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棠樾村头,坐落着7座气势恢弘的古牌坊。这些牌坊按照“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述说着几百年来这座村庄的兴衰。这些造型精美的石坊和村中的男祠,女祠已是黄山市的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为朝庭兴旺作出的“杰出贡献”,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庭。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气宇轩昂。到了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也日臻完善。
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一连7座,建筑风格混然一体,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据建筑专家们讲: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价值。
第一座麻石牌坊:始建于明代嘉清年间,距今已有450余年。牌坊四柱落墩,古朴雄伟,在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圣旨”两字镶在其中,横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狮一对,英武异常。据介绍,被皇帝表彰的鲍灿,一生并未做过官,因教育子孙有方,其孙又在捍卫明室江山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被皇帝“荣封三代”,特为其祖立坊。
第二座牌坊: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慈孝里”牌坊,乃皇帝亲批“御制”,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见一斑。牌坊上铭刻的“慈孝诗”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鲍家一子见父将被人杀害,便求代死。而父为了鲍氏家族不断香火,要求处死自己,不殃子孙。鲍家父子上慈下孝之举感天动地,也感动了那些强盗。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故事后,欣然写下“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并增其旧制,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第三、四、五座牌坊:分别是“立节完孤”牌坊、“乐善好施”牌坊、“节劲三圣”牌坊等,一座一座都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节劲三冬”坊是为一位继母所建。据说这位继母在夫亡之后,历尽妇道,把前妻之子重于亲生,年老之后倾其家产,为亡夫维修祖坟。这一举动感动了当地官员,打破“孔孟之道”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歙县棠樾青石牌坊群,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一座一座直冲云霄,一座座精心设计和施工,一座又一座经官批御审,历代统治者用这一特殊方式来表彰那些在社会中有“贡献”的人,这足以证明历代都极为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些不仅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也留下了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等许多方面的财富。
由岩寺沿芜(湖)屯(溪)公路北行约十公里,左侧有一个岔道,折入后行约三公里,便来到世所罕见的歙县棠樾牌坊群了。牌坊,是历史授予黄山的勋音。历史上黄山(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诞生过李廷珪、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仅歙县一地,明清两地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了美谈;尤其是这程朱理学的故乡,妇女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至深,出现过一大批以《儒林外史》中王三姑娘为代表的节妇烈女。 旧时代为旌表这些“忠孝节义”的“优秀”人物,黄山市各地都建有大量的牌坊。这些历史的陈迹虽屡遭破坏,至今仍有一百多座完好地保存着。棠樾牌坊群是其中的代表作。棠樾牌坊群共有七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其中一座明代牌坊,横匾上镌刻“御制·慈孝里”几个大字,为皇帝表彰徽商鲍寿逊父子而建。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判乱,烧杀掳掠。 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清朝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又据传,棠樾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输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 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在歙县众多的牌坊之中,这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屡屡可见。棠樾牌坊群雄伟壮观,全国罕见,1981年9月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牌坊群旁共有两座祠堂,一为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另一为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的生动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进祠堂”的旧例,为国内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