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寺石窟位于大同城西30公里处高山镇北十里河北岸的山坡上。因建于焦山上而得名。随山势由下至上分为五层,层层升高,节节收缩。一二层为石券窟洞,三四层开有石窟,窟内有壁画和泥塑佛像,门拱上端现存长方形孔洞和椽碗,可知早年曾有窟檐。窟前左右壁上雕刻有佛龛,从佛像造型和衣饰风格看,为北魏晚期作品。第五层为寺的制高点,上面建有三层六角砖塔,高10米多,为明代所建。此寺布局合理,典雅古朴,依山面水,景色宜人。
景区相关资料
焦山寺位于大同城西约六十里的高山镇北,十里河北岸的山坡上。该建筑呈阶梯式,是一座窟寺结合的寺院,内有焦山寺石窟。始建年代不祥。但从寺内现存的石窟及其风格看,与云岗石窟晚期雕刻相似。现存寺院的主要建筑即建于嘉靖时期,其顶部的砖塔亦为此间所置。另据石窟内留存的明永乐五年(公元 1407 年),正统二年、七年(公元 1437 、 1442 年)的游人题记,也可证明当时正是焦山寺的兴盛时期。 焦山寺因建于焦山而得名。寺院由上而下,层层升高,节节收缩。远望形如一座锥状多层楼阁,奇特而壮丽。
民间传说:北宋名将杨业,曾率领大军在这一带抗击过辽军,后战死疆场。大将焦赞为寻找杨业的遗骨死于此。后人为纪念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称"焦赞寺"。"焦山"与"焦赞"读音相近,很可能是穿凿附会。
焦山寺依山坡辟为五层平地:一至三层是"凹"形,一、二层的佛殿禅房均为石料砖砌的窑洞。二层为该寺中心。正面九间窑洞分三组置殿,各塑泥象。东西两侧各有禅房四间。山门与东禅房并列,外有一条曲径小道可通至山下。第三、四层系北魏晚期窟龛,造像多已风化。有的敷以泥装,有的开凿不造像,只凿出神台,供置泥塑。第五层为寺的制高点,上面建有三层六角砖塔,为该寺的标记。在高高青翠的山坡上,置一座玲珑秀丽的宝塔,不仅使寺院显得典雅古朴,而且也增添了奇巧高险、雄浑壮观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