法艺术后人还是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称他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因而蔡京碑一直被人们视为难得的书法珍品。清末大足县贩卖碑贴商人马瞎子,每年拓《蔡京碑》不下千本,转售外地。为使孤本卖高价,每拓一次,即毁部分字迹,致使此碑字迹残缺甚多,实在是一件千古憾事。
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南2公里,海拔514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131-1162年(南宋绍兴年间)。崖面长86米,高3.5-10.2米,通编为15号。其中造像5龛窟,主要有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龛、龙洞、真武大帝龛等道教题材。在大足石刻中,公元11-13世纪的道教石刻,是中国道教石窟造像最多、最集中、反映神系(神仙系统)最完整的。保存完好者有5处,以南山为著。如第5号三清古洞,共刻像421尊,以道教最高神“三清”为主,配刻以“四御”及圣母、王母等群神,生动地反映了公元12世纪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变为神系、神阶明确的“三清”、“四御”信仰的历史事实。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雕刻最为精美;就内容而言,是最完备而有系统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第的实物资料,有着极高的宗教、历史、艺术价值。
南山有碑刻题记28件。其中公元1250年的何光震饯郡王梦应记碑,记载了公元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基本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具有“以碑证史”、“以碑补史”、“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444.6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082-1090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
石篆山石刻是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孔子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鳞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石门山石刻
石门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海拔374.1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1151年(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6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
石门山石刻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版图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尊,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尊,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
妙高山石刻
妙高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南偏南方向37.5公里处的季家镇,始建于公元1144年(南宋绍兴十四年),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三教”造像区,孔子、释迦、老君共一窟。共编为8号,造像1005尊。
尖山子石刻
尖山子石刻,位于大足县宝山乡建角村,距大足县城24公里。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是大足石刻中凿造年代最久远的石刻,也是川东已知最早的石刻。属于佛教造像,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崖面宽12米,高8米,共编为9号,造像158尊。岩壁上刻有栩栩如生的释迦说法龛、力士龛、阿弥陀佛龛、观音龛、弥勒说法龛等。
舒成岩石刻
舒成岩,古名云从岩,又名半边庙,位于大足县城北偏西10公里处的中敖镇。凿造于公元1143-1153年间(南宋绍兴十三年至二十三年间)。属于道教造像,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共编5号,造像426尊。
多宝塔(北塔)
多宝塔,因其位于大足县城之北的龙岗山巅,故人们称之为北塔;又因观之是白色,人们亦谓之白塔。
该塔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至二十五年,即公元1147年至1155年,为内楼阁外密檐的八边形砖塔,内八层,外十三级,通高33米,是大足县城的象征和标志。199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该塔,传说颇多,或为鲁班所造,或为赵巧所造,或为神仙所造,或为晚唐末年昌州刺史韦君靖所造,或为历代人民所造。特别是冯楫造塔之说,流传甚广,亦为普遍。
冯楫,官衔颇多,相传其幼年丧父,其母于贫病交加之际,将其托养于他人,忍痛外出叫化谋生。冯楫成年后一直做官,官至劝农史,且思母心切,曾派人多方打听其母下落,皆杳无音讯,其五十大寿时,与其双目失明,成了叫化婆的母亲重逢。他将其母扶入家中,精心侍候,并请名医,为其疗疾。不久,其母双目重见光明,冯楫高兴万分,认为是佛和菩萨显灵,于是出资修了该塔,以示后人瞻仰。
传说归传说。考其史实,该塔确实为冯楫出资所造,并在塔身内外,镶嵌127龛造像,主要有释迦佛、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孔雀明王、摩利支天、双林法寂和图文并茂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造像。其造像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生动活泼。进入塔内,拾级迂回而上,临窗四下眺望,大足县城和四周的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千佛岩
千佛岩石刻因有千尊佛像而得名。距石篆山石刻0.75公里,明代造像,编为10号。1992年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岩面刻有金光佛龛(内有十二金光佛、“忍”字碑、地藏像和不空绢索观音)、西方三圣像、八佛像龛、观无量寿佛经变像。8-10号均为千佛壁。
其他风光景点
龙水湖
龙水湖,位于“五金之乡”龙水镇东南,玉龙山西北麓,距大足县城20公里,湖区面积8000多亩,湖水面积5000多亩,自然小岛108个,蓄水量12,000,000多立方,相当于4个杭州西湖。环湖游览一周,达36.5公里。抵长堤,只见西山雄峙,岛屿星罗棋布,明镜似的湖泊,阳光映照,波光粼粼。她既有太湖的烟波浩渺,西湖的水平如镜,又有桂林的明媚风光,蓬莱的神奇仙境。
湖坝东侧是龙水湖宾馆,外型别致,装饰高雅,亭台楼榭,别具一格,既能接待游客,又可供开会和避暑之用。红色高耸的“观湖亭”(亦称松鹤亭),建造在苍松翠柏之中,“万绿丛中一点红”,令人叫绝!
