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回寺又称哭回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曲回寺遗址千斤大铁钟文记载,曲回寺是五台山佛寺的下院,与五台山禅宗佛寺有密切的联系,开元二十一年北京的大禅师慧感在此建寺,并且在建寺十年后,从天宝元年开始至天宝十一年间,雕刻了大批花岗石佛像,修筑三百六十座佛塔,按照顺序埋于曲回寺方圆几十里的地下,其规模宏大实为罕见。曲回寺附近的山岗、山脚、台地沟岔等地方,散布有墓丘状的石像冢。石像冢的形制均为石块砌垒,上以长条石封顶,再以沙石土掩埋。每冢增留一小门,从外部能看见内部的石像。冢体大小不等,一般的高三四米,围二三十米,从外观看与坟墓无异。每座冢中都安置着十尊左右的佛、菩萨、金刚、供养人等雕像。发掘出的石像最大的高1.2米,面目已经模糊,但衣带清晰可辨。石像冢充分反映出中晚唐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纯熟。1937年寺院被日军烧毁,殿基、台、踏道、柱基还保存完好。现已查明的43座石雕像冢为研究唐代石雕艺术和的佛教史、美学史、雕塑史具有重要意义。
是一处珍贵的唐代石雕组群遗址。曲回寺属五台山的下院,是一座曾拥有百余名众僧的佛教寺院,宋、辽、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1937年被日军烧毁,现仅存殿基、月台、道、柱础等遗迹。
景区相关资料
灵丘曲回寺,位于县城西南75公里的下关乡曲回寺村附近。
《灵丘县志》(2000年版)引用元代 蓬庵《曲回寺碑记》称,寺院创建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由大禅师慧感奉诏创建,"持旨赐曲回寺"。 寺院为两进院落,建有函山门、钟鼓楼、中殿、大殿、配殿并有跨院,南北100米,东西50米。1939年殿宇毁于兵火,现存殿基、踏道、柱础。"绵绵怀古意,不闻钟磬声",可惜千年古刹被毁,如今只留下了国内外罕见的石佛冢群。
《曲回寺碑记》称,"天宝十年奉诏因建石塔三百六座"。石塔即为石像冢,其分布范围"东至万先公之所居,南接北岳,西连五台,北至唐流,充为官寺。后因唐辽之间,再定四至:东至石门子,南至龙津会大□,西至大王分水岭,北至□□榆分水岭"。以后又定四至范围约20余平方公里,涉及灵丘南山地区西南大部。现已确认的43座石佛冢分布情况为:北自曲回寺村后九龙岗、旗叶山,南至距村东南3公里的马王沟、围地沟,西自距村2.5公里的河浙村安台,东至距村1.5公里的梨园台、古道门,以曲回寺院周围居多,达27座。
据灵丘县文物局工作人员考证,曲回寺石像冢外观为土石墓丘状。一般构造为:冢高3-4米,周长30米左右。冢顶之下为用当地白色花岗岩石块筑起的长方形石框,长约6米、宽高各1.5米。石框上部用花岗岩石条排列封顶,顶上堆土石呈墓丘状。斗江岗一冢石塔用巨石封门,封门石上浮雕横向并列7帧佛像,每尊佛像上方刻有和尚法号。如第11号冢封门石佛像上方,分别刻有"大禅师道秀和尚"、"大禅师道信和尚"、"大禅师法忍和尚"等。封门石右端刻有建筑石佛冢的年代,如"天宝元年"、"天宝十年"、"天宝十一载七月一日"等。冢内石像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大的高约1.5米,小的不足0.3米,有圆雕、有半圆雕、有浮雕,坐立不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灵丘县文物局工作人员说,曲回寺"三百六座"石像佛冢现仅发现43座,这些石像佛冢为研究唐代石雕工艺和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