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五台县豆村镇北5公里处,寺基为梯田式,共有三层院落。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现在寺内仍存有许多北魏时期的建筑和文物,有建筑、塑像、壁画、墨迹四绝。 东大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位于寺内东部的制高点上,建于唐宣宗年间,距今1100多年。该殿外观古朴,门窗、墙壁俱是红漆刷就,不施彩绘。大殿正中的佛坛上有三尊佛像和35尊菩萨像,正中为释迦佛,左为弥勒佛,右为阿弥陀佛,塑像面容丰满、端正,具有典型的中唐风格。东大殿内柱有几幅壁画,与敦煌莫高窟中的画像几乎没什么两样,是珍贵的唐代遗物。
(佛光寺 作者:蓉儿)
寺因势建造,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唯西疏豁开朗。寺区松柏苍翠,殿阁巍峨,环境清幽,寺内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隋唐兴盛,影响远及日本。佛光寺的敦煌五代壁画《五台山图》中绘有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图像。1961年,国务院公布佛光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地图
五台山佛光寺景区方位交通示意图(点开大图)
景区相关资料
一、佛光寺历史以及发现
五台山佛光寺位于南台外围的佛光山中。寺因势建造,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唯西疏豁开朗。寺区松柏苍翠,殿阁巍峨,环境清幽,寺内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隋唐兴盛,影响远及日本。原有弥勒大阁,宽七间,高约32米。唐武宗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禁止佛教,寺宇被毁;宣宗继位后复佛法,至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现存六角形祖师塔,形制古朴,是北魏遗物。山腰的东大殿,雄伟壮丽,为唐代所建,前院文殊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山门(即天王殿)、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及厢房、窑洞等建筑,皆明、清重建,是我国古建筑中的杰作,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寺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石幢、墓塔、汉白玉雕像。石幢两座,平面八角形,一在东大殿前,唐大中十一年前造;一在前院当中,唐乾符四年(877年)造。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极盛时期,佛光寺的文物是我国唐代佛教艺术的精华。
(佛光寺大殿 作者:蓉儿)
佛光寺的敦煌五代壁画《五台山图》中绘有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图像。1961年,国务院公布佛光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是1937年6月由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梁思成等人发现的。梁思成曾撰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登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一、二期。他写道:"1937年6月,我同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莫宗江、林徽因、纪玉堂四人到五台县城后,不入台怀,折而北行,径趋南台外围。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岸边,崎岖危险,下面可俯瞰田陇……到了黄昏时分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定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息,一旦在此得到一个实证了。"在谈到测绘艰难时梁思成继续写到,"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我们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殿中构架上,俯仰细量,探索惟恐不周到,因为那时我们深怕机缘难得,重游不是容易的。这次图录若不详尽,恐怕会辜负古人的匠心的。"测绘摄影工作完毕后,"七·七"事变已经爆发,全部图稿费尽了周折才带回北平。自1937年以后的7年间,梁思成先生一直在撰写这些测绘报告,心中无比担忧这名刹的存亡。1949年后得知佛光寺不仅尚存,听说毛泽东还在那里住过几日。梁思成先生在文章中讲:"这样,佛光寺的历史意义更大大增高了,中央文化部已拨款修缮这罕贵的文物建筑,同时还做了一座精美的模型。"
佛光寺的历史、演变及发现的整个过程,足以见得其特殊的艺术价值。今天,佛光寺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正越来越引起中外各界文化人士的注目,它已成为解读中国古建筑的标志之一。
(壁绘)
二、建筑艺术
唐代是中国建筑的发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筑大兴盛的时代,但由于木结构建筑不易保存,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最早的木构殿堂只有两座,都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其中一座,建于大中十一年(857)。佛光寺是一座中型寺院,坐东向西,大殿在寺的最后即最东的高地上,高出前部地面十二三米。大殿为中型殿堂,面阔七间,通长34米;进深四间,17.66米;殿内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扇面墙",三面包围着佛坛,坛上有唐代雕塑。屋顶为单檐庑殿,屋坡舒缓大度,檐下有雄大而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体现出一种雍容庄重,气度不凡,健康爽朗的格调,展示了大唐建筑的艺术风采。大殿的空间构成也很有特点。一圈内柱把全殿分为"内槽"和"外槽"两部分,内槽空间较高较大,加上扇面墙和佛坛,更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外槽较低较窄,是内槽的衬托。但外槽和内槽的细部处理手法一致,一气呵成,有很强的整体感和秩序感。雄壮的梁架和天花的密集方格形成粗细和重量感的对比。佛光寺大殿也很重视建筑与雕塑的默契。佛坛面阔五间,与建筑相应,塑像也分为五组。塑像的高度和体量都经过精密设计,使其与空间相应,不致壅塞和空旷,同时也考虑了瞻礼者的合宜视线。
(佛光寺大殿 作者:太原道)
三、佛光寺导游词
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 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1937年 6月,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1949年后,政府和人民对佛光寺着意加以保护。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环抱,寺内古木参天,殿堂巍峨。这里既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旅游者们观光的胜地。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东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
此外,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且用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殿顶脊兽用黄、绿色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泽鲜艳。
(佛光寺建筑 作者:蓉儿)
东大殿内的佛坛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释迦牟尼怫、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金刚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点九五米至五点三米不等。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这两尊塑像虽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态却很生动。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
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画得都很细腻。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画得都很生动。衣带飘动,拂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风韵。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还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题记。"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等,字迹非常清楚,是珍贵的唐人墨迹。
文殊殿在寺门内北侧,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1953年又进行了补修。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
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这就是寺僧们所说的初祖禅师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更显珍贵。
佛光寺内,还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高三点二四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四点九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公元 877年)。寺外,还有唐代和尚塔。寺后东山坡上,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无垢净光塔;寺西北五百米许,有唐代华严宗大师解脱和尚塔、金代杲公和尚塔。这些塔,或六角形,或四方形,均为砖砌。在无垢净光塔处,先后出土了汉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叶、阿难和小菩萨像等,均为唐代遗物,现在大殿内展出。
景区图片
佛光寺大殿及石经疃
佛光寺内彩塑 作者:太原道
壁画
佛光寺 作者:蓉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