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禅寺,俗称包山寺,位于江苏苏州太湖西山岛梅益村包山坞。据史志记载,包山寺始建于南朝宋永初年间(公元420年),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梁天监中(公元502-519年)逐渐扩大,至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正式建寺,定名福愿寺,规模宏丽,有“大丛林,庇千僧”盛况。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高宗李治赐名显庆禅寺。因西山四面为太湖水所包,俗称包山,该寺又是山上大寺,上元九年(公元682年),唐肃宗李亨又赐名为包山禅院,所在山坞也得名包山坞,一直沿用至今。
自唐迄清,包山寺代称江南名刹,道风远播,高僧辈出,寺院也经历了多次兴废。
包山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相传全盛时有僧房1048间,宋代王銍在《包山禅院记略》中称,“兹院自六朝之后为胜地”,“大丛林,庇千僧”。清末时,僧人分为六房,由下而上依次为静善堂、拈花堂、禅堂、大云堂、下西房、上西房,统称为显庆禅林,其中大云堂部分为主寺。寺院建筑除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云堂外,还有空翠阁、嫩桂阁、祖师殿、香证阁、凝香塔院、闻经山房等。历代文人到包山寺并留下诗作的很多,如皮日休、陆龟蒙、范成大、王宠、沈德潜、叶圣陶、田汉、周瘦鹃等。自清末到解放初,包山寺住持依次为太虚、大休、闻达、云谷。寺中原先题额、对联很多,最有名的除“敬佛”御笔外,为清末石湖名家余觉所书的大云堂联:“佳味无多,白饭香蔬苦茗;我闻如是,松风鸟语泉声。”
包山禅寺山门前为香花桥一座,下为山溪。山门正中供布袋和尚(弥勒菩萨化身)。天王殿中间供弥勒菩萨的真身阿逸多,背面为韦驮菩萨,两侧供四大天王。大雄宝殿正中供横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东为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左右胁侍为伽叶尊者、阿难尊者;横三世佛背面为海岛观音,供观音菩萨、善财童子、龙女及二十诸天;两侧为十八罗汉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藏经楼(满月阁)位于大殿后,其西侧为御碑亭。玉佛殿位于大殿西南侧,内供汉白玉释迦牟尼。祖师殿位于玉佛殿南,内供达摩祖师。
包山禅寺山门前为香花桥一座,下为山溪。山门正中供布袋和尚(弥勒菩萨化身)。天王殿中间供弥勒菩萨的真身阿逸多,背面为韦驮菩萨,两侧供四大天王。大雄宝殿正中供横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东为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左右胁侍为伽叶尊者、阿难尊者;横三世佛背面为海岛观音,供观音菩萨、善财童子、龙女及二十诸天;两侧为十八罗汉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藏经楼(满月阁)位于大殿后,其西侧为御碑亭。玉佛殿位于大殿西南侧,内供汉白玉释迦牟尼。祖师殿位于玉佛殿南,内供达摩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