登上观湖亭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湖内岛屿星罗棋布,大大小小一百零八岛,与梁山泊好汉一百单八将巧合,故有《水浒》英雄聚会之说,给龙水湖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岛上绿树成荫,好似绿绒绒的绣球,飘逸在一碧万顷的湖面上。岛子边沿,柳枝下垂,随风摆动,戏弄湖水,犹如仙女弯腰,渔翁垂钓。湖水清澈透明,掬一口湖心水,便能领略清泉神水甘又甜的惬意。湖面上五颜六色的游船慢慢游弋,与一群群翩翩戏水的水鸟相映成趣,机动彩色龙舟在碧波中穿行,南来北往,运送肤色各异慕名而来石刻之乡的中外游客。每当山岚初起,雨雾蒙蒙,山也虚无,岛也飘缈,“长烟一空,水天一色”,遐想无穷之时,龙水湖风光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著名作家、书法家魏传统游了龙水湖,诗兴大发,吟唱道:“山泉清彻透百岛,景色宜人乐万家。海内衣冠络绎来,天涯毗邻共芳华。”
北山公园
北山公园因地处北山而得名,紧靠大足县城。北山公园建于1982年,占地560亩,把亭阁、楼榭、荷花池、多宝塔(北塔)、儿童乐园、饶国梁烈士纪念碑和驰名中外的北山石刻串在一起,形成一体。游客漫步盘山幽径,观花看树,咏梅赏竹;参观石刻,翘首亭阁;遥望远景,吟诗作赋。公园里,梅岭、竹园、香樟林、秋实园已具一定规模;电动小火车、旋转坐椅、碰碰车、组合秋千、环形荡椅、彩龙梭梭板等十多种游设施,供儿童尽情游玩。北山公园已是一个多景点、多情趣的现代园林式公园,一年四季,各有千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视察北山公园后,深有感触地说:“北山景美,大足人勤。”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看后欣然挥毫题字:“望城春晓。”
西山森林公园
西山森林公园之绝,绝在于“大”。它的总面积达5万余亩,森林覆盖率为92%,其中竹海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它横亘于大足东南,与铜梁、永川接壤,与龙水湖山水相连,1995年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西山森林公园之绝,绝在于山青水秀,奇趣横生。林区重峦叠障,险峻多姿。重重山峦似层层绿波,高瞻远瞩一望无涯。巴岳山的四大山峰,西山林区就占其三。其间翠竹青青,松涛阵阵;古楠苍松,婀娜多姿。俯瞰西湖,波光粼粼,水色秀丽,风景如画。林区的自然景观十分奇异,坛子石上大下小,犹如坛子倒悬于山峰间,石顶平坦,人攀其上,有摇摇欲坠之感;山间,有的溶洞深不可测,有的溶洞钟乳林立,流水潺潺;七大山峦的原始森林,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且坡坡相同,路路相似,恰似诸葛孔明在此摆下的“八卦阵”。
西山森林公园之绝,绝在于传说神奇,故事离奇。有三清洞的传说,有白云寺的故事,有朱家沟溶洞的神话,有乾隆的御带佳作,还有余栋臣西山义旗的遗址┅┅
西山森林公园之绝,绝在于桫椤丛生,层次分明。桫椤是稀世珍贵植物。西山森林公园本属不宜桫椤自下而上的高伟度地区,而桫椤能在这里的一条款深沟中生长和繁衍后代,可见桫椤之灵气和顽强,也可见此沟的神秘和神奇。据悉桫椤与恐龙同存于三亿年前,而西山林区的桫椤也有两午多年的历史了。大桫椤足有三百多棵,小桫椤不计其数。而今的桫椤沟已开发成桫椤园,石径梯道沿沟而上,座座草亭分布其间。桫椤园中的桫椤成林,是生态浴的好去处。常去桫椤园可以一抒心境,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民风民俗
大足石刻艺术节
大足县委、县人民政府和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举办中国大足石刻艺术节,是合理开发利用大足石刻、宣传研究大足石刻、让大足石刻走向世界,使更多的人了解大足石刻而举办的盛大隆重的节日。
