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晚饭在东大街一家小小的酒店。却有着很亮的名声:纳西第一家,在很多的丽江游记里,都提到了这一个小小的酒店。店不大,雇工却不少,有的在闲座着---今晚生意不如我们想象的好。
我们穿过烟熏火燎的店堂、又小心翼翼的爬上宽仅一尺,满是油污几乎成为滑板的楼梯,上了二楼,三个人围坐在矮矮的小方桌前,聊着天、看着窗外、等着菜。
丽江的小酒馆、咖啡窝、小饭店很多,在小桥流水的旁边,在浓浓的咖啡香中,一边听水,一边看月,是很雅致的事情----可惜,今晚无月,只有潺潺的水声,不舍日夜,伴着的,是远处传来的纳西古乐的悠扬。
所有的旅游资料,几乎都要提到丽江的小吃:糌粑、血肠,梨也要了这两道,在我和梨的心中,都期待着消受那被许多游侠称道不已的佳品。
我们喝到第6杯水的时候,久仰的名菜终于送来了:糌粑---油炸的硬梆梆的,确实是锻炼牙齿的好东东;至于血肠,看着那黑乎乎切成的薄片,我和梨再也提不起兴致。不禁想起白天在深巷里看见的民家在煎鸡豌豆粉---那也是一道名品,只不知道味道如何。
四方街是每个去丽江的游客必到的地方。我们踏上四方街,已是灯火阑珊的夜。这说是街,实际是个小小的广场---如果想选择一两件旅游的纪念,一定要来这里的。但此刻,白天的繁华热闹远去了,广场上冷冷清清。我和梨踱步在水声里。看小桥流水边酒家的红灯笼,听隐隐飘来的纳西古乐。
说到纳西古乐,据介绍说实际是明清时中原道教洞经音乐,击百年来,曲调没有变、演奏的乐器也没有变、演出的仪式也没有变,变化的,只是一代一代无名或有名的乐人。
东巴宫是听古乐的地方,每天晚上都有穿戴着盛装的纳西乐师坐在门口,检票也做招徕,引得许多老外拿着照相机拍个不停。古乐的票价40元,可以听两个小时。俗人如我,站在检票的门口,探头窥视了一下乐场,只见里面烟雾弥漫,人声嚷嚷。在静静的丽江夜里,确实是热闹得出奇。
另一处是东巴宫对面的“大研纳西古乐会”,这里的主持,就是所谓的“奇人”宣科先生,有人说“宣科先生在音乐上有灵气,在学问上有鬼气,在行事上有匪气,没有宣科,丽江会寂寞很多”。此刻,乐会门外喇叭上宣科先生正用流利的英语插科打诨着,和旁边录像厅传出的港台片的嗲声嗲气争夺着听众与观众。
唯有四方街的大石桥寂寞、唯有飘摇在水底的长长的青荇寂寞,唯有百十年不变的古乐寂寞,“仙乐”也好,“天籁”也罢,丽江本来就是宽容的,不是吗?
想到此,我和梨相对一笑。
作者:yixi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