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众多道观中,玄妙观以历史悠久,规模宏伟而著称。观内现存主要殿堂,皆为宋代建筑,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玄妙观位于苏州市中心,始建于西晋,韧名真庆道院。东晋太宁二年(324年),明帝救旨重修道院,并更名为“上真道院”。
唐代,李氏皇室自称系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被统治者尊为皇族宗教。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赐内帑对道院进行扩建,并改名为“开元宫”。唐著名画家吴道子画“太上混元皇帝像”,颜真卿为其书,玄宗御赞,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又在开元宫内增设“文昌”、“张仙”二殿。唐末,吴越王田镠辖吴越,地方藩镇孙儒攻陷苏州,开元宫建筑大多于战乱中毁于兵火。后在五代至宋初的百余年中,先后在观内修复并兴建了玉皇殿、天医殿、高真殿、三茅观及转藏、丰教、十王诸殿。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开元宫扩建为“太乙宫”。不久,宋真宗又敕改“太乙宫”为“天庆观”,并赐内带大修其观,所有殿堂修茸一新,并增建了净乐宫、八仙堂、灵宝院等殿宇,新建了东西垣墙和房席。此外,还招聘擅长山水、宫阙、人物、鸟兽的众多画师,绘成“三天天宫胜景”巨幅壁画,颁敕“金宝牌”永镇观内。皇祜年间(1049—— 1154年),又改建山门,使其更加雄伟庄严。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敕赐昆山县田五十顷为“天庆观”香火田,使玄妙观冠于江南道观之首,臻于历史鼎盛时期。
南宋初,金兵南下,侵占苏州,天衣观配殿及庑廊又毁于兵火。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苏州太守王唤及陈岘、赵伯驌先后发起重修。其庑廊壁画改为“灵宝度人经变相”,提刑赵伯骑亲制天衣观图样,进呈孝宗,敕诏“依样建造”,历时8年竣工。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诏改“天庆观”为“元妙观”,明洪武四年(1371年),元妙观更名为“正一丛林”。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修元妙观。至清康熙初年(1662年),再次大度修建,耗白金四万两,历时3年乃成。为避讳改称圆观。后在嘉庆至咸丰间均有修葺。民国以后;恢复玄妙观旧称。
道光年间,全观占地约五十二亩余。其布局分中、东、西、北四路。中路建筑为正山门、三清殿、弥罗宝阁。正山门东西两旁是八字形黄照墙,东西照墙分别开有 “吉祥”、“如意”二门。东路由神州殿,太阳宫、天医殿、真官殿、天后殿、文昌殿、祖师殿、斗姆阁、火神殿、三茅殿、机房殿、关帝殿、东岳殿、痘司殿等14个配殿组成。西路由雷祖殿、寿星殿(长生殿)、观音殿、三宫殿、灶君殿、八仙殿、水府殿等组成。另外在观内东北角立“行宫”一所。北路由蓑衣真人殿、肝胃殿、刘公祠及方丈殿等组成。院内还立有四角亭、六角亭等十八景观。此外,在正山门南,跨过观前街还有一座玄妙观附属殿宇传奏司,总计玄妙观殿宇30所左右。据考,建于宋代的殿有:三茅殿、东岳殿、痘司殿、蓑衣真人殿、八仙殿、天医药王殿等6殿;建于元代的亦有6所,分别为神州殿、真官殿、祖师殿、关帝殿、雷尊殿、观音殿等六殿。建于明代的有机房殿。建于清代的有太阳宫、天后殿、文昌殿、斗姆殿、大神殿、灶君殿、水府殿等7所。各殿所供之神多为道教信仰神和历史上世人所尊崇的中华先民。
现存玄妙观三清殿系南宋淳熙年间的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为九开间大殿,宽44米,深25米,建筑面积达1100平方米。屋脊高达2.4米,中正砌有铁铸的“平升三戟”,两端有一对砖刻大龙头,屋面盖有黑色简瓦。其结构为重檐歇山项、翘角脊瓦,殿内屋顶有出挑的柱头拱。斗拱主要由斗形木块和弓形肘木纵横交错地层垒构成,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斗拱不仅可使屋檐出挑较大,而且兼有装饰效果。
