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
早上6:40,车到敦煌车站,一轮皓月还悬在半空,陪伴着我们这些夜行人。导游王小姐已经早早的等候在车站迎接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很大,从火车下来明显感到寒气逼人,抬头一望,满天的星斗,这在上海已经很少见到了。导游说,这时的气温大概在-1℃左右。从火车站到市区还有130km的路程。由于路况不好,需要2小时才能到达。车在一片戈壁中行驶,隐约可见有一些植物。8:00后,天开始放亮,这时可以看到,戈壁上长了很多灌木。导游介绍说,那些矮的绿色的叫骆驼刺,稍稍高些略显红黄色的是这里的红柳。敦煌火车站原名柳园站,就得名于此。1958年建敦煌站时,主要是用来货运的,只是近年来旅游业越来越发达,才以客运为主。1982年,敦煌还建起了机场,离市区13km,今年又改扩建,并与8月18日正式启用,原来只能飞短途小飞机的机场,现在已经能起降大型客机了。遗憾的是,上海到敦煌的航班还没有开通。
到宾馆吃过早饭,把行李放好,稍事休息,我们就马上赶往第一个景点——丝绸之路上著名的莫高窟。导游介绍说,莫高窟最早开凿于16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一直延续到宋代,1000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规模。共有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幅,塑像2000多尊。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是由一个僧人云游到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下,看到太阳光照在三危山上霞光万丈,有如佛光普照大地,于是发宏愿开造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所有的石窟都是由当地及外地的名流士绅和过往商旅捐资开凿的。历代政府从未投资。
听着导游的介绍,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这个离敦煌市区25km的名胜古迹。进入莫高窟跟着讲解员参观了10个洞窟。见到了著名的九色鹿的故事、反弹琵琶的壁画,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佛经故事。这里的洞窟由于开凿年代不同,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魏、西魏时期的壁画和塑像带有明显西域地区人的面部特征。当时,佛教在西域流传甚广,而这两个北方王朝都是鲜卑人建立的,因此就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了。隋唐时期的佛像则显得丰腴慈祥,带有明显的中原风格。同时,也可以从壁画、塑像中看到当时中外交流的盛况。唐代开凿的佛祖涅槃像,在卧佛边上有他的72弟子。72人表情各异,而且从面部特征看,不仅有中原的汉人,还有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弟子。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大唐盛世中外交流之广。宋代的壁画和塑像显得有些木讷和严谨。这可能与当时理学盛行有关。清代曾对莫高窟进行过一次大修。由于主持大修的是一名道士,因此,在修补过的地方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甚至还有把太上老君像放在释迦牟尼像之前的现象。
下午我们到鸣沙山、月牙泉参观。这里距敦煌市区6km。鸣沙山是由南北两山并连接西山组成的一个口袋形的沙地,风只能从东面吹进来,把沙吹往高处。因此,月牙泉虽然在三面沙漠包围中却能千年不淹。月牙泉由地下水供应活水,因此也不会腐臭,是大自然赐给敦煌的一处独特的风景。鸣沙山的滑沙是这里的一个特有的旅游项目。我们都爬上了沙坡往下滑。领队还被梯子弄破了脚,这是这次出行付出的第二次血的代价。虽然看着沙坡不高,但真的爬起来,我们这些平时坐惯办公室的人都一个个气喘吁吁。尽管大家都想再滑一次,却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有些人意犹未尽,又骑骆驼充分领略了沙漠的浩瀚。鸣沙山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这里的沙被称为五色沙,由黄、红、黑、白、绿等各色细纱组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非常壮观。
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吃了当地的特色菜。晚饭后,大家又去看了歌舞表演。节目是根据莫高窟的壁画改编而成的。上午看到的是静态的艺术,晚上又欣赏了动态的艺术,使我们充分享受了敦煌之美。
作者:2063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