中国大足石刻艺术节,现已成功地举办过两次:即1995年和2000年各举办过一次。
1995年,为了更好地宣传大足石刻,扩大大足石刻的影响,提高大足石刻的知名度,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的领导下,举办了首届大足石刻艺术节。艺术节期间,举行了大型的歌舞晚会。
2000年6月6-10日举办了第二届大足石刻艺术节。艺术节期间,推出了北山-宝顶山-南山;龙水湖-西山森林公园-桫椤公园;荷花山庄-石马天主教堂-石门山等三条一日游热线;推出了邮亭鲫鱼、龙岗滨河小吃、荷花鱼、跳水鱼等近20种名优美食。此外,大足还推出了包括能源交通、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工业等四个大类计16个招商引资项目。还有,中内影视明星、央视节目主持人唐国强、屠洪刚、郭达、李丹阳也到现场为艺术节助阵。
宝顶香会
宝顶香会历史最久、声势最大,名闻遐耳。宝顶山寺自唐而宋而明,均受朝廷敕赐。明代隆庆五年(1517年)宝顶山寺住持悟朝立《敕赐圣寿寺传灯记碑》:宝顶称诸山之甲,考其开创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奉朝廷敕赐三道,以表佛迹之奇。蜀献王令旨二道,所以嘉天作之美。迄今历年香火代不乏人。弘治十七年(1504年)宝顶山曹琼《恩荣圣寿寺碑》:圣寿寺建自唐,宋熙宁间敕赐今号。宝顶香会自明代以后十分兴盛。康熙二十九年(1690)荣昌知县兼摄大足县事史彰《重开宝顶山记碑》:“历代香火最盛,名齐峨眉,蜀人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语。”“元明香火震炫川东”。宝顶香会顶礼观音菩萨,自正月中旬至三月初前后四十五天均为会期,以农历二月初一、十五、十九上山拜佛者最多。十九,为观音菩萨诞生日,为香会正期,尤为热闹。香客来自巴蜀各州府县,外及云贵陕等各省。民国25年王化云视察日记云:佛教胜地宝顶山,每届古历二月内,附近各县善男信女往来进香拜佛者约十余万人。
香客有散客,有团体(架香)。团体朝山结成架香团队,少者数十人,多者数百人,各身佩黄袋,腰围小黄裙,手持黄旗,流星开路,龙灯狮子前导,随后旗锣伞帐,九品香烛,圣驾天子,十八学士,十八罗汉,二十八宿,沿途吹打喧腾。每到一处寺院或城镇,引香师即领唱佛偈。进入宝顶大佛湾,亦由引香师领队,唱佛歌(佛偈子),随众手捧香,交午后,到圣寿寺狮子坝耍彩龙,游城,再到各殿最后,到山顶维摩朝(表示上“三十三天”)。每日架香团队少时十多个,多时百多个,常常排轮次等候至深夜。香客献彩送匾,许愿还愿,挂功果等个人活动亦非常拥挤。十九日夜半烧子时香,煤钱化纸无数,爆竹声震天。香会期间香山场四周摊棚林立,热闹之极,香客、商贩、乞丐各色人等云集,各州府县也有来此做生意的,买卖兴隆。县政当局必派警丁维持治安,防区时期有驻军一连前去镇守。演戏耍把戏,比武打擂,竞赛狮舞彩灯,应有尽有。香会尾期由叫化营唱佛,见什么,唱什么,逗众取乐。香山场四周农民多造楼房,捆扎通铺,四五人搭一被,供香客短暂歇宿,此去彼来,一夜可接待香客三五轮次。也有打锣鼓者,提香篮者,受顾于香客。附近农民靠香会收入可维持半年生活。县城附近也有许多抬香架脚力。
解放后宝顶香会冷落数十年。80年代大足石刻宣传加强,圣寿寺对外开放,宝顶香会再度兴盛。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县内外到宝顶烧子时香或旅游观光者数以万计。大小车辆络绎于道,由宝顶车站沿公路一直停靠到7公里外的化龙乡。宝顶香会为礼佛活动,也具有春游、夏游、秋游、娱乐、商贸性质,对大足经济文化民俗有相当大的影响。史彰《重开宝顶山碑记》云:“闻前人言,山寺兴废关系邑之盛衰,寺圣则民皆安堵,寺废则民尽逃散,如欲招集逃亡,宜先开宝顶。”
现在宝顶香会期间的宝顶山石刻区,特别是大足石刻被重庆市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除了善男信女烧香拜佛以外,而更多的是成了世界各国人民旅游观光、进行文化交流、领略和欣赏世界文化遗产的胜地。