整殿椽角桁条全部采用大木料榫头结构,柱础有细腻的园石鼓墩,为圆形素复盆与盆唇各一层,精美异常。殿内高峻宏敞,广庭延衰,朱漆丹柱,柱粗须两人合抱,共四十根柱子均系木结构。上置斗拱结构,前后及东西山墙壁檐柱,用三十根八角形石柱,每根石柱露出墙外的六面都凿有一个天尊圣号,共有180个。加上原弥罗宝阁三十根八角形石柱,一百八十个天尊圣号,二处合起共三百六十个天尊圣号,象征一年三百六十周天。这种独特的设计,充满着宗教色彩,整个殿宇建筑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三清殿是苏州目前留存的最宏伟的道观建筑,建筑专家认为,三清殿建筑整体和局部都与宋代大建筑家李仲明“营造法式”所著录的宫殿法式相符,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三清殿的孝子像碑,系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像,颜真卿书丹,唐玄宗御赞,堪称三绝。宋宝庆元年(1225年),道士冯大同题,张允迪勒石。图中人物形象庞眉拔鬃、鬓,貌极苍古,谓仙风道骨之体,其画所用焦墨勾线薄莱条的手法,使线条弯弧挺刃,植柱构梁,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造成条纹磊落逸势,笔迹遒劲,产生强烈的疏体特点和立体感觉。该碑为我国唐宋时期绘画、书法和雕刻艺术之精品,被誉为“奇踪异状”。
三清殿及弥罗宝阁之石驳脚及石栏杆上,均有镌刻极细、人物、走兽、飞禽、水族等画像,相传有30余幅。雕刻的图案为封侯挂帅,蛟龙戏珠,鹿饮东海,麒麟祝寿,仙鹿衔芝,鲤鱼化龙,彩风展翅,双狮相争,雷公腾云,金猴蟠桃等。这些图案及所依据的典故,除装饰宫观面貌以壮威仪之外,同时也反映了道教宫观艺术与中国俗文化的关系。
此外,祖师殿的铜殿,铸于明代,仿武当山金顶,铸工极细。弥罗宝阁的壁画,绘洛神、刘海蟾像,高丈余,笔意灵动如生,为钱塘人杨芝所绘。两廊灵宝度人经变相画,为郡守王映重召画工集体创作,绘于南宋绍兴十六年,图案极工细致。玄妙观不仅规模较大,而且历史悠久。
宋、元、明以来,盛行于北方的全真道,积极提倡和推行丛林规制。在其影响下,苏州玄妙观在明代亦更名为“正一丛林”。在历史上,玄妙观内道士均为“出家道士”,这与其它正一道宫观有一定程度的区别。其它道庙有的是住庙道士,有的是出家道士,也有在家道士或俗家道士。玄妙观道士入道后,以“师徒”相称,无规定满师期,不用缴饭米,依靠庙产、香火费、打醮费等收入为生。师父羽化后,则有继承当家(住持)的可能,但以先进门者为大。
在玄妙观道士中,主要有三种职称:最高者称“方丈”,次之称“住持”,其他为普通道徒。另外有打扫、看管、运送等勤杂人员,名谓“香伙”,但不属道士职称之内。其体制称谓与北方全真丛林体制基本相似,所不同者,即体现在教派属性“正一”上,如打扫、运送、典灶、库房等等在全真丛林中,均属道职人员,而玄妙观将打扫、运送、看管等等看作是勤杂人员,不属道士职称之内。
玄妙观的田产及殿宇,多由皇室及四方知名人士捐资修建,属于“公产私管”性质的宗教财产。玄妙观方丈则为一观之主,具有很高的威信,其除主管一部分殿宇外,并负责处理观内重大事宜。观内若发生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的由“庙董”(由玄妙附近一些社会名流组成的顾问机构,任职者称为“庙董”,属义务性质,凡有关庙内重大事宜,均得通过该机构)处理。苏州各宫观,都有“庙董”这一组织机构出面解决。其它配殿分别由各住持执管。玄妙观方丈和住持的继承人,按照传统道规,由他同一辈师弟或卜辈徒弟继承,其他人不得继承(称谓官天下)。
按照传统道规,玄妙观设有各种戒规以约束道众行为。如有违反戒规者,由方丈会同住持公布过失事实,轻则罚处,重则开除其道籍。
苏州玄妙观的斋醮音乐源远流长,蕴藏丰富,她不仅仅是宗教仪典性质的音乐,而且是宝贵的民族遗产。用余尚清教授的话说;“不只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道士念经而已,它里面最重要,占份量最多的是吹打与组成吹打素材的笛曲,在这些吹打中又穿插了鼓段,这些吹打与笛曲,都是极好的国际合奏曲,马上即可作为舞台演奏的乐曲。”
玄妙观的斋醮音乐与苏州其他道教官观音乐一样,其风格独具特色。首先,她内蕴宫廷音乐成份,特别是南唐、南宋时期,大量的宫廷音乐流散于民间,常被苏州道乐吸收融合。
其次是吸收民间音乐素材,如在锣鼓吹打中,除一般乐器外,还加长招军、铜角、唢呐等,以这种乐器为主,再配合锣鼓,曲风雄浑朴野。此外,在佛教和道教并行发展的过程中,二者不但在学术理论上相互吸收利用,仪典音乐也不例外。唐玄宗就曾把印度传来的乐舞,予以改编,使之民族化,并加以道教神话色彩,如“霓裳羽衣曲”即是。在苏州宫观道乐中,亦有吸收梵音成份的地方。如法事“全符”中第三段开头的一句“唵吽吽咄吒”就是梵音,这是中文词汇的印度语发音。同样的调子,可以在不同的法事中运用。其它细节性的特点,如鼓段的击奏,笛曲灵活、变化多端的吹奏等等,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花。在表现手法上,苏州道乐与地方戏曲亦有某些相同处。”
