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夷山群峰南端的二曲溪,该处有一座巨岩,宛若城廓,名甫灵岩,岩石倾斜而出,覆盖着三个毗邻的山洞,右边是伏羲洞,中间为风洞,左为灵岩洞,其顶有裂隙100余丈,宽不及1米。探身伏羲洞中,仰观崖顶裂隙,可见天光一线的奇景。 一线天有一个独到的特色,这里的天崖缝中时常有其他地方罕见的白蝙蝠出没,在山洞的外面还生长着珍贵的四方竹。
一块巨岩倾斜着覆盖了三个毗邻的山洞,人在洞中,抬头能从裂隙中见到天光一线。除风景独特外,还能看到一些少见的动植物和人文古迹。这可能是人们争相一游的真正原因。
一、景区概述
在武夷山群峰南端、二曲溪南面的一个幽邃的峡谷里,有一段绵长的山岩叫灵岩,其下覆盖了3个相邻的岩洞:左边的是伏羲洞,中间的是风洞,右边的是灵洞。三洞之上有一条微微向内弯曲似手写体"一"字形的岩罅,全国少见的井谷奇观一线天即为此,岩罅长178米,最宽处才1米左右,最窄处仅50厘米,起自灵岩左端伏羲洞的洞顶,中经风洞的洞顶,止于灵洞右端灵岩后壁之外。一线天与灵岩、灵洞、伏羲洞、风洞,以及三洞对面的蓝岩、楼阁岩、石门岩、螺丝洞等一起组成了以高旷雄伟称绝,幽深多变见奇的一线天景区。
二、一线天的由来
关于一线天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
有的说这是桃花女用绣花针划出的;有的说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据科学分析则认为,武夷山的红色岩层,是由砂岩、砾岩和页岩交间成层的。
岩性比较松脆。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岩层由于受到不均匀的应压力的影响,就会产生轻微的断裂,形成所谓的“节理”。这种垂直的节理,在流水的长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蚀下,就逐渐地扩大、延长。 而岩层底部质地松软的页岩,也就逐渐侵蚀而去,成为扁浅的岩洞。
于是,三洞并列,一线天的自然景观就出现了。
三、内部景点
灵岩
坐落在九曲溪第二曲溪南的一个幽邃的峡谷里,绵长雄伟,长200余米,高100余米。岩端倾斜而突出,覆盖了其下三个自左而右相邻的岩洞--伏羲洞、风洞、灵洞。著名的一线天即横贯此三洞。沿伏羲洞拾阶而上,即到灵岩之半巅。此处表面宽10余米,长50余米,宽敞修长而略带弯曲,形如一只从天外飞来的硕大仙鞋,人称为飞舄台。一线天的岩缝即沿此开裂。台上有仙浴池,相传是仙人洗心的地方,岩壁曾镌有朱熹手书的"灵岩"二字,现已不辨。
伏羲洞
为灵岩岩腰左边的一个洞穴,洞内怪石形似狰狞的怪兽,把守着登上灵岩之门户。沿着怪石凿成的石阶,上通灵岩之巅,右通毗邻的风洞。洞顶微露一条狭长的罅隙,是一线天的起点。武夷山民把岩顶罅隙比拟为八卦之首的"乾"卦中的首画"一",遂将洞名与传说中八卦的创造者联系起来,称为伏羲洞。宋朝张清子赋诗简述命名之义:"一画起于乾,先天至后天。灵岩天一线,想在伏羲前。"洞口岩壁镌有洞名。
风洞
与伏羲洞毗邻。由伏羲洞沿崎岖石级可通此。洞穴为不规则的类圆形,直径约6米。一线天罅隙从洞顶横贯而过,洞底之中心上距岩罅49米,为武夷山一线天景观的最高处。凉风从洞顶的岩罅中纵灌进洞,再从洞口嘘喷而出,习习袭人,即使是盛暑季节也感肌骨透凉。洞口石壁上镌刻楷书"风洞",遒劲有力,虎虎生风,还镌有"万虑消融"四字。
灵洞
位于灵岩的最右侧,一线天从洞后壁之外横贯而过。洞高7米,长宽各10数米,洞顶不与岩罅(即一线天)贯通,左洞壁也不与风洞通相接,它单独成穴,独具一格。相传葛仙曾祛妖于洞内,并创建灵岩庵于洞前,但早已废圮。后人在毗邻之风洞内镌有"首或妖岩"三字。灵岩洞的石隙中曾有岩水浸注,消莹碧绿,色如青玉,人称圣水井。今水源无存。
五虎石
位于伏羲洞前,尽是灵岩断裂、崩塌时跌落的物体。后人附会为蹲伏洞前的神仙坐骑。
楼阁岩(神仙楼阁)
位于灵岩之南,隔着二十几米宽的峡谷与灵岩相对而立, 形如屏障。岩壁上有洞穴一百零八个,自然错落,俨然有度。山民传说是仙人所居的洞天,亦即神仙的宅居,故称楼阁岩(神仙楼阁)。岩上洞口向左右两方展开,洞顶砾岩宛如高大的飞檐向外斜覆,构成水平岩洞,岩洞绵延数里。因为岩洞高大,容易使人把斜覆的洞壁当作陡壁,注意力被洞壁上的小洞所吸引,这种只见小洞不见大洞的错觉,充满了小洞藏大洞的妙趣。洞中还有世上罕见的哺乳动物白蝙蝠,洞旁有竹中奇珍四方竹。
大面石
位于灵岩与楼阁岩之间的峡谷间,石如巨人之脸庞,故名。
三才峰
为宏观的"神仙楼阁"巨型洞穴的东面组成部分。三座峰峦并立,紧靠互依,亲密共存,使人视之产生"天时、地利、人和"之感, 因取《易经系辞》中"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之说,取名三才峰。
石门岩洞
位于三才峰的峰腰,岩上寸草不生,在周围绿丛环绕中显得分外醒目。岩形既酷似寺观的高敞门楼,又像一座高大的城门,故称为石门岩。
溅珠钦
位于三才峰之"地峰"间,峰顶的飞泉自半空垂落,晶莹的水珠像千百串自天而降的珍珠,闪闪发光。这股飞泉素有"石门飞泉"之称,文人又雅称之为"溅珠钦"。
螺丝洞
位于石门岩下,为一大一小的两个岩洞,称为大小螺丝洞,两洞以幽奇著称。游客常光临大螺丝洞,洞内小径曲折狭窄,必须侧身辗转盘旋而出。
连麓长洞
位于灵岩的对面, 有一宏观型大敞口的条形岩洞。它贯穿蓝岩、楼阁岩,蜿蜓至三才峰,横串二岩一峰,气势磅礴。洞口向左右两方展开,绵延数里。洞顶砾岩宛若高大的飞檐向外斜覆,构成水平岩洞。洞壁上又有错落密布的小洞,充满着巨洞孕藏小洞的妙趣。
蓝岩
位于楼阁岩之左,与楼阁岩之麓连体,至楼阁岩的岩腰之上渐次分开。岩麓之上有条状的崩塌石斜依岩壁,横插蓝岩与楼阁岩之间,形似关隘的门额。石上的摩崖石刻为"求天门"三字,岩壁上还勒有"太保屏"、"天心明月"等。蓝岩隔峡面对"一线天",岩壁上则勒有诸多咏颂此一奇特景观的诗刻和纪游题刻,其中最著名的有朱熹高徒蔡元定的后裔、南宋理宗朝名宦蔡公亮与诸友的唱和诗以及纪游文。
天下谷
位于蓝岩之麓,为蓝岩的坠石,岩壁镌有"天下谷"三字。