龙舟赛
大足县民间一年一度的龙舟赛,都在龙水湖举行。
每年参赛者都有来自四川、重庆的数十支队伍,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岸上观看龙舟赛者,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呐喊助威声,响彻云天。
桃花会
大足民间三月的桃花会,在化龙乡举行。
每年来观赏桃花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时间达一月之久。
石马天主教堂
石马天主教堂,是重庆市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该教堂于1899年动土,1904年竣工。占地面积8887平方米,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教区内有天之门、钟鼓楼、圣母殿、咏经堂、传教室及神父、教友居住房屋等场所。
这座由法国人设计的歌特式天主教堂,系砖、木、石结构。殿堂正中上方塑有圣母、天神、耶稣等巨型身像;两侧墙壁挂有多幅记叙耶稣为拯救人类钉在十字架上流血而死的彩色图片;堂顶望板上印有精美的麦穗、葡萄、玫瑰图案,象征着圣母在圣人圣女及诸天神中最可赞美与丽洁。堂内可供数千人同时跪姿念经的木凳安放整齐,16根巨型石墩上耸立的圆柱洁白无瑕。全堂装饰结构高雅,显得豪华、气派,十分壮观。步入其中不但能体验到古老的西方文化气息,更有一种森严、神圣之感觉。
由于党和政府对宗教工作高度重视,于1984年、1988年、1996年先后三次出资对该教堂进行了维修与装饰。不仅一直保持了原貌,而且局部地方还作了补充与完善。因而每年4月的复活节、5月的降临节、8月的圣母升天节、11月的追思节和12月25日的圣诞节都吸引了近万名中外客人参加活动和观光。
万古鲤鱼灯舞
万古鲤鱼灯舞,是大足独具特色的民间乡土文化奇葩。
灯光雪亮,音乐缓缓,环境轻柔,天光水色之中,一群“鲤鱼”追逐抢宝、跳龙门、觅食、啄草、游弋、产卵每个动作,每个情节,每个造型,无不清楚明白,既优美酣畅,又轻盈快捷;既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又映照出一个鱼的世界。这便是万古镇已演了近半个世纪的鲤鱼灯舞——一支地地道道的从编导到演员都是由农民民间文艺队伍创演的杰作。
远在解放前,万古地区的群众就用竹子、绵纸制作各种不同形态的动物,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逢年过节在街上耍弄。此地人团年席上必得布鱼,以示“年年有余”;因年末岁尾玩鱼,寄希望于“鲤鱼跳龙门”,便构成了节日民间文化活动的一个主题。
1956年,正值壮年的民间艺术家周树人师傅和其他几个爱好者严密构思、精心市制出第一条能够舞动的鲤鱼,县文化馆发现后立即重点支持,进一步改善道具和制作,并根据鱼的特性编排成“鲤鱼抢宝”、“鲤鱼啄草产卵”等故事情节和动作,做成两条鱼,由5个人演出,首次搬上舞台,竞一炮打响,由县里演到地区,从地区演到省里。在省获一等奖后,又选送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舞蹈汇演,又获一等奖,并进入怀仁堂向中央领导作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革命领袖的亲切接见。
由于历史的原因,六、七十年代,鲤鱼灯舞成为了一个被尘封的故事。80年代中期重获新生,赴重庆剧场演出,受到文艺界专家高度评价。之后,在县里组织的“狮灯”、“龙灯”、“鱼灯”的三灯比赛中获一等奖;赴重庆市街头表演,令山城人民大饱眼福。进入90年代,边疆两所两次被邀赴京参加“龙潭杯赛”的庙会表演。庆重庆直辖晚会,作为开幕节目;此后又参加庆香港回归文艺汇演,并被作为重庆市的代表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四川电视台、香港卫视台、重庆电视台等,皆作过映播或报道。它还被编入《重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1998年,万古镇被重庆市命名为“鲤鱼灯舞之乡”。