为了继承和发扬吴地道乐,近代苏州道教界曾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他们“深夜练习闷笛,在墙壁上练习敲云锣,以纸卷敲草垫或铁槌敲石墩来练习击鼓等等。勤学苦练的精神,不论寒暑,始终如一,并且还编写了不少新的吹打乐,对道教音乐有所推进。”(转引自(苏州道教艺术集))1915年;戴啸霞、曹冠鼎等在苏州办了四处学堂,使音乐知识遍于道观内部。1937年,张景云、许吟梅主办了“守玄集楔灵”和“荣玄同研社”,不久终止。抗战胜利前后,为使道乐不失传,道教界前辈,又先后成立了“亦玄研庐”、“云笈社”、“乐玄道学研究社”等研究音乐的组织。1956年8月,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研究组在苏州市文化局的协助下,对苏州道乐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并编成《苏州道教艺术集》一书,对苏州道乐给予了高度评价。
苏州玄妙观的宗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有为神的诞辰作的祀典,有为民间信徒举行的打醮、做道场以祈福消灾,有民间的烧香拜神以保平安等等活动。
节日的庆贺活动。玄妙观供奉祖师的节日,有农历正月初九的玉皇大帝诞辰,二月十五日的老君诞辰。逢到这两天,玄妙观均要举行一次隆重盛大的祀典。法师道众要斋戎沐浴,建酷坛,诵经文。法师披法衣,持朝笏,口诵赞谒,二旁和以音节伴奏。除此两大祀典外,还有以下祀典:二月十九日观音圣辰,三月廿八日的东岳大帝诞辰;五月初五的财神诞辰,六月甘四日的雷祖诞辰,七月十五日的三官大帝圣诞。逢到以上诞辰,观内则发出大经请帖,备素斋,邀请善男信女,参加祈祷庆祝活动。
醮祷活动。清末民国时期,斋醮活动在苏州地区十分盛行。据称,清代地方官吏,每年为地方打一次公醮,以保佑平安,祈求五谷丰登。逢到水旱灾害或瘟疫流行时,地方官吏和知名人士则出面建坛打本领醮,祈求去灾避疫,此类事例,《玄妙观志》中时有记载。
城市居民打醮,大都在玄妙观天医殿(即财神殿)、雷尊殿;农民则由香头一人集合数十人或百人,联合打醮,名谓“公醮”。时间一般都在春、夏、秋三季,地点大多在文昌殿、蓑衣真人殿。打醮的天数和法师道众人数,以信徒的要求和所付费用多少而定。时间一般是三天,法师一般是三人或五人,道众(或称散众)四人或六人,音乐吹打伴奏者数人或多至数十人。
斋醮的名称有:“太平醮”、“保安醮”、“禳灾醮”、“寿醮”、“求睛雨醮”等等。主醮的法师,通常都由年高德重的长者担任,名谓“高功”,位于中央。上首法师称“都讲”,主持坛内经卷;下首法师称“监斋”,主持坛内一切仪式;道众称表白(职司通疏);乐队在左右两边)。
法师的仪式和讽诵的经典,以打醮的内容而定。如以一般的“太平醮”而言,第一天念《清静经》、拜《玉皇忏》;第二天拜《玉皇忏》、“斋天”、“火忏”,今 “斗姆赞”或“灵官赞”;第三天是“全苏符表”印“全符”、“全表”(“全符”是发符召天将、“全表”是上表文给天神,表示申请的意思),晚上做“火师朝”意欲免除火灾。如有别的要求,还可加做“瘟司朝”、“十王朝”等。每朝法事得三至四小时。
做功课。做功课,即是道徒早晚上殿,各诵经一坛,经名《玄门日课》,简名《功课经》。
《功课经》是道教徒日常持诵的经典。正一派和全真派用同一种经典。其功课之目的,在于修身养性,度己度人。《功课经》高度概括了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法。早课以自身修持为主;晚课以度亡劝人为善为体,反映了道教的主旨精神。在持诵经典之前,必须斋戒沐浴,严整衣冠,诚心定气,叩齿演音,方能持诵,诵经时间随四季变化而变化。除去每逢天干中戊日不诵经外,每天早晚各有一小时左右的时间。
烧香。苏州玄妙观三清殿所奉的三清神像,则为诸神之主;东岳殿所奉的东岳大帝,为统辖百官之首。据称清代苏州一府三县(长州、元和、吴县)地方官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都要向三清殿进香,为皇帝祈祷长生万寿。
在吴地民间,到玄妙观烧香拜神的名目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即“白香”与“红香”。“白香”是指家中遇到丧事,从死者去世的一天算起,每逢第七天,要烧一次香,共七次,历时四十九天。名谓“烧七香:,是为亡人忏悔生前罪过及祈求死后平安。在七次烧香中,东岳殿要占三或四次。“红香”是指香客本人生日烧 “寿字香”,新婚夫妇烧“满月香”,病愈烧“还愿香”,向神求助烧“许愿香”。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到玄妙观烧香者最多。其中以除夕夜为最。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涌到三清殿内,找到管属自己的本命神,点烛烧头香。早来的人尚可从容膜拜,后至者常常要立足露台等待,整个三清殿人来人往,挤得水泄不通。殿内烛火,照得如同白昼;露台上的“万年宝鼎”里,烟雾缭绕。此种场面,一直要延续到大年初一的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