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建后的得胜堡南城关)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该堡先为土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城周"三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嘉靖二十八年(1549)宏赐堡参将移驻此堡。今堡城包砖多被拆走,保存有砖砌券拱南关门,关门洞上为十分精巧的砖雕图案。因年久失修,雕砖巳摇摇欲坠。关门外嵌有一匾额,阴刻楷书"保障"二大字,并署有"万历丙午岁秋旦立"。关门里亦有一额匾,阴刻楷书"得胜"二大字。门洞内东西侧墙壁各嵌有石碑一块,西墙碑风化严重,字不可辨,东墙碑字迹清晰完整,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八月扩修得胜堡记事碑。
景区地图
景区方位交通示意图
景区内部导游图
景区相关资料
得胜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40公里。明长城大同镇重要的边关重镇。
得胜口建于明初,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镇羌堡、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得胜堡,宏赐堡参将移驻此堡并增修。至此,由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得胜月城组成了一个具有边墙关隘、守关城堡、屯兵镇城及边塞马市的连环堡群。四堡之间相距很近,皆为夯土城堡,此种格局在长城沿线实为罕见。
(得胜堡 作者:卡基瓦)
明隆庆年间(1568-1572),明王朝与蒙古鞑靼部落议和休战,在得胜设马市。这时的得胜堡不仅是边关要路,而且成为蒙、汉人民进行物资交易的主要场所。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七月开始扩修,堡周长共计630丈,高三丈六尺,墙体厚二丈多,为夯土包砖,条石砌基。城墙上筑有敌台、女墙、垛口、箭孔等军事设施。城堡开南门,有瓮城。出瓮城为月城,月城上建有南城阁,阁南十余丈建有照壁。堡墙上五座角楼,共设敌台十八个,每台置五百斤铜炮一门,女墙之间每个垛口各置二百斤重的"牛腿"铁炮一门。全堡在南北轴线上建阁四座,由北向南依次为神武阁、玉皇阁、日菩萨阁、城阁。堡内有一条南北大街,东西各有六条小巷,建有大小庙宇七十二座。设有南北两座衙门,南衙为最高行政长官,北衙为最高军事长官,曾有三品参将驻守。南、北堡门上方刻两字,南为"保障",北为"得胜"。
得胜堡东墙外设是戍边营盘,东南筑有演武场,东过饮马河是军垦耕地。堡东南面有一土台,原为明代演武台,为当年阅兵之台。台周围的平地为演武场。据说当年蒙汉议和蒙古鞑靼部落首领俺答汉归顺明朝,明朝皇帝朱载在此封其为顺义王。这些地方至今仍袭用原称,如:营盘、教场、一队地、二队地、三队地等等。
(保民石匾)
得胜堡向北1公里左右为明万里长城,亦称"边墙",墙上与蒙古高原沟通的关口即为得胜口,得胜口外有月城。在得胜口与得胜堡之间,有镇羌堡与四城堡。镇羌堡嘉靖二十四年(1545)设,万历二年(1574)砖包。城堡周"一里七分,高三丈八尺,北距长城仅十五步。"为守口城堡。镇羌堡西南为四城堡,是一个作为马匹交易市场的空堡。传说四城堡是"市场堡"的讹称。得胜口东北外有南、北致远店、得胜口西有关帝庙、城隍庙、戏台等。当时马市生意兴隆,边墙内商贾云集,边墙外帐篷散落。壁垒森严的兵防部属与茶马交易的繁荣景象,共同构成了得胜堡群的边塞风光。长城开始促进了边疆各民族关系的缓和。明时有诗道:"天王有道边关静,上相先谋马市开。万骑云屯星斗暗,三秋霜冷结旄回。"
这正是:
万里征伐得胜还,鸣锣开市灭狼烟。
汉家皇上封侯令,马入茶出过此关。
景点图片
得胜堡
得胜堡 作者:驴皮
民居 作者:卡基瓦
得胜堡夕照 作者:卡基瓦
得胜堡南城关
得胜堡石雕
得胜堡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