“盛世兴文化,辛劳育奇葩”。鲤鱼灯舞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之一枝,万古镇和大足县是没负盛世的。
大足特产
冬尖
创始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裕盛通”,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家传特产冬尖菜,早已驰名全国。民国年间,“裕盛通”的冬尖菜曾远销武汉、广州、上海等地,并在上海设铺经销,很有名气。据传民国时期,“裕盛通”雇人把装坛密封的冬尖菜从水路用船运住上海,船在靠上海码头时,无意中打破一坛冬尖菜,顿时一股浓郁的清香飘满全船,并随着江风飘向两岸,因而享有“十里香”的美称。
宝顶冬尖,以本地所产冬菜为原料,经独特的传统工艺加工,陈年坛贮而成。它要求选菜嫩壮、划菜做到“三刀四瓣”,旷野搭架晾菜,剪选嫩尖(100公斤冬菜只能选制六七公斤冬尖),必须用井盐细揉,在腌制中不加任何香料,装坛密封,须贮存两年以上,贮藏时间越久,质量越好。
宝顶冬尖,外观油浸发亮,呈油绿色,具有嫩、脆、鲜和清香浓郁、香味经久不散的特点,营养丰富,能增进食欲,具有开胃功能,用于炒肉、炖肉、烧汤、做面食点心等烹饪调味,鲜嫩可口,被称为“菜味精”。它既是家中常用的好菜,又是宾客宴席上的美味佳肴。
宝顶冬尖年产量可达40吨以上,早已被评为重庆市优质产品。
笛女牌大曲酒
笛女大曲以大足宝顶山石刻“吹笛女”而命名。
笛女大曲虽然距离五粮液的产地宜宾几百里,但在重庆市场上,在常饮中国名酒的外宾中,经常听到人们称赞笛女大曲的浓香扑鼻、回味悠长、香味无穷等方面与五粮液相近,称笛女大曲是重庆五粮液。日本石川一成先生在大足游览时,品尝了笛女大曲,回国后在《读卖新闻》和《朋友》刊物眼表文章写道:“此酒与四川名酒五粮液相近,是一种尚未显露头角的名酒。”
笛女大曲选用宝顶山涧清泉为酿造用水,以优质高梁为原料,上等小麦自然培菌法制曲,采用泸州传统的浓香型曲酒生产工艺和人工培窖、新窖老熟、稳准配料、精心操作,匀适低温、多轮发酵、陶坛陈酿、精细勾兑等新的独特酿造程序精制而成。
中国党政军领导和外宾先后来大足参观石刻,并品尝笛女大曲酒,无不赞美笛女大曲。天宝陪同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参观大足时,两位领导品尝笛女大曲酒后,杨尚昆叫天宝题词:“醇香扑鼻,清爽可口,回味无穷,不愧称蜀中佳酿。”
加拿大英特仑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亚州部总经理吴锦萍先生赞道:“静置见之清澈晶莹,瓶开闻之浓香扑鼻,举杯饮之口喉留味,席间耳闻赞誉满堂。唯此名酒能令人极尽各感官之最高享受也。”
中国国家白酒评委、酿酒专家白希智对此酒的评价是“美酒飘香味无穷”。
中国国家特约白酒评委、酿酒专家于桥说:“笛女大曲质量好,品尝一回永不忘。”
1988年4月27日,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到大足参观石刻,品尝笛女大曲后,欣然命笔:“其味也甘,其名也美,闻之欲醉,尝之欲仙。”
笛女大曲在1984年先后获得重庆市优质产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商业部“银爵奖”第一名,1987年获中商部金爵奖,又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奖。现笛女大曲产量逐年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多数省市享有声誉,因价廉物美成为各地抢收手货,1991年已列为中国名酒类,被誉为“重庆五粮液”。
大足竹编
大足竹编,历史悠久,花色品种繁多,纺织工艺精湛,素有“竹编之乡”的美称。
