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藏寨 作者:拂肩清风
中路乡是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地方,有些吓人吧?在这里考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生活遗址、战国时代的古石棺葬群等。相传,中路人的祖先在西藏向外迁徙时,求神指点,代表神旨意的喇嘛给迁徙者一只羊,说:“你带着羊走,羊死在哪里,哪里便是你的新家。”迁徙者带着这只羊走到中路这地方,羊死了,迁徙者就在此地定居下来,因此地地名为“中路”,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向往的好地方”。的确也是如此,才到中路我就被这里的美景惊呆了,这里有宁静如诗般的田园,在墨尔多神山下,翡翠般的青草绿树之中,开着姹紫嫣红的鲜花(主要是桃花与梨花),而嘉绒藏族的民居碉楼——黄、黑、白相间的碉楼寨房隐隐约约分布其间,恍忽间竟有一种踏入仙境的感觉。
景区地图
中路藏寨方位交通地图
景点相关资料
早春的三月,太阳落山的时间总是要早些,一个山寨未走远天渐渐地黑了下来。丹巴的石碉均为石木结构,现存的石碉楼最早建于汉代,距今2000余年,至迟为清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时,碉楼从外观和造型上分有三角碉、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二角碉、十三角碉七类。从功能上分有战碉、通讯预警碉、土司官寨碉、寨碉、家碉、界碉和风水碉等。这里最有意思也最多的是家碉,家碉是由一户或几户友好邻居,或几家近亲血缘亲属,为了自身的安全而紧靠住房附近建造的碉。在地处大小金川的嘉绒藏区,过去还有一种风俗:凡本地人,家里生下男孩后,就得开始备石取泥,筹造家碉,倘若男孩长大成人,家碉还没有修好,就别想娶妻媳妇。从这也可看出家碉在嘉绒藏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路乡村落集中坐落于小金川东岸山坡半山腰的一个开阔平地上,与墨尔多神山隔小金川相望。
丹巴古碉群于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丹巴地区古碉楼集中分布的区域之一,中路乡现存古碉88座,传统藏式民居约600余座,碉楼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保存较为完好。其中,尤以经堂碉这一建筑类型最为独特。
中路乡坐落于一个神圣并风景优美的区域,为数众多的碉楼、宗教建筑及村寨一起构成了一个显著的文化景观。丹巴县是世界文明的地质公园。域内矿产丰富,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优美独特,丹巴漩涡状旋扭构造宏伟壮观。五条河流和五条山脉汇聚于丹巴县城,并做360度辐射状,形成梅花状、独特的地质构造。中路乡碉寨与大渡河上有地区的高山峡谷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以嘉绒藏区最著名的莫尔多(女王)神山为背景,而小金川在其下蜿蜒流过,可以俯瞰整个嘉绒峡谷及周边的藏族村寨,景色优美。以萨拉科经堂碉为代表的宗教建筑群与碉楼及村寨建筑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映独特民族文化及宗教思想的文化景观。
中路乡传统藏式建筑是当地建筑传统和技艺的典型代表。在过去的很多个世纪中丹巴县的传统藏族建筑无论在建筑形式还是修建技术等方面都未发生显著的变化。该区域内各种类型及形制的建筑是丹巴地区该建筑类型的典型代表:方形平面,向上收分并用白灰装饰、黄黏土粘合的石墙,尺度较小的木质入口,木结构元素,部分建筑上出挑的木质回廊以及藏式夯土平顶。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使用了同样的当地传统材料和技术,而这些材料和技术至今仍被持续使用。
中路乡位于“藏彝走廊”中心区域的大渡河流域,作为藏羌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藏彝走廊”以特殊的自然地理为基础,并凭借其位于汉藏交界地带的特殊位置,成为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迁徙、交流的主要交通地带。目前,这一区域主要是藏缅语各语支民族聚居的区域。中路乡地处民族走廊的核心区域,当地民俗文化体现出明显的藏、羌两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痕迹和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当地的村寨建筑、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保存较为完好、类型丰富,是一个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较好的民族文化原生型村寨。
中路乡各经堂碉内部现存的壁画具有极高的美学和宗教价值,为研究本地区的审美、美术手法、颜料、绘画技术和该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壁画在本地区所具有的杰出形式及佛教造型代表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它们的价值。其中萨拉科经堂碉内部第二层四壁所绘制的壁画,画功精美,历史久远,保存情况良好。整幅壁画主题鲜明、内容完整,在同时期的藏传佛教壁画中非常罕见,具有极大的意义。这些壁画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得也较好,因此只需要进行原地加固及表面清洗工作,以恢复其本来的华丽面貌。但仍需要对壁画的美学手法、图像材料及绘制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景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