大足竹源丰富。早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大足申报《路孔河水灾》文中有“栖篾簟千家,无举火之厨”一语。簟即竹席,可见当时大足竹席已广为民用。清咸丰以后,其竹编业日兴,产品渐及省内许多市县和云、贵、湖、广等省。解放后,大足竹编有了很大的发展。1950年,全县商业部门收购竹席40万张,到1978年,达到259万张,增长5.5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政策的放宽,已由单一的国家商业部门经营,变为多渠道经营,民间经营量已大大超过国营商业收购量。1991年,全县竹席年产量达400万合(一合为一青二黄或一青三黄)。三驱、铁山两镇和其他部分乡镇的许多农民,男女老幼皆会织席。三驱、铁山两镇的产席量约占全县竹席总产量的60~70%。销售区域也扩大到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安徽、山西、河北、内蒙等省区。
大足县常见的竹编制品,除大宗的青席、黄席外,还有晒席、斗席、围席、枕席、竹篮、竹囤、竹桌、竹椅、竹床、竹几、竹篓、竹包、竹扣、竹篦、竹帘、竹扒、竹笼、竹篆、竹罩、箩篼、提篼、背篼、鸳篼、筲箕、撮箕、簸箕、笔筒、蒸笼、锅盖、虾扒、亮罩、巴笼、刷把等,每一品种还分多种规格和花色。1959年三驱织席能手李绪根、吴成周等,织“万字格”、“水波浪”、“木瓜心”、“滚绣球”、“长城图”和多种字画等精美图案花席,获四川省评比优质奖。
近年来,竹编产品的产量和销量不断增大。大足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竹编产品的不断创新,花色新颖,图案清晰,美观大方的多种图式花席、枕套、帐帘、门帘、蚊帐、画屏、提包和公文包等,篾薄、条细、柔软可折叠,携带轻便,颇受用户欢迎。有的产品送展广交会获得好评,有的被中外游客视为珍品购买,显示了大足竹编业的美好前景。
龙水小五金
伴随着大足石刻的开凿而诞生的龙水小五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龙水小五金有产品12门类,2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规格型号,年产值达15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及东南亚和欧美市场。龙水镇已建成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五金专业市场,是名扬全国的五金之乡。
龙水小五金具有价廉物美、实用多能、经久耐用、钢火独到等特点,符合中国广大群众的消费观念。许多产品尤其适应广大农村、边民及少数民族的使用习惯;怀剪及不锈钢炊餐用具等产品,也深受旅游者及城镇居民的喜爱,社会适应面比较广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和对外贸易的扩大,龙水小五金在产量、品种、档次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大足县名特产品很多,民国时期就有“廖字窝槽剪”、“唐字生钢剃刀”、“罗字中剪”、“夏字花剪”、“上字将军锁”、“虎牌烟刀”、“曾字安宁刀”、“国货牌小刀”、“金忠牌洋刀”、“四川洋刀”等。解放后被评为优质产品的龙水小五金有44种,其中获国家部级奖的有龙水工具厂的锯弓,大足剪刀厂的飞天牌剪刀2种;获西南地区或省级奖的有龙水制锁厂的26毫米横开弹子锁、抽屉锁、金鸡牌35毫米挂锁,大足五金厂的足锋牌菜刀,大足管件厂的15~50毫米6种弯头、外接头,龙水工具厂的锯弓,宝顶马铁厂的15~25毫米4种弯头、活接头及三通接头,渗铝厂的渗铝钢等16种;其余26种获地区或市级奖。
卓字牌怀剪
也称旅行剪,是解放初期龙水五金户周树荣所创制的产品。因小巧玲珑,精致美观,折叠卷曲,携带方便,可揣怀中,故名怀剪。剪上錾一“卓”字,是卓越优良之意。1954年周树荣加入龙水五金一社,授徒传艺,社内成立一个小组从事怀剪生产。1958年“大跃进”时怀剪停产。1962年春,五金一社收到南京部队罗国志一封来信,信中说他在一位战友那里见到这种小剪刀,喜爱非常,可是找遍南京、武汉、天津、沈阳各大城市都未能买到,十分遗憾,于是根据剪刀上所刻“大足一社”字样追寻觅购。此信引起一社及县党政领导的重视,促成怀剪生产的恢复与发展,随即抽调原怀剪生产人员归队,单独建立了怀剪生产社。有新华社记者就此事写了《怀剪的新生》一文刊于《四川日报》。接着有温州、杭州等地来人来函求取怀剪生产技艺,从此怀剪之花盛开华东各地。1978年怀剪社并入大足制锁厂,成为该厂一个专业车间。现产品规格分单用剪和多用剪两类,前者分2号、3号,后者配有小刀和启瓶器。卓字牌怀剪在1980年杭州全国旅行剪评比会上,受到轻工部“造型美观,锋利度最好”的好评。1991年产量41.84万把。
龙水牌不锈钢炊餐用具
是龙水菜刀厂率先开发的新兴产品。1980年该厂在重庆特殊钢厂帮助下,开发不锈钢菜刀获得成功,投放市场深受顾客欢迎,随后各地也陆续兴起。经不断发展现有菜刀、锅铲、汤瓢、饭瓢、小厨刀、水果刀等20多个品种,成为系列产品。有木柄、金属柄及塑料柄之别。材质均为不锈耐酸钢,经自由锻造、模压制坯、定型、淬火、抛磨等工序而成。外型光亮,美观大方,耐用,抗腐蚀性强,硬度值达HRC50~55,表面粗糙度值小于1.6Um。1990年产17万件,1991年因上另一新产品,产8万件。
飞天牌民用剪
有窝槽、平槽两大类,窝槽剪含特号、一号2种,平槽剪含特号、一号、二号、三号4种。造型美观大方,外形圆滑光亮,端部尖锐锋利,刃口剪绸不掉丝。表面经发蓝处理,耐腐蚀性强,经1%硫酸溶液定时测试,耐腐蚀性居全国之冠。窝槽剪是龙水廖炳云独创产品,为龙水独家生产,刀叶内侧有槽,剪裁时灰尘落入槽内而不致造成剪切腻口,且双叶内空,磨擦力小,因而锋利省力,也好磨。一号平槽剪在1978年四川省“三刀”质量评比会议上,当众剪切叠成1寸宽40层厚的白布,快如刀切,剪刀不卷口,不断裂,不变形,剪切力居第一名。飞天牌民用剪1990年产22万把,1991年产26万把。
万能指甲刀
是龙水小五金传统名特产品之一。1962年6月16日《四川日报》刊出《怀剪的新生》,社会影响很大,同年8月30日又刊出范广寿《从怀剪的新生想到指甲刀》一文。文中写道,1955年春他在什邡县买到一把錾有“大足徐文彬”字样的指甲刀。整个刀体由钢铁锻制的指甲刀、割纸刀、压力杠杆兼锉刀三部分组成。能折能伸,伸长130毫米,折起只有57毫米长。设计巧,钢火好,刀片合缝严密,坚韧锋利,牢固结实。既能剪手指甲、脚趾甲,还能剪丝线,剪32号铅丝和铜丝,不会“卷口缺刃”。不仅可割纸,也可割削其他东西,可以用它拔取钉子,上下螺丝,扎眼穿孔,装订书册,或者用它那厚实沉重的刀身敲击钉子。它既是刀子,也是剪子、锥子、榔头、钳子、起子,用途很多。他说这把指甲刀8年来随他跨黄河,渡乌江,越巴山,涉羌水,在工作、生活和学习各个方面,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而仍然完好无损,“健康状况”甚佳。他把它视为“无言的密友”,形影不离。作者热切希望“万能指甲刀”也能像怀剪一样,重见于市场。范文广道出了广大群众对龙水小五金的喜爱之情,从中也可以看出龙水小五金的魔力和生命力所在。徐文彬是农村五金户,范文刊出后,曾有人动员他加入龙水五金社,徐不愿意。指甲刀一直是农村五金户的产品。
足锋牌菜刀
1982年获四川省质量评比第一名。1980年列为“四川省土特名产”之一。产品特点,由优质复合钢制成,腔空,背厚,口子薄,刃口锋利,刀口能前切后砍,刀把合手好使,美观价廉,规格多样。畅销全国23个省市,并销香港及加拿大等地。1991年产54万把。
金忠小刀
抗战时期龙水小刀业户金万一,为抵制日货,大力发展其名牌产品“金忠小刀”,名振遐迩。80年代初期农村小五金业勃兴,龙水金万一之子金明高弟兄3人继承父业,开办“金忠小刀厂”,恢复这一传统名牌产品。近年来采用不锈钢代替土钢和木把,制作精巧,畅销市场,1990年行销澳大利亚,1991年远销美国。
大足风味小吃
邮亭鲫鱼
1999年,成都、重庆以及川渝两地的一些县市餐饮市场,刮起了一股“邮亭鲫鱼”旋风,其势头之强劲令餐饮业老板始料未及。在重庆,邮亭鲫鱼之火爆超过了以往泉水鸡、烧鸡公等,仅储奇门滨江路一带就集中了十几家大中型的邮亭鲫鱼店,上千食客蜂拥而至,每天的生意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在成都,也有不少大型火锅店、中餐馆“土法上马”,摇身一变经营起邮亭鲫鱼来。文华路、玉林小区、东较场……不少餐馆改旗易帜,高悬起“邮亭鲫鱼”招牌。一般的邮亭鲫鱼店每天能售出一百多公斤鲫鱼,较大一点的店每天能售二到三百公斤鲫鱼。即使这样,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有时还得编号候座。与此同时,吃邮亭鲫鱼必备的鱼形盘子也在蓉城餐具市场上卖断了货,鲜活鲫鱼价格也不断上涨。
在荣昌、永川、铜梁、璧山、安岳、南充、绵阳等地,到处都可见了“邮亭鲫鱼”的招牌,甚至江苏等省外一些城市里,也可见到“邮亭鲫鱼”店……
在邮亭鲫鱼的发源地大足县邮亭镇,“邮亭鲫鱼”更是得到迅猛发展,在大邮公路沿线的邮亭水泥厂到公铁大桥之间,形成了邮亭鲫鱼一条街,经营户超过了20户,从业人员近100人,不少外地食客,慕名而来,专程来品尝正宗的邮亭鲫鱼。到大足来旅游者,在宝顶、北山石刻一饱眼福之后,又到邮亭鲫一条街大饱口福。在邮亭鲫鱼一条街,最著名的招牌有“刘三姐鲫鱼”、“杨门正宗鲫鱼”、“邮亭陈鲫鱼”。其中“邮亭陈鲫鱼”的品牌,已向国家工商局申请注册。
“邮亭杨鲫鱼”,原名杨门正宗鲫鱼,是杨中友、陈依群承袭家传秘方,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精心研制而成。它无不讲究色、香、味、美,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是人们公认的美味佳肴和保健食品,给人以美的享受。
“邮亭杨鲫鱼”餐厅,环境幽雅,设施齐全,宽敞舒适,可同时供200人就餐。她以“宾客至上”为宗旨,服务热情周到,迎来八方朋友、十方宾客,被命名为大足县名优特菜品和旅游定点餐厅。
地址:邮亭下高速公路1公里处的公路右边
电话:023-43528302
手机:1362823908
刘三姐鲫鱼,是高级农艺师刘著英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精心研制而成。它无不讲究色、香、味,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是人们公认的美味佳肴和保健食品,给人以美的享受。
刘三姐鲫鱼被命名为大足县名优特菜品和旅游定点餐馆。
地址:邮亭镇红石村一组(邮亭至大足县城的公路旁)
电话:023-43528419 13608316911
三驱田凉粉
大足县三驱镇河街居委田正华、唐吉英夫妇因卖豌豆凉粉而闻名于市内外,故得名——田凉粉。
田凉粉产于三驱镇,历史悠久,现有100余年的历史,可称之为田家几代人共同创造的绝活。
田凉粉每年一万公斤以上豌豆作原料,制作凉粉四仟盆,八万碗左右,广州、泸州、成都、重庆、永川、大足等市内外客人颇为喜爱。
田凉粉由豌豆作原料,加之用其祖传秘方调制、搅拌而成,切成细丝,柔而不断,配上香油、椒油、芝麻、蒜泥、荷香、醋、酱油等十多种佐料,吃起来可口可香,回味无穷,能解酒、解闷,能打开你厌食的胃口,能使你疲惫的身体立即恢复体力,有延年益寿之功效,食之赞不绝口。
三驱李甜粑
甜粑产于大足县三驱镇,距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特别是三驱镇河街居委李顺儒、何琼夫妇制作的甜粑,远近闻名,故得名——李甜粑。
李甜粑年耗原料糯米7500公斤左右,能制作甜粑12万个左右。
李甜粑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上大米、香料、芝麻、核桃、白糖、活粉碎子、菜油等多种佐料,加之祖传秘方,制成甜粑,食之,香、甜、糯、嫩,回味无穷,能敲开你厌食之胃口,有提神之功效,有让人精神舒畅